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是电子工程师最熟悉的电子元器件了,前几年一直有人念叨国产单片机,最近提的人少了----成扶不起的阿斗了,大家失去了耐心。
其实事务发展往往有其自身规律,功夫到了自然成。我把国产MCU的发展阶段总结一下,大家看看便知。
(1)MASK ——》OTP(技术与工艺问题)
MASK产品,其程序是在产品制造阶段固化的,因而客户无法独立的开发和烧写程序,MASK MCU应用也就仅能限定在极其个别的市场。这样的产品是无法推广的。而OTP(一次可编程)产品,客户可以独立的开发和烧写程序,因而使产品大量推广变为可能。早在2000年,国家九五攻关结束的时候,国内已经形成若干成熟的MASK MCU产品,但受制于工艺因素,MASK到OTP的跨越持续了6年,期间国内企业经历了台湾汉磊和华润上华的不成熟工艺线带来的挫折,并解决了烧写良率不高的问题,直到2005年国产MCU的OTP问题才彻底解决。
(2)低EMC ——》高EMC(技术与质量问题)
早期的国产MCU仅能实现基本功能,在可靠性方面与进口品牌相差甚远,尤其是EMC(电磁兼容性)方面。这就意味着,在大量的应用领域(例如家电),国产MCU根本无法使用,仅能在一些要求不高的边缘市场推广,毛利不高、销量不大且难于形成品牌优势。经过06年到08年几年积累,国内有几个团队突破了EMC设计瓶颈,产品指标达到台湾同类产品水平。
(3)小量使用——》被市场接受(销售和系统支持问题)
解决了基本的工艺、技术、质量瓶颈之后,还需要让国内的用户广泛接受国产MCU这一新兴事物。尽管产品设计时尽量考虑了与市场主流型号PIN-TO-PIN兼容,但不同MCU产品之间存在指令系统与开发环境不兼容的问题,要教会客户使用新的MCU本身是一项需要投入的工作。首先需要稳定的开发系统作为后盾,然后需要选择最容易突破的市场针对性切入,此外还需要一定的广告宣传。2009年是非常困难的一年,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国内MCU市场萎缩16%。但就在这年,国内几家MCU公司都开始面向不同的领域推广已经相对成熟的国产MCU。2009年很可能成为国产MCU发展史一个重要转折点,国产MCU已经开始走到前台。预计这个过程会持续到2010年。
(4)少数产品——》产品系列化(市场和资本问题)
当国产MCU完成了早期的技术积累并获得一定的市场认可,下一步就是将目前的技术迅速在不同的领域复制,形成系列化产品。这需要比较大的资本介入,以支持同时在团队、产品、面向领域等方面发生的迅速扩张。而市场的精确把握、准确出击,在这个阶段尤其重要。如果从现在起用3年左右突破这个阶段,国产MCU就真正形成了产业规模。
由上述分析可见,国内MCU团队经历了长期的磨练,已经冲破最初的工艺、技术、质量瓶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将已经形成的产品迅速实现大量销售,下一步将迅速复制应用领域和产品型号,以便做大做强。未来3年,中国大陆将至少崛起3家以MCU为主业的成功设计公司。
用户1406868 2016-1-27 20:08
chentida_78_833814356 2015-3-25 14:17
用户1153730 2011-9-30 08:48
462629051_256703759 2011-9-30 08:26
用户1574408 2011-9-30 07:30
用户1477978 2010-2-7 14:47
用户1518648 2009-12-29 16:25
用户1406808 2009-12-27 11:59
用户1272890 2009-12-25 08:23
用户1319529 2009-12-24 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