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加快,能源损耗也越来越快。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江浙和广东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能源紧张,工厂开始缺水、缺电。能效的问题,即: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已经开始摆在我们的面前。根据统计,中国的投入和产出的能效指数只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在中国,拉动经济发展的因数70%是靠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不到10%,而在发达国家正好相反,拉动经济发展的因数70%主要是靠技术,而不是靠资本投入。如果让这种情况再继续发展下去,中国将会在15年内面临着能源很快就会耗尽的问题。初步估计,按照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速度,中国的能源大部分在15年左右就会耗光,最后连老百姓喝水都将成为问题,因此,低能效的高速经济增长,对中国越来越没有意义。现在国家能够解决这个能耗与发展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靠技术创新,提高能效指数。
企业无创新之痛
2005年10月,“自主创新”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明确写入中 共中 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之后接受央视采访被问及“自主创新”的主体时,回答说:“我一生都在做科研,如果你在10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科研机构是主体。但是,经过这10多年不断地升华认识,特别是接触到中国技术创新的实际之后,我现在会坚定地回答是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坚定不移的。”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的科技研究部门以及大专院校,每年国家把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科研经费投放到这些科研部门,专门去研究那些所谓的尖端科学(其实很多都是重复别人的劳动)和科学论文发表数量上,而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却无人过问,政府对企业只是看作一个简单的赚钱机器要求它永远不停地运转。这样的机器哪怕它起初技术多么先进,技术性能怎么的好,机器运转几年之后也会因磨损过度,以及部分元件没有及时更新和维护,很快就会咽气。
当年的742厂(后来改名华晶)就是一个例子,1979年742厂与南韩三星同时引进东芝公司的IC生产线,后来三星却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商之一,而中国一个具有世界最大半导体市场的国家,他的IC工厂却会在引进刚好十周年时就倒闭。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的结果,越是技术先进的企业,更加要求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企业光靠吃老本,最后一定会要倒闭,中国在集成电路技术引进方面花钱并不少,继742厂引进IC生产技术之后,还有多企业也引进过IC生产技术,但几乎没有一个能成功,这个原因可能到今天人们才会慢慢地开始明白。
中国政府对企业和企业家过度的管理,以及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都是阻碍“自主创新”发展的主要原因。一个国营企业的老板如果一年任期不出成绩,或二年任期内完不成国家任务,这个老板必然要下课,而一项新的技术发明,申请专利审查需要三年,实施和转化成商品平均时间需要7~11年,并且能把新技术转化成商品的成功率最高才有15%,可想而知,当今有哪个国营厂的老板愿意冒风险去搞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之初,在被称作“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出现了数万家科技企业,但个个都长不大,也活不长,大多数企业平均寿命不到五年。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企业在诞生之初由于选择技术产品对路,使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但当产品生命周期一过,紧接着企业就陷入倒闭的泥潭。其中:北京四通、杭州UT斯达康、广州南方高科等企业都是很好的例子。企业光靠一个产品或一代产品,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这种企业一般都是活命不长的。
政府在企业创新中如何作为?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从当年的国营企业脱胎而来,通过股票上市,给政府减轻了包袱,但企业的包袱并没有减轻,而是更多地转移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名义上企业的性质已经转变了,但实际上企业的性质根本就没有改变,政府不但对那些亏损的企业或潜在亏损的企业完全抛掉了包袱,而且通过税收还在大把、大把地从这些企业中抽钱。
以康佳公司为例,康佳公司最好的年头曾经向国家上缴利税12个亿,而自己最好的年头税后利润还不到3个亿。哪怕是企业亏损政府对亏损企业的税收几乎也没有减少过,这就说明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国家永远都是要拿大头,企业永远还都是国家的。而对于康佳的所有股民,公司上市十几年几乎没分到一分钱,政府这种对企业涸泽而渔的做法让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困难。企业的管理者首先是考虑股民资本的安全,在这种包袱的束缚之下,怎么有人愿意冒风险去搞技术创新。
政府在一些高风险技术领域虽然也出台过一些优惠或扶植政策,但起到的作用并不很大。例如政府支持的IC技术开发,以及AVD、EVD技术开发,还有HDTV技术开发等项目,都没有使这些项目或参与这些项目的企业得到健康发展,政府的支持反而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加急激升华,年初招标,年底就可以出产品,谁的台词说得漂亮,谁就胜出擂台,因此弄虚作假的行为到处横流。
没有市场竞争,经济就不可能搞活,但市场竞争并不是让企业变成动物家园,弱肉强食。政府作为企业的守护者和支持者,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参与竞争企业更有序,认真执行专利法是避免企业过分竞争的有效方法,也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好方法。政府对企业的扶植和支持应该更有普遍性,让企业提出自己熟识的项目,然后政府提供部分项目发展资金进行扶植和支持,同时企业也要拿出一部分自己的资金,并由企业来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这样的合作项目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大企业的技术发展应该代表着国家技术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不应该由科研机关和大专院校来主导,因为大企业是国家经济创收的机器,是民族工业的栋梁,也是创造社会稳定因素的重要机器,大企业还应该是给消费者提供服务和执行国家政策的典范。在市场经济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小企业容易造假,但大企业应该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绝对不能造假,大企业还应该是制造技术标准和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的部门,因此,大企业才是真正主导技术发展方向的单位。
政府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要关心、保护和支持大企业的技术发展。大企业一般在技术转型的时候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可能会倒闭。例如:美国的IBM公司在准备从生产传统的打印机技术转型生产电脑技术时候,就差点倒闭,因为任何一个新的产品,在产业链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成本很高,用户很少,可能会亏本,但是一个大公司的技术转型成功,将会带动上千上万个技术关联企业的同步发展,给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IBM公司在几次技术转型的时候都受到很大的挫折,如果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及时支持,可能早已倒闭好几次了。同样,美国的波音公司如果当年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很早就倒闭了。波音公司在经济萧条日子最难熬的时候,美国政府为了求它,给了它一笔非常巨大的军品科研经费,用来研制B-52型轰炸机,后来该公司把轰炸机的科研技术应用到波音707飞机上,使波音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最著名的远程客机制造商。可见美国政府对大公司的经济地位非常有远见。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等优惠政策。例如,美国联邦政府税收优惠不针对特定产业,税收激励主要就表现在鼓励研发,研究开发费用直接作为成本列支,而不作为资本性支出。企业在创新方面投入有多大,往往要看是否有完善的激励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鼓励自主创新,要鼓励技术创新,更要鼓励制度创新。
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促进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激励作用。一项技术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其投入是难以收回的,更谈不上获取收益,这样就无法使技术创新进入良性循环。创新型企业最怕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虽然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诸如法律法规不健全、多头管理、执行不严等问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知识产权,让企业的创新活动有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
用户1625382 2012-2-27 11:12
用户1182783 2012-2-23 08:59
用户1630715 2012-2-20 11:18
100325258_284169027 2012-2-20 11:07
用户1602177 2012-2-17 15:41
用户1594704 2011-2-28 09:06
用户1595327 2011-2-23 15:08
用户1125492 2011-2-11 15:47
用户1092791 2006-5-22 18:16
我是做LCD TV的。现在负责小尺寸的案子。想把DVB-T加到里面边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