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造芯真的是中国家电企业的出路吗?

2006-10-16 09:43 1107 9 14 分类: 消费电子

造芯真的是中国家电企业的出路吗?

陶显芳

近日,长虹宣布推出“虹芯一号”,造芯似乎成为陷入低利润的中国家电企业的救命稻草。造芯真的是中国家电企业的出路吗?

一个电子企业要不要设计芯片,或要不要生产芯片,这个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1995年以前,世界上大部分生产整机的电子企业巨头,在生产整机的同时一般也都生产芯片,如:菲利蒲、汤姆逊、西门子、松下、索尼、东芝、日立、NEC、三菱、三洋、夏普、摩托罗拉等。但95年以后,这些既生产整机又生产芯片的厂家,又纷纷都把整机生产和芯片生产两大业务进行分离。其中分离最早的有菲利蒲、汤姆逊等公司,而分离比较晚的公司在芯片生产业务方面,基本上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亏损。摩托罗拉是最后一个把整机生产和芯片生产两大业务分离的公司,这也是因为芯片生产出现了严重亏损,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后,才想到要把芯片生产与整机生产分离出去。

上个世界90年代,芯片设计基本上是采用手工操作,用人工画图或人工贴图,与手工设计PCB板图的工作过程差不多一样,芯片生产也是处于半人工操作状态。因此,芯片设计与芯片生产效率非常低,芯片生产成本和价格都很高,并且芯片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时候整机生产厂同时生产芯片那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自己不生产芯片就不可能生产出世界领先的产品。但90年代后,由于个人计算机的诞生以及CAD软件的迅速普及,特别是以INTEL公司生产CPU,以微软公司生产软件,以IBM公司生产PC机的合作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被彻底地改变了。

INTEL公司生产CPU,但它不生产PC机,IBM、宏基、戴尔、联想等公司生产PC机,但它们不生产CPU和软件,微软公司生产PC机软件,但也不生产PC机,三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厂商互相组合在一起,结果使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大家不但活得很愉快,也活得很滋润;而西门子、NEC这两个公司,自己既生产CPU,也生产PC机,结果这两家公司的CPUPC机的业务都做不好,并且很早就倒闭了。还有,NOKIATI公司的合作模式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NOKIA公司只生产手机,没生产手机芯片,TI公司只生产手机芯片但不生产手机,这两家公司合作得也非常好,而摩托罗拉既生产手机,也生产手机芯片,结果累得差点吐血。

95年以后,由于像台积电这样专业生产芯片的厂家出现,以及芯片生产技术和芯片技术开发软件基本实现了标准化,使芯片生产和芯片技术开发效率大幅度提高,相比之下,那些既生产整机又生产芯片的公司,都出现芯片生产业务严重亏损,过去行之有效的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方法一下子变得不灵了。为了走出困境,这些厂家不得不把整机生产与芯片生产进行分离,而且,芯片生产与芯片设计也逐步实现分离,即:现代化生产越来越走向标准化和专业化。

现在,国内很多整机生产企业号称自己已经掌握了IC设计和生产技术,准备自己开发IC或生产IC给自己用,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成本,这种说法没有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完全违背了技术发展的规律。现代工业,应该是资源越集中,效率越高;生产技术越标准化和越专业化,生产效率越高。自从9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企业都想搞多元化,但几乎没有一个能成功。中国的很多企业也想搞多元化,虽然产值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提升,但赢利越来越艰难,并且这些企业大部分已经出现了亏损。因此,国内的一些整机厂既想把整机产品市场做大,还想同时把IC市场做大,这种想法难免有些天真,他们只不过是拿股民的钱来玩游戏。

第一、自己生产IC给自己用,可以降低成本根本不可能,因为生产两万个IC的成本与生产200万个IC的成本基本是一样的,一个普通规模的IC生产厂一天的产量就可达200多万个,一个星期的产量就是几千万个。现在中国有哪个企业一个星期的IC用量达到几千万个,如果达不到这个用量,它的IC生产设备就会一年有350天是在睡觉,那么他们所说的降低成本的道理在哪里?如果他的IC生产厂每天只能生产一万个IC,它的生产成本会比别人生产200万个的成本更低吗?

第二、芯片设计的主要成本并不是人工,请上一个有经验头脑的设计师、或博士,年薪给他200万元也不算高,因为比起其它费用来,那还是小菜一碟。芯片设计成本最高的是租用别人的IC设计平台,即:CAD软件和测试软件,以及测试设备,每个月的租金高达一两百万元。现在,国内会有一个从来没有从事过IC设计的企业,愿意每月付一两百万元的租金,请一帮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或博士生用电脑练习画“PCB”图或玩仿真游戏吗?将来他们设计出来的IC,如果只自己用,成本能降得下来吗?

当然,这几年也有很多以前在美国硅谷从事过IC设计的海龟,由于2000年全球网络泡沫的破灭,千百个曾经风光一时的IC设计公司在一夜之间就开始烟灰云淡,迫使他们不得不转战回国。他们的到来,给国内带来了一股IC设计热,2003年中国的IC设计公司,一下子就几乎从0猛增到500多家,但中国现在的IC设计市场远远没有国外成熟,一个还没有品牌的公司产品不会有人用。而且,大部分IC设计公司从国外带回来的钱,大约只能够烧一两年,在3年内将会有一大批IC设计公司面临倒闭。因为,光靠一个IC产品养活不了一个IC设计公司,光靠一个IC产品更难养活一个整机企业。根据摩尔定律,IC产品每隔18个月其性能就会翻一番,如果一个IC设计公司的产品开发速度稍为迟疑一点,就会翻船。这些经验早在十几年前,菲利蒲、汤姆逊、松下、索尼、东芝、三菱等公司都已经实践过,今天,这些企业所生产的IC产品大部分都是卖给别人做嫁衣,自己应用的却很少。不过如果能够争取到中国政府的支持,现在搞IC设计也是最恰好的时机,因为不管开发出来的IC有没有人用,或能不能用,政府都愿意买单。

很多人都认为数字电视时代的到来,会给IC设计公司带来机会,这个念头基本是错误的。现在,中国的数字电视时代还没有真的到来,但从事数字电视IC设计的公司就已挤破了电视机生产企业的门。因此,国内从事数字电视IC设计公司要想找到发展的机会,很渺茫,因为,国外很多从事数字电视IC设计公司起步比他们早,手中可以烧的钱也比他们多。

目前,国人普遍都认为IC设计技术是技术的顶端,搞IC设计是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但在国外,搞IC设计的工作连医生也可以改行来应聘,可见在国外,搞IC设计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技术。实际上,当IC设计技术能够进入中国的时候,这种技术已经变成骨头汤中的骨头,是别人感到嚼起来没味,丢了又觉得有点可惜,才送给我们的。但也不是白送,谁要是搞IC设计,需要向IC技术提供商购买一套价值上千亿元的CAD软件,或每月付几百万元的租金,当你学会使用鼠标器的时候,你也就学会IC设计了。

原来,国人认为是技术顶端的IC设计技术,就这么简单,只可惜,关键技术还是别人的啊。IC生产设备和测试设备更是贵得惊人,自己完全没能力生产,进口价格惊人,进口全套设备超过千亿元,并且平均每个1年半还要更新一大半旧设备。因此,目前90%以上的IC设计和生产技术还是掌握在别人手中,我们设计或者生产IC产品,得到回报的,还是那一点点可怜的加工费。

中国家电企业陷入低利润的泥潭,并不是因为自己不作芯片,而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中国大约有3亿多电视用户,这个数字已经基本接近饱和,如果一台彩电的使用寿命为7年,那么,每年中国的电视市场容量大约只有4500万台,而中国去年的电视总产量已经超过了8200万台,这还不是生产过剩吗?如果中国的家电企业永远不认识这一点,到最后,大家只有死路一条。如果中国的家电企业,大家现在又开始进行一轮新的追芯活动,中国的家电企业将会再次陷入更深的泥潭。

目前,一台21CRT彩电已经卖到600元人民币,25CRT彩电卖750元,29CRT彩电卖900元,比较高等一点的CRT彩电概念机也不过卖1500元左右。一台普通电视机的机心成本大约为300元左右,其中已经包括了20多颗IC的成本,就算IC的价格占整个机芯成本价的100%,那么,一个IC的平均价格也不到2美圆。实际上那些给电视机生产商提供的IC的芯片制造商的日子也不好过,大家都同坐在一条沉船上。

“虹芯一号”的诞生的确是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但光有热情,抓不住机遇,创造不出辉煌。

                       陶显芳            2006/3/2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7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1565257 2010-8-24 09:56

其实我理解的是国内造芯的,大概好比小朋友很好奇自己是从哪出来的,大人就指着孕妇大肚子说从那出来的,小朋友就好象自己理解了。

用户1269624 2007-5-25 09:35

对的,我们采用了从SMPS电源开始的分离方式。

用户1075920 2007-5-21 09:28

我想这个分离应该是用不同输出纹波的电源芯片进行供电,而如果简单的用铁氧体磁珠的话,应该对改善纹波没有效果吧?

用户1094427 2007-3-16 15:18

其三,说您本贴的主题,您对整机企业做IC颇有微辞。但我以为凡事有两面性,而且国外巨头剥离IC并不能完全构成国内整机企业不需要发展IC设计的依据。我的理由有二,一是两者差异太大,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国外巨头基本没有什么技术体系上的根本缺失,他们剥离,完全是从企业整体的成本优化角度来考虑。我们国内企业则在技术体系上就有不止一方面的缺失,当然这种缺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市场采购来解决,但您能保证通过市场就永远无忧么?如果付出可以接受的代价能弥补这种风险压力,为什么不做呢?理由二是我认为更主要的部分,也就是一些关键技术的缺失导致我们整机企业始终处于低水平运作的状态,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我曾经参与过东芝面向日本国内的数字电视的部分软件开发,我的理解是如果东芝没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它的产品不可能做到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趋势,甚至是引导市场的能力。而IC设计能力,恰恰可以是带动技术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这个我想可能也是国内包括海信海尔长虹去发展IC的一个原因。认为发展IC一定比不发展更愚蠢的想法,我认为在结果没有得到验证以前,未必正确。

至于您所说的生产过剩是国内企业低利润的根本原因,我以为还要看看为什么过剩。技术水平的普遍低下,决定了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低,所以才导致了玩家太多生产过剩。袜子衬衣为什么过剩?谁都能干。干线客机为什么不过剩?绝大部分国家干不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再者您想通过什么提升技术水平以外的方式改变生产过剩。行政手段?那让谁破产让谁减产?让康佳康佳能愿意吗?

有些口气有些大不敬了,但本意还是以讨论为主。

用户1094427 2007-3-16 15:18

“谁要是搞IC设计,需要向IC技术提供商购买一套价值上千亿元的CAD软件,或每月付几百万元的租金,当你学会使用鼠标器的时候,你也就学会IC设计了。”

越来越觉得陶老您有点走极端了。对于数字电视标准,对于其他整机企业的批评当然有可取之处,也有自己的思考。但我总感觉还有不符合康佳路线就一概鞭挞的意味。我这样说有点大不敬了,但应该不妨碍我继续表达我的意见。

首先其一,不知道您上面那段话所谓一套价值上千亿元的CAD软件里面的货币单位是什么。就按人民币算的话,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神六工程耗资100亿,难道10个神六换套CAD软件?

其二,学会使用鼠标的时候,也就学会IC设计。恕我不才,我自认为对技术还算敏感。计算机研究生毕业之后从事两年软件设计工作,然后改了半个行作IC设计已4月有余。对IC设计的体会是远不仅仅是用鼠标那么简单。否则国内国外的IC设计企业找一些会用电脑的高中生中专生即可,何苦去高薪聘用什么硕什么博什么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人?

用户1228776 2006-12-18 13:57

专业分工是趋势,看看摩托罗拉卖掉飞思卡尔,飞利浦卖掉nxp就知道了,再看看诺基亚,虽然从来不做芯片,一样把那些芯片厂商吊的死去活来。长虹现在啥都做,估计又想到处捞钱了。

用户1260567 2006-11-22 11:10

我认为家电企业自己去做芯片确实不值得。我也是家电行业的从业人员,虽然职位离陶先生的级别差得很远,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看法很一致,呵呵。不知道那些号称自己做出了芯片的长虹、海信们是真的做出了芯片应用了,还是OEM一下过过瘾,哄哄老百姓开心一下?我印象中好像没听说有哪个产品主打用了自己的芯片这张牌,不知道实际如何。

做芯片,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练邪派武功,猛一上来吓人一跳,而且往往短时间内功力倍增,但是对自己伤害也很大,搞不好就走火入魔了。反正我是不相信自己做芯片能降低成本什么的,那多半是炒作需要吹吹牛B。东西未见得比人家好,开发成本未见得比人家低,产量未见得比人家高,降低成本从何谈起?

爱国心可嘉,其他的我真说不上来什么。

用户1167448 2006-10-27 19:25

非常同意陶先生的看法!核心技术被别人掌握!在中国,IC设计不过是比以前生产的东西生产过程更复杂一些罢了!不过,这也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总比以前进步了一些!

用户1246753 2006-10-16 11:24

已经投资了那么多条电视生产线,不做生产难道闲着啊

相关推荐阅读
用户1239270 2011-07-08 22:19
漫谈中国数字电视标准的诞生(上)
漫谈中国数字电视标准的诞生 陶显芳 2011-7-8   一、中国数字电视的元年   6月2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上正式发布了《地面数字电视终端接收机(器)通用规范...
用户1239270 2011-07-08 22:18
漫谈中国数字电视标准的诞生(下)
上接:漫谈中国数字电视标准的诞生(上)   四、还未收获先分赃   国家广电总局2003年向世人宣布:2003年广电将开播10套以上数字电视影视频道;2004年为中国广播电视的数字...
用户1239270 2011-06-17 15:04
从福岛核电站漏辐射,反思人类的物质文明—— 兼论地球将在200 年内毁灭
自从3-11 日本发生强烈地震,继而发生福岛核电站漏辐射事故以来,全人类都在高度关注着日本福岛核电站漏辐射事态的发展,特别是日本政府宣布把数千吨受核辐射污染的海水排入大海之后,全人类为之一遍哗然。...
用户1239270 2010-08-17 16:53
“创新中心”还需要批准的吗?(二)
自从1992 年第一批国有企业在深圳上市之后,深圳市就已定格为未来中国的重要金融中心和房地产企业的发源地。因为全国的上市公司只能在深圳或上海两个地方上市,而房 地产与金融实际上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在...
用户1239270 2009-04-16 19:04
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一)
    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加快,能源损耗也越来越快。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江浙和广东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能源紧张,工厂开始缺水、缺电。能效的问题,即: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已经开始摆在我们的面前。根据统计,中国...
用户1239270 2009-04-16 17:01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及展望——中国数字电视标准的推生
    ASTC在1997年就在中国展示了它的高清晰度电视广播系统,1999年1月,ASTC的主席到中国深圳参加数字电视研讨会,推销ATSC技术和标准。 1999年4月,DVB的主席也带团来中国推销D...
我要评论
7
9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