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陈忠民
如果您学过哲学,应该知道事物按照螺旋式的发展的规律。avan不是哲学家,不打算在大家面前卖弄哲学道理,只是借用这个词汇来说明发生在电脑硬件里的一个现象。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内存条,在第一代PC机——PC/XT里压根儿就没这个词儿。那个时候的做法,是把内存芯片直接焊接在主板上或者插在DIP插座里。从PC/AT(也就是286)开始,电脑主板上才出现了内存插槽和内存条,到了386时代,内存条就已经很普遍了。
286主板不必考虑CPU与内存之间的通信速度,所以两者相距遥远。
内存条与CPU靠得越近,越利于提高通信速度。若能合二为一,效果自然更好。
内存条的出现,增加了灵活性,却降低了可靠性——电脑会因为内存条接触不良而黑屏、报警。不仅如此,随着CPU频率的提高,这种结构已经成为影响系统性能的瓶颈。虽然前端总线的频率现已提高到了1.333GHz,但仍跟不上3GHz的CPU的脚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年来一直在增加Cache的容量,以缓解数据吞吐量不足的问题。
那么,如果将内存集成到CPU中去,数据交换的速度一定会更快,电脑的整体性能也会更高。基于这种思想,Intel于2006年9月推出了TSV(Through Silicon Vias,穿透硅通道)技术。乍听起来,TSV技术还有些玄乎,其实不过是在CPU里面集成了内存。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再也见不到内存条了。
事物按照螺旋式的规律发展,但并不是回到了原点。同样道理,内存条的消失,也不意味着电脑架构重新回到了PC/XT时代。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