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刘易斯·托马斯(前排右一)和同事们在一起
托马斯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和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一样,他兴趣广泛,关心社会和人类的命运,并且爱好音乐,长于诗文。不过,自从走上了科普写作的道路,他的这些才能才得以施展。
那么,刘易斯·托马斯是怎样走上科普写作道路的呢?刘易斯·托马斯在他的第三本书、即他于1983年出版的《最年轻的科学》(The Youngest Science)一书中披露其中的有趣经过。
1970年,在一次关于炎症现象的讨论会上,主办者要德高望重的托马斯来一番开场白,给会议定个基调。不知道与会者要提出什么观点,他只好随意独抒已见。他讲得又轻松又偏颇,为的是让会议不象平常这类讨论会一样沉闷。讲话的部分内容就是本书中标题为“细菌”的文章。没想到主办人将他率意为之的讲话录音整理,分发给与会者,并送了一份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杂志的编辑原是托马斯高一年级的校友。他尽管不尽同意托马斯的观点,却喜爱那篇讲话的格调,于是就约托马斯写一组风格类似的专栏文章,每月一篇,内容自便,编辑不改一字。托马斯起初抱着听命于老大哥的心情连写了6篇,便央求罢手。但此时读者和评论家已经不允许杂志和托马斯停止他们的专栏了。于是,托马斯欣然命笔,作品一篇接着一篇与大众见面了。后来有一家出版社答应将这些篇什不修不补,原样付梓,于是就有了《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科普著作。
托马斯就这样被《新英格兰杂志》的编辑拉下了水。《细胞生命的礼赞》出版后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多家出版社印了20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值得高兴的是,包括这本在内的三本科普著作都已经有了中文版,另两本书名是《水母与蜗牛》和《最年轻的科学》,其中数篇文章还被选入的我国的中学教材。
摘自: 《细胞生命的礼赞》译者序
作者:李绍明
日期:1989年3月
【相关链接】 呼唤中国的刘易斯·托马斯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