tag 标签: 拆解

相关博文
  • 热度 4
    2024-12-10 16:34
    974 次阅读|
    1 个评论
    不得不拆解修理台式组合音响
    我的一台很多年前人家不要了的九十年代SONY台式组合音响,接手时只有CD功能不行了,因为不需要,也就没修,只使用收音机、磁带机和外接信号功能就够了。 最近五年在外地,就断电闲置,没使用了。 今年9月回到家里,就一个劲儿地忙着收拾家当,忙了一个多月,太多事啦!修了电气,清理了闲置不用了的电器和电子,就是一个劲儿地扔扔扔!几十年的“工匠式”收留收藏,只能断舍离,拆解不过来的了。 一天,忽然感觉室内有股臭味,用鼻子的嗅觉功能朝着臭味重的方向寻找,觉得应该就是这台组合音响?怎么会呢?这无机物的东西不会腐臭吧?可明显就是它最臭! 拆!不得不拆!我太喜欢这套设备了! 这是放在工作台上,插上电源了。 看了前面,看后面。 这是名牌,日本原装!后面的拆解可见,不得不佩服日本的质量意识和行为就是高,实在是高。 背面自然会看到电源输入部分,看看,尘埃够多了吧! 开机,显示”NO DISC“,说明监视功能正常,毕竟CD早就不能动了。 放入磁带,按下PLAY键,不动了。 选择”VIDEO/AUX“,接入音乐信号,播放正常。 选择收音,功能正常 以上可见,看来磁带机构也出故障了,可我就是想欣赏磁带音乐歌曲啊! 必须拆啦! 开工! 拆解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拍照各部件和插接线位置,螺丝拆下来,再拧入原位,记住,能拆更要能安装回去。 拆开外壳。 看看,灰尘够多了吧! 详细过程照片太多了,这是拆解完了的照片。 拆解的时候就发现磁带机不工作是磁带老化断掉了。 再就是那臭味是在电源部分,目视有潮湿污迹,怎么来的?莫非是有什么小虫子进去而出不来了死在那里,毕竟通电状态下这里是够暖和的,五年长期不通电,有点潮气而腐烂所致? 到底是什么物质,不猜了,反正这是很危险的了,随时可能出故障。 开始大清洗。 清洗时还发现整流二极管管脚也腐蚀断了,好在手头收留有以前拆解保留的原件,更换了。 全部清洗清洁了。 注意!不该清洗的元件、部件和部位,别动哦! 淘宝买了皮带和压带轮。 逐步安装回去后,开机,一会儿就听到啪的一声,一股白烟,赶紧断电! 一个电解电容器爆浆了。 怎么回事啊? 再次拆下电源部分,先是更换了两个大电容,也是用其它设备拆下来保留的,这下用上了。 仔细看看PCB背面的印刷线路,得用放大镜啦!上年纪了,呵呵 发现铜箔受腐蚀也经不起清洗了,引脚穿孔处明显焊接不良了。 采取导线直接焊接连接,并对目视焊接不可靠的焊点都进行了补焊 全部装回去,可以使用了,可以播放磁带啦! 哈哈,解决了想要到功能,就用起来吧! 注意,上面的液晶显示器几乎看不见了,看来是拆解、情节清理、安装不到位等因素所致,先用着吧!有空再折腾,好玩! 磁带音乐别有一番味道! 几乎天天都在使用,太喜欢这台组合音响系统的音质啦!总体感觉这次大动作的清洁修理,音质效果明显改善!物也有命,物知人心,知道你非常喜欢它!爱惜它,就表现给你看,哈哈
  • 热度 4
    2024-12-8 22:59
    895 次阅读|
    5 个评论
    拆不完,不拆了,扔扔扔
      在外地五年,回家就是大清洁、大清理,忙活了一个多月,废旧物品实在太多太多!除了老旧或出故障了的家具家电外,就是以前职业生涯养成的研究分析习惯而收留和拆解下的电子电器电脑整机、部件、零件、材料、辅料等等。   家具家电不说了,说说保留的各种各样机械、电器、电气、电子类的吧!有好有坏,扔又舍不得,满满的回忆,历史的烙印。留又没有用,拆解做分析和学习是忙不过来的了,加之,到如今个人做拆解的学习目的已经淡化了,也是因为用不着了。以前是研究学习和促进废物利用,理想也梦想能唤起循环使用产业链,结论是根本不可能!难怪当下时兴“断舍离”,加上国家的鼓励“以旧换新”,看似是想循环使用,其实是进一步刺激消费而加剧更大的消费以致浪费!比如有谁知道“旧”的去哪儿啦?也没辙,也管不着,个人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实惠又乐趣就是了。   这次,物品寿命或使用寿命到期的东西都是伴随着回忆满满而扔扔扔了,就是送到废品收购站,极个别的还继续留着,必须修理再用或拆解玩玩。   个人最喜欢的两套音响设备是必须要修理的!动作较大,另文。   一台二十多年前的胆机功放坏了,几年前留了个纸条,这次修好了。      一套九十年代的台式组合音响坏了,部分修好了,另文。   好吧!现在看看我的扔扔扔吧!   9月17日开始……         用过的MODEN     用过的ISDN     集中在阳台,准备送到回收店   10月继续扔扔扔   看看这些商品、部件、零件和材料       阳台上又是一堆   继续看,还有的是!                       以上,大到成品,小到元器件,扔的够多了吧!   你能看出你知道的东西吗?   说说你的看法。
  • 热度 2
    2024-9-25 09:13
    427 次阅读|
    0 个评论
    说实话,我拆解的东西还真不少, 小到 电灯、台灯、刮胡刀、插座 中到 网红玩具、声光玩具、六腿机器人 大到 开关电源、逆变充电控制器、血氧仪、心电仪、电脑显示器、台式,笔记本主机、针式打印机、油墨打印机 再大到 plc密封圈加工机器、电工升降台、反坦克导弹记录仪与CPU板 有的是工作时遇到的, 有的是现在在修的, 写出你感兴趣的方面, 我尽力写出来。 以下是讯飞星火润色过的文字: 在拆解的世界里,我如同一位探险家,穿梭于各种电子设备之间。从微小的电灯、台灯,到日常使用的刮胡刀、插座,再到充满趣味的网红玩具、声光玩具和六腿机器人,我都一一拆解过。这些设备虽然看似简单,但内部结构却充满了奥妙。 而在工作中遇到的开关电源、逆变充电控制器等设备,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们复杂的电路设计和精密的制造工艺,让我深感电子技术的博大精深。此外,我还拆解过多款医疗设备,如血氧仪、心电仪等,这些设备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它们的精准度和可靠性让我深感敬佩。 当然,我也不忘挑战更大的设备,如电脑显示器、台式和笔记本主机、针式打印机和油墨打印机等。这些设备的拆解过程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而plc密封圈加工机器、电工升降台、反坦克导弹记录仪与CPU板等大型设备的拆解,更是让我领略到了工业制造的精湛技艺。 无论是工作中遇到的设备,还是现在正在修理的设备,每一次拆解都是一次新的发现和学习。我热爱这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世界,也期待着未来能够拆解更多更先进的设备。
  • 热度 5
    2024-8-29 23:32
    966 次阅读|
    1 个评论
    前言 之前学习模电的时候,想着应该买台示波器这样才好观察实验现象,但是又苦于没有资金,所以就在网上买了一台mini的示波器 看数据 采样率2.5MHZ,500KHZ带宽 ,这个数据也就只能看看大概的波形,别说什么细节了 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我觉得这个mini示波器只能看一下波形的变化,但是做项目的话,基本上是很难的。 今天拆解给大家分享一下,看一下做工和用到的芯片,看看值不值百元的价格 外观展示 波形测试(50hz方波) 对于这种最基本的波形,mini示波器开始可以显示的,而且和正常示波器测出来的也大差不差 拆解过程 (一)先拧开后壳四个螺丝,拿下后盖板和亚克力板 (二)然后可以看到屏幕模块和按钮,注意按钮上的按钮帽不要搞丢了 (三)屏幕模块可以单独拆解下来,通过3组排针连接 (四)电池通过排线接在主板上,可以拆卸。应该是方便后期更换 (五)主板看起来还是比较简洁明了的,布局也不错 PCB板&主要芯片 屏幕模块 屏幕主控采用一颗CH32F203RCT6,屏幕则是一块2.4寸的TFT屏幕,24针脚,屏幕驱动应该是ST7789 数据手册https://item.szlcsc.com/5744905.html CortexTM -M3 内核设计的工业级通用微控制器。 系列产品主频高达 144MHz,独立了 GPIO 电压(与系统供电分离)。资源同比增加了随机数单元、4 组 运放比较器、触摸检测,提高串口 USART/UART 数量到 8 组,电机定时器到 4 组。专用接口里:USB2.0 高速接口(480Mbps)内置了 PHY 收发器,以太网 MAC 达到千兆,并集成了 10M-PHY 模块等。搭配时 钟安全、电源管理、双组 DMA、ADC、DAC、SPI、I2C、DVP、SDIO、CAN、FSMC 等资源,可适用于多采 集、多通讯方向的综合类应用场景。 网上的2.4TFT屏幕大多是10引脚的,暂时没有找到24引脚的数据,找到一款20引脚的,应该引脚可以通用 对于CH32F203RCT6这款芯片来说,带这块屏幕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网上的资料比较少,所以给大家分享一下类似的lcd代码 不得不说,这款产品的LCD设计真的好看,看来也是花费大量精力去研究ui的 # include "lcd.h" # include "stdlib.h" # include "font.h" # include "stdarg.h" # define LCD_CMD ((u32)0x6001FFFF) # define LCD_DATA ((u32)0x60020000) # define LCD_CLEAR_SEND_NUMBER 5760 u16 BACK_COLOR = BLACK, FORE_COLOR = WHITE; void lcd_write_cmd ( const u8 cmd) { *(__IO u8*)LCD_CMD=cmd; } void lcd_write_data ( const u8 data) { *(__IO u8*)LCD_DATA=data; } void lcd_write_half_word ( const u16 da) 8 ); *(__IO u8*)LCD_DATA=(u8)da; } u8 lcd_read_data ( void ) { vu8 ram; ram = *(__IO u8*)LCD_DATA; return ram; } u8 lcd_read_reg ( const u8 reg) { lcd_write_cmd (reg); delay_us ( 5 ); return lcd_read_data (); } void lcd_fsmc_init ( void )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0 }; FSMC_NORSRAMInitTypeDef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 0 }; FSMC_NORSRAMTimingInitTypeDef readWriteTiming={ 0 }; FSMC_NORSRAMTimingInitTypeDef writeTiming={ 0 }; RCC_AHBPeriphClockCmd (RCC_AHBPeriph_FSMC,ENABLE); RCC_APB2PeriphClockCmd (RCC_APB2Periph_GPIOB|RCC_APB2Periph_GPIOD|RCC_APB2Periph_GPIOE|RCC_APB2Periph_GPIOG,ENABL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4;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 (GPIOB, &GPIO_InitStructur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0|GPIO_Pin_1|GPIO_Pin_4|GPIO_Pin_5|GPIO_Pin_8|GPIO_Pin_9|GPIO_Pin_10|GPIO_Pin_14|GPIO_Pin_15;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 (GPIOD, &GPIO_InitStructur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7|GPIO_Pin_8|GPIO_Pin_9|GPIO_Pin_10|GPIO_Pin_11|GPIO_Pin_12|GPIO_Pin_13|GPIO_Pin_14|GPIO_Pin_15;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 (GPIOE, &GPIO_InitStructure); /* RS--D12 */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2;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 (GPIOD, &GPIO_InitStructure); /* CS: PD11*/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1;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 (GPIOD, &GPIO_InitStructure); GPIO_ResetBits (GPIOD,GPIO_Pin_11); readWriteTiming.FSMC_AddressSetupTime = 0x01 ; readWriteTiming.FSMC_AddressHoldTime = 0x00 ; readWriteTiming.FSMC_DataSetupTime = 0x0f ; readWriteTiming.FSMC_BusTurnAroundDuration = 0x00 ; readWriteTiming.FSMC_CLKDivision = 0x00 ; readWriteTiming.FSMC_DataLatency = 0x00 ; readWriteTiming.FSMC_AccessMode = FSMC_AccessMode_A; writeTiming.FSMC_AddressSetupTime = 0x00 ; writeTiming.FSMC_AddressHoldTime = 0x00 ; writeTiming.FSMC_DataSetupTime = 0x03 ; writeTiming.FSMC_BusTurnAroundDuration = 0x00 ; writeTiming.FSMC_CLKDivision = 0x00 ; writeTiming.FSMC_DataLatency = 0x00 ; writeTiming.FSMC_AccessMode = FSMC_AccessMode_A;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Bank = FSMC_Bank1_NORSRAM1;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DataAddressMux = FSMC_DataAddressMux_Disable;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MemoryType =FSMC_MemoryType_SRAM;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MemoryDataWidth = FSMC_MemoryDataWidth_8b;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BurstAccessMode =FSMC_BurstAccessMode_Disable;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WaitSignalPolarity = FSMC_WaitSignalPolarity_Low;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AsynchronousWait=FSMC_AsynchronousWait_Disable;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WrapMode = FSMC_WrapMode_Disable;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WaitSignalActive = FSMC_WaitSignalActive_BeforeWaitState;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WriteOperation = FSMC_WriteOperation_Enable;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WaitSignal = FSMC_WaitSignal_Disable;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ExtendedMode = FSMC_ExtendedMode_Enable;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WriteBurst = FSMC_WriteBurst_Disable;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ReadWriteTimingStruct =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FSMC_WriteTimingStruct = FSMC_NORSRAMInit (&FSMC_NORSRAMInitStructure); FSMC_NORSRAMCmd (FSMC_Bank1_NORSRAM1, ENABLE); } /******************************************************************************* * Function Name : TIM1_PWMOut_Init * Description : Initializes TIM1 PWM output. * Input : arr: the period value. * psc: the prescaler value. * ccp: the pulse value. * Return : None *******************************************************************************/ void TIM1_PWMOut_Init ( u16 arr, u16 psc, u16 ccp )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TIM_OCInitTypeDef TIM_OCInitStructure; TIM_TimeBaseInitTypeDef TIM_TimeBaseInitStructure; RCC_APB2PeriphClockCmd ( RCC_APB2Periph_GPIOB | RCC_APB2Periph_TIM1, ENABLE );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4;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 ( GPIOB, &GPIO_InitStructure ); TIM_TimeBaseInitStructure.TIM_Period = arr; TIM_TimeBaseInitStructure.TIM_Prescaler = psc; TIM_TimeBaseInitStructure.TIM_ClockDivision = TIM_CKD_DIV1; TIM_TimeBaseInitStructure.TIM_CounterMode = TIM_CounterMode_Up; TIM_TimeBaseInit ( TIM1, &TIM_TimeBaseInitStructure); # if (PWM_MODE == PWM_MODE1) TIM_OCInitStructure.TIM_OCMode = TIM_OCMode_PWM1; # elif (PWM_MODE == PWM_MODE2) TIM_OCInitStructure.TIM_OCMode = TIM_OCMode_PWM2; # endif TIM_OCInitStructure.TIM_OutputState = TIM_OutputState_Enable; TIM_OCInitStructure.TIM_Pulse = ccp; TIM_OCInitStructure.TIM_OCPolarity = TIM_OCPolarity_High; TIM_OC1Init ( TIM1, &TIM_OCInitStructure ); TIM_CtrlPWMOutputs (TIM1, ENABLE ); TIM_OC1PreloadConfig ( TIM1, TIM_OCPreload_Disable ); TIM_ARRPreloadConfig ( TIM1, ENABLE ); TIM_Cmd ( TIM1, ENABLE ); } void lcd_gpio_init ( void )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RCC_APB2PeriphClockCmd (RCC_APB2Periph_GPIOD, ENABL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3;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 (GPIOD, &GPIO_InitStructure); GPIO_SetBits (GPIOD,GPIO_Pin_13); GPIO_ResetBits (GPIOD,GPIO_Pin_13); //wait at least 100ms for reset delay_ms ( 100 ); GPIO_SetBits (GPIOD,GPIO_Pin_13); // TIM1_PWMOut_Init( 1000, 48000-1, 50 ); } void lcd_init ( void ) { u16 id= 0 ; lcd_gpio_init (); lcd_fsmc_init (); lcd_write_cmd ( 0X04 ); id = lcd_read_data (); //dummy read id = lcd_read_data (); //读到0X85 id = lcd_read_data (); //读取0X85 id <<= 8 ; id |= lcd_read_data (); //读取0X52 printf ( "id = %x\r\n" ,id); delay_ms ( 50 ); /* Memory Data Access Control */ lcd_write_cmd ( 0x36 ); lcd_write_data ( 0x00 ); /* RGB 5-6-5-bit */ lcd_write_cmd ( 0x3A ); lcd_write_data ( 0x05 ); /* Porch Setting */ lcd_write_cmd ( 0xB2 ); lcd_write_data ( 0x0C ); lcd_write_data ( 0x0C ); lcd_write_data ( 0x00 ); lcd_write_data ( 0x33 ); lcd_write_data ( 0x33 ); /* Gate Control */ lcd_write_cmd ( 0xB7 ); lcd_write_data ( 0x00 ); /* VCOM Setting */ lcd_write_cmd ( 0xBB ); lcd_write_data ( 0x3F ); /* LCM Control */ lcd_write_cmd ( 0xC0 ); lcd_write_data ( 0x2C ); /* VDV and VRH Command Enable */ lcd_write_cmd ( 0xC2 ); lcd_write_data ( 0x01 ); /* VRH Set */ lcd_write_cmd ( 0xC3 ); lcd_write_data ( 0x0D ); /* VDV Set */ lcd_write_cmd ( 0xC4 ); lcd_write_data ( 0x20 ); /* Frame Rate Control in Normal Mode */ lcd_write_cmd ( 0xC6 ); lcd_write_data ( 0x03 ); //60Hz-0x0F 82Hz-0x07 99Hz-0x03 /* Power Control 1 */ lcd_write_cmd ( 0xD0 ); lcd_write_data ( 0xA4 ); lcd_write_data ( 0xA1 ); /* Positive Voltage Gamma Control */ lcd_write_cmd ( 0xE0 ); lcd_write_data ( 0xF0 ); lcd_write_data ( 0x03 ); lcd_write_data ( 0x09 ); lcd_write_data ( 0x03 ); lcd_write_data ( 0x03 ); lcd_write_data ( 0x10 ); lcd_write_data ( 0x2D ); lcd_write_data ( 0x43 ); lcd_write_data ( 0x3F ); lcd_write_data ( 0x33 ); lcd_write_data ( 0x0D ); lcd_write_data ( 0x0E ); lcd_write_data ( 0x29 ); lcd_write_data ( 0x32 ); /* Negative Voltage Gamma Control */ lcd_write_cmd ( 0xE1 ); lcd_write_data ( 0xF0 ); lcd_write_data ( 0x0C ); lcd_write_data ( 0x10 ); lcd_write_data ( 0x0E ); lcd_write_data ( 0x0E ); lcd_write_data ( 0x0A ); lcd_write_data ( 0x2D ); lcd_write_data ( 0x33 ); lcd_write_data ( 0x45 ); lcd_write_data ( 0x3A ); lcd_write_data ( 0x14 ); lcd_write_data ( 0x19 ); lcd_write_data ( 0x31 ); lcd_write_data ( 0x37 ); /* Display Inversion On */ lcd_write_cmd ( 0x21 ); /* Sleep Out */ lcd_write_cmd ( 0x11 ); /* wait for power stability */ delay_ms ( 100 ); lcd_clear (BLACK); /* display on */ GPIO_SetBits (GPIOB,GPIO_Pin_14); lcd_write_cmd ( 0x29 ); } /** * Set background color and foreground color * * @param back background color * @param fore fore color * * @return void */ void lcd_set_color (u16 back, u16 fore) { BACK_COLOR = back; FORE_COLOR = fore; } void lcd_display_on ( void ) { GPIO_SetBits (GPIOB,GPIO_Pin_14); } void lcd_display_off ( void ) { GPIO_ResetBits (GPIOB,GPIO_Pin_14); } /* lcd enter the minimum power consumption mode and backlight off. */ void lcd_enter_sleep ( void ) { GPIO_ResetBits (GPIOB,GPIO_Pin_14); delay_ms ( 5 ); lcd_write_cmd ( 0x10 ); } /* lcd turn off sleep mode and backlight on. */ void lcd_exit_sleep ( void ) { GPIO_SetBits (GPIOB,GPIO_Pin_14); delay_ms ( 5 ); lcd_write_cmd ( 0x11 ); delay_ms ( 120 ); } /** * Set drawing area * * @param x1 start of x position * @param y1 start of y position * @param x2 end of x position * @param y2 end of y position * * @return void */ void lcd_address_set (u16 x1, u16 y1, u16 x2, u16 y2) { lcd_write_cmd ( 0x2a ); lcd_write_data 8 ); lcd_write_data (x1); lcd_write_data 8 ); lcd_write_data (x2); lcd_write_cmd ( 0x2b ); lcd_write_data 8 ); lcd_write_data (y1); lcd_write_data 8 ); lcd_write_data (y2); lcd_write_cmd ( 0x2C ); } /** * clear the lcd. * * @param color Fill color * * @return void */ void lcd_clear (u16 color) { u16 i, j; u8 data = { 0 }; data = color >> 8 ; data = color; lcd_address_set ( 0 , 0 , LCD_W - 1 , LCD_H - 1 ); /* 5760 = 240*240/20 */ for (i = 0 ; i < LCD_W; i++) { for (j = 0 ; j < LCD_H; j++) { *(__IO u8*)LCD_DATA=data ; *(__IO u8*)LCD_DATA=data ; } } } /** * display a point on the lcd. * * @param x x position * @param y y position * * @return void */ 主控模块 示波器的原理,可以简单给大家说一下,但是这款产品用的什么方法,我也不清楚,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一、信号输入与预处理 信号输入 :被测电压信号首先进入数字示波器的采集前端。 预处理 :在采集前端,信号会经过前置放大器和滤波器等元件进行处理。前置放大器用于调整信号的幅度,以满足后续处理的需要;滤波器则用于滤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以改善信号的信噪比。 二、模拟到数字的转换(A/D转换) 模数转换器(ADC) :经过预处理的模拟信号被送入模数转换器(ADC)。ADC的作用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这一转换过程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步骤,即将连续的模拟信号在时间上离散化,并在幅度上量化成一系列的数字值。 数字信号存储 :转换后的数字信号被存储在数字示波器的内部存储器中,如FLASH或DDRAM等。这些存储器具有高速、大容量的特点,能够实时地保存大量的采样数据。 三、数据处理与显示 数据处理 :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的数字信号可以通过软件编程进行各种分析和处理,如波形重构、频谱分析、噪声抑制等。这些处理功能使得数字示波器能够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测试信息。 波形显示 :处理后的数字信号最终以波形、图表等形式显示在数字示波器的屏幕上。用户可以通过调整示波器的设置(如时基、垂直档位、偏移等)来观察和分析波形。 主控芯片 CH32F203CBT6 CortexTM -M3 内核设计的工业级通用微控制器。 系列产品主频高达 144MHz,独立了 GPIO 电压(与系统供电分离)。资源同比增加了随机数单元、4 组 运放比较器、触摸检测,提高串口 USART/UART 数量到 8 组,电机定时器到 4 组。专用接口里:USB2.0 高速接口(480Mbps)内置了 PHY 收发器,以太网 MAC 达到千兆,并集成了 10M-PHY 模块等。搭配时 钟安全、电源管理、双组 DMA、ADC、DAC、SPI、I2C、DVP、SDIO、CAN、FSMC 等资源,可适用于多采 集、多通讯方向的综合类应用场景。 充放电管理芯片 TP5400 TP5400 为一款移动电源专用的单节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和恒定 5V 升压控制器,充电 部分集高精度电压和充电电流调节器、预充、充电状态指示和充电截止等功能于一体, 可以输出最大 1A 充电电流。 电路设计也是和IP5306和TP4054一样简单 电荷泵电压反转器 ME7760C ME7660 是一 DC/DC 电荷泵电压反转器专用集成电路 芯片采用成熟的 AL 栅 CMOS工艺及优化的设计 芯片能将输入范围为+1.5V至+10V的电压转换成相应的-1.5V 至-10V 的输出 并且只需外接两只低损耗电容 无需电感 降低了损耗 面积及电磁干 扰 芯片的振荡器额定频率为 10KHZ 应用于低输入电流情况时 可于振荡器与地之间 外接一电容 从而以低于 10KHZ 的振荡频率正常工作 特点 1 转换逻辑电源+5V 为 5V 双相电压 2 输入工作电压范围广 1.5V 10V 3 电压转换精度高 99.9% 4 电源转换效率高 98% 5 低功耗 静态电流为 90 A(输入 5V 时) 6 外围元器件少 便于使用 只需两只外接电容 7 8-Pin DIP 和 8-Pin SOIC 小封装 8 符合 RS232 负电压标准 9 静电击穿电压高 可达 3KV 10 高电压工作时 无 Dx 二极管需求 用途我猜测是 (一)当电压发生反转时,示波器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这种反转现象,包括反转的起始点、持续时间以及反转后的电压幅值等关键参数。 (二)当电压信号发生反转时,示波器电压反转器(或类似功能)能够捕捉并显示这种变化 运算放大器 GS8094 在我的理解里 (一)运放可以增强微弱信号的幅度,使其更容易在示波器屏幕上显示和观测。 (二)对输入信号进行初步放大,以确保信号在后续处理过程中保持足够的幅度和信噪比。 (三)高质量的运算放大器通常具有极低的噪声水平,这有助于减少测量过程中的噪声干扰,提高测量精度。 输入失调电压(Vos) : 8mV 电源抑制比(PSRR) : 80dB 存储温度 : -55~+150℃ 封装/外壳 : SOP14_150MIL -3db带宽 : 350MHz 通道数 : 4 输入偏置电流 : 1pA 压摆率 : 232V/μs 增益带宽积(GBP) : 195MHz 共模抑制比 - CMRR : 80dB 输出类型 : Rail-to-Rail 工作温度 : -40℃~+125℃ 长x宽/尺寸 : 8.63 x 3.90mm 高度 : 1.75mm 引脚数 : 14Pin 脚间距 : 1.27mm 8通道模拟多路复用器 74hc4051D 宽工作温度范围:Topr =-40至125 ℃ 低功耗:Icc = 4.0 uA(最大值)(Vcc = 6.0 V,VEe = GND,Ta = 25 ℃) 低导通电阻:RoN = 50(典型值。) 在Vcc-VEE = 9 V时高线性度:THD = 0.02%(典型值。)Vcc -VBg=9 V时 复用器的作用应该是将信号汇总处理,提高精度 隔离电压 TLP785GB 用于隔离高电压的元器件,避免输入220V的电压导致击穿主控芯片 示例代码 由于网上CH32相关芯片的代码比较少,而且大家学习还是以stm32为主,所以我找了stm32的示例程序分享给大家看一下,大家一起学习 # define NPT 1024 //一次完整采集的采样点数 /****************************************************************** 函数名称:GetPowerMag() 函数功能:计算各次谐波幅值 参数说明: 备  注:先将lBufOutArray分解成实部(X)和虚部(Y),然后计算幅值(sqrt(X*X+Y*Y) *******************************************************************/ void GetPowerMag ( void ) { float X,Y,Mag,magmax; //实部,虚部,各频率幅值,最大幅值 u16 i; //调用自cr4_fft_1024_stm32 cr4_fft_1024_stm32 (fftout, fftin, NPT); //fftin为傅里叶输入序列数组,ffout为傅里叶输出序列数组 for (i= 1 ; i
  • 热度 2
    2024-8-23 16:20
    246 次阅读|
    0 个评论
    故障现象:显示器不开机 维修过程:25伏1000微法电容炸开,更换 25伏220微法电容鼓包,更换 故障现象:显示器时而显示时而黑屏 排线接触不良 先固定好排线和显示板的自锁 故障现象:显示器色彩花屏: 排线和屏幕的连接处受力不均匀 维修:粘上粘贴,或电工胶布 这些问题我是逐一遇到,逐个排查,用时3天修好。 鸣谢: ICEasy 奇容电子 免费包邮的样品 为修好屏,我购买了拼多多13.05元的电源板, 经过最后调整也是好的。 以下是电脑维修指南: 电脑维修指南包括基础诊断、常见故障处理和必备工具等。电脑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设备,随时可能出现各种问题。了解电脑维修的基础技能不仅可以在关键时刻解决燃眉之急,也能避免因小问题而不得不寻求昂贵的专业服务。以下是关于电脑维修的具体分析: 1. 基础诊断步骤 初步检查:先确认电源连接是否正确,检查电源指示灯或开机按钮的反应。 观察现象:注意电脑开机过程中的任何异常声音、画面提示或报警声。 系统诊断:如果可以进入系统,使用内置的故障排查工具进行检测。 部件测试:依次断开非核心硬件,尝试最小化启动以定位问题所在。 外观检查:检查主板、内存、显卡等是否有明显损坏或烧焦迹象。 2. 常见故障处理方法 开机无反应:检查并更换电源适配器或电池。 显示问题:重新连接显示器和显卡,检查视频线是否完好。 系统过热:清理风扇上的灰尘,确保散热通道畅通。 硬盘故障:使用数据恢复软件或更换新硬盘并重新安装系统。 系统缓慢:运行磁盘整理程序,升级内存或更换固态硬盘。 3. 必备工具和设备 螺丝刀套装:用于拆卸和组装电脑外壳及内部硬件。 防静电手环:防止在维修过程中静电损害敏感元件。 压缩空气罐:用于清除电脑内部的灰尘。 多用电表:检测电路和电源问题。 热风枪:用于处理表面贴装元件(SMD)的焊接工作。 4. 安全操作指南 环境要求:确保在干燥的环境中工作,避免潮湿导致的短路。 断电操作:切勿在带电状态下接触电脑内部。 使用合适工具:避免对硬件造成物理损伤。 型号规格确认:更换部件前务必确认型号与规格,以免不兼容造成损害。 电子设备处理规范:正确处置废弃的电子零件。 总的来说,电脑维修并非遥不可及的专业技术,通过掌握上述基础诊断步骤、处理方法、必备工具以及安全指南,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电脑维修能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任何维修操作之前,请确保已备份所有重要数据,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
相关资源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3-10-13 11:09
    大小: 1.16MB
     SCH_Schematic1【拆解老五家的垃圾电源(riesba)进行分析】原题地址:https://mbb.eet-china.com/forum/topic/134305_1_1.html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3-6-13 10:07
    大小: 1.04MB
    上传者: 张红川
    电脑电源拆解图详解维修.doc
  • 所需E币: 3
    时间: 2023-1-12 13:55
    大小: 334.44KB
    上传者: 张红川
    Wi-Fi智能插座拆解:如何实现远程开关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2-6-10 16:06
    大小: 340.67KB
    拆解前苏联VFD时钟“Elektronika6.15M”IC资料(k176ie1)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2-6-10 16:07
    大小: 42.56KB
    拆解前苏联VFD时钟“Elektronika6.15M”(k176ie13)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2-4-1 17:31
    大小: 27.47KB
    上传者: Argent
    PLC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广泛,分享一些有关实用的三菱PLC参考程序,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网友。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1-3-30 19:42
    大小: 28.92KB
    上传者: Argent
    PLC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本人收集了些实例,用户可在三菱官网的下载中心下载三菱编程软件,安装好三菱编程软件GX-7C,以便参考。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0-12-19 01:00
    大小: 416.99KB
    上传者: samewell
    拆解对比16款热门65W氮化镓快充,这三家芯片原厂赚翻了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0-6-15 00:20
    大小: 435.42KB
    上传者: samewell
    拆解对比16款热门65W氮化镓快充,这三家芯片原厂赚翻了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0-5-29 23:39
    大小: 401.35KB
    上传者: 星空下的屋顶
    从拆解日本仪器谈模拟设计思路.docx
  • 所需E币: 4
    时间: 2020-1-9 16:06
    大小: 507.5KB
    上传者: wsu_w_hotmail.com
    TomTomXLTraffic拆解與分析TomTomXLTraffic拆解步驟2008/11/17張瑋容/DIGITIMESTomTomXLTraffic拆解步驟:[pic]圖說:拆解TomTomXLTraffic時,先使用工具將下方卡勾撬起。[pic]圖說:卡勾撬起後即可將前框撬起,取下前框。[pic]圖說:接著取下金屬框架上的4顆螺絲。[pic]圖說:取下螺絲後,再使用工具將面板及鐵件撬起。[pic]圖說:使用工具將FPC卡槽開啟,並取出面板。[pic]圖說:取下主機板上3顆螺絲,就可將主機板取出。[pic]圖說:去夏主機板後,即可拔除電池及喇叭線。[pic]圖說:壓擠喇叭3處卡榫,就可取下喇叭及喇叭蓋,此即拆解完成。[pic]圖說:TomTomXLTraffic完成拆解後所有元件。解構TomTomXLTraffic善用整合晶片簡化設計的關鍵GPS車用導航機發展至今,已成為行車人不可或缺的幫手,車用導航機也成為國人週休2日的休閒旅遊必備用品,因此,這類產品的銷售量一直居高不下,廠商也積極開發新品因應市場需求…目前GPS衛星定位功能已擴大應用至各種可攜式產品中,如GPS手機、MID(MobileInternetDevice)均已經出現結合GPS應用的機種,但單純就車用導航市場而言,仍是嵌入式車用導航器與可攜式導航器(PortableNavigationDevice;PND)為市場大宗。GPS手機和MID因某些設計上的因素,在車子內部的使用上仍有其不便與限制。而嵌入式車用導航器通常價格不斐,安裝在車內常有安全性疑慮,車主也擔心導航機遭竊問題,這也是PND能一直推陳出新的主要原因之一!PND取其貼於前車窗的彈性設計,輕巧又可隨意拆卸、安裝,使它在GPS車用導航市場頗受青睞,而具競爭力的價格廣為大眾接受……
  • 所需E币: 3
    时间: 2020-1-9 17:04
    大小: 1.3MB
    上传者: quw431979_163.com
    NokiaN90大概拆解圖,NokiaN90大概拆解圖……
  • 所需E币: 3
    时间: 2020-1-15 12:08
    大小: 646.39KB
    上传者: 二不过三
    LCD拆解背光板设计原理,lcd拆解背光板设计原理2……
  • 所需E币: 5
    时间: 2020-1-15 12:28
    大小: 1.34MB
    上传者: 2iot
    手工拆解芯片全程纪录中国电子开发网http://www.cedn.cn拆解芯片全程纪录由于有些人士对这个比较感兴趣,另外为了方便部分工程师的需要,现记录下最近刚做过失效分析的故障芯片的拆解过程。以供大家参考和交流。在芯片厂家的分析过程中,芯片封装的去除有很多种办法,比如打磨、溶解等。70年代日本的芯片制造厂家就曾经用溶解腐蚀的方法学习改进研发过很多美国产经典集成电路。如今,随着集成电路日益复杂和庞大,加上对芯片质量控制的完善,封装过程对器件成本影响的加剧。业内各厂家间的合作以及利润分配多元化,封装厂逐渐增多,芯片本身的核心基本一致,集成电路封装厂可以根据自身的封装产品质量来获得自身的利益,仿制集成电路的现象已经比较少见,相对应的一些芯片拆解工作也成为了厂家为了分析提高封装质量、解决器件应用可靠性问题的一种分析手段。对于一般偏向于应用设计的企业或者工程师而言,使用这种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全方位分析是不太可能的,也没有太多的必要。所以手工拆解芯片不仅作为电子爱好者猎奇的一种爱好,而且也为工程师分析问题提供了一条蹊径。在芯片的破坏性拆解过程中,操作者首次成功率肯定是比较低的,基本上是要靠运气。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掌握了规律,成功率就会提高。即使是顶级高手,也不能做到每拆必成!不过这次拆解整个过程中,还比较顺利,总共拆了6片,失败两次。被记录的这一次总共历时20分钟。边拆解边用摄像头拍照,这个过程中,包括调焦距,操作电脑,还有部门同事们的零碎答疑,在最后剥离芯片之前,还接了一个大约10分钟的某工程师关于请教热敏电阻问题的电话(文件列表中中间有13分钟的间隔看得出来)。总的来说,时间还是很短的。笔者碰到得最好的拆解过程不到半分钟,基本上是老虎钳一夹,硅片就破壳而出,这种时候的兴奋感和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不过出现的……
  • 所需E币: 3
    时间: 2020-1-15 12:40
    大小: 850.29KB
    上传者: 二不过三
    BlackberryPearl8100智能手机拆解分析,BlackberryPearl8100智能手机拆解分析……
  • 所需E币: 4
    时间: 2020-1-15 17:20
    大小: 1.96MB
    上传者: 16245458_qq.com
    超详细的iPad_2拆解超详细的IPAD2拆解UBMTechInsights发布了他们对iPad2拆解的图片,这样就是苹果iPad2了。这是一部白色iPad2拆解前工作的照片。1.拆解前照片[pic]2.剥离保护层[pic]3.分离触摸屏,电池,板组件[pic]4.25瓦/小时,3.8V三单元锂离子电池[pic]5.移除电池[pic]6.分离逻辑板和3G[pic]7.移除前置摄像头[pic]8.移除VGA摄像头模组[pic]9.找到传感器[pic]10.苹果iPad2的主要部件[pic]iPad2拆解:内部器件大曝光,高通芯片扮要角苹果(Apple)第二代平板电脑iPad2在美国开卖,各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拆解分析报告也陆续出炉,以下是EETimes美国版姊妹公司UBMTechInsights所提供的数张iPad2拆解图,而目前该机构仍在进行A5处理器内部的拆解。根据拆解分析,iPad2内部的主角是高通(Qualcomm)的MDM6600;基本上,高通已经把英飞凌(Infineon)的无线芯片业务──现在已经隶属于英特尔(Intel)──挤出了苹果的旗舰产品。TechInsights技术行销经理AllanYogasingam表示:“这让人想问英特尔是不是有点后悔──毕竟该公司收购英飞凌无线业务时,后者的芯片仍在iPhone与iPad内占有一席之地。”iPad2内部也重复采用了不少前一代产品使用的组件;Yogasingam指出:“例如无线数据卡,看来百分之百是与Verizon合作首推的CDMA版iPhone4所用的一样。”TechInsights拆解分析显示,iPad2的通讯电路所使用芯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