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关于产品定义的讨论,做了一个回复,没想到字数太长只好当博文发了。
销售通常只会反馈市场哪些产品好卖,哪些功能吸引客户等几乎每个人都能知道明白的东西。对于快速低价切入市场的公司来说,这种销售很适合,可以帮助他们加快山寨进程。坏处大家也都看到了,这种组合永远无法知道下一款产品该是什么样子。
产品定义是个全面的工作,必须要有各方面的信息和提炼整合的素质。信息往往容易获取,如何提炼很不容易。提炼出来再整合各种技术手段以及考虑采购生产更是难上加难。
作为产品定义者首先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其次懂得技术实现与产品表现之间的微妙关系,最后是生产采购等等供货能力的考虑。其中第二步又是最困难最争议的部分,几乎会让所有人都陷入困惑当中难于做出决定。
我们的工程师往往有意无意的很少接触客户,很少琢磨客户眼里或者未来的需求到底意味着什么。大部分都靠销售反馈,这种反馈往往漏掉了很多隐藏的有用信息,被简化为是和否这样的选择题。这样很容易导致产品定义变成搭积木,要么大而全,要么半残废,就是整不出创意搞不到客户心眼里去。
产品定义者必须是坚定的独立思考者,充满自信不能轻易为诱惑所动。我们很多工程师很聪明,技术市场都拿得起,就是顶不住赚快钱的诱惑。每次做出的东西都不满意,但一看到订单又原谅了自己。坚持这个词如果属于稀缺品,那一定是用在不去做什么的地方。
产品定义者必须有自知之明,清楚的了解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很多时候产品最终做不下去就是因为某个资源能力无法支撑或者难于掌控。比如资金,这个常常被严重低估;比如时间,严重低估;比如人力,常常高估;比如技术难度,高估低估都有;比如实现评价,都很简陋。想定义一个好产品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否则要么半途而废要么为别的公司做嫁衣,这样的定义还有什么用?只能促使公司放弃这项工作。
说了这么多,可以理解的是,我们还处于世界产品体系的下游,随着时间推移,应该会有进步。
用户1670013 2012-12-17 09:02
用户1110542 2012-12-15 17:14
用户3809340 2012-11-1 09:36
补充一点历史地看问题:中国的科技产业是从“贸工技”这个反过来的过程走来,应该说前期已经乘坐了国际上已有技术的快船,因而产生了别人有的我们也有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这个巨大的后起国,“工”(加工制造)已经有些成果,而“技”真的就很难动起来了,更不要说,“技”还是进一步需要“科”作为深厚和长期基础的了。
至于说产品设计,不同厂家处于不同的经营和认知阶段,或者老板眼光层次不同,自然有他们自主决定的权利,“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可非议。要想做成百年老店那些,应该是知道如何权衡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当然理智一个周期下来,就又有很多甘愿放弃了,就仍然是继续山寨或者倒卖、加工。 就是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发展环境中、在大家都要求生存和提升的前提下,仍然会出现少数技术高手,他们甚至也在关注国际国内某专项技术的内部原理方法到外部产品市场。如果企业给这些人一些主动权,或者设置一些小组让他们去放手研发、做原理、做方案、再在现有产品上优化或引申出新一代产品,就一定会有些“跨越”的发展,让您的企业升级!因为这些人掌握的东西,虽然每天在做产品研发,能力和眼光是大大超出公司一个系列死板的产品的。有些水平和悟性已经超出国外同等工作职位的工程师。
简单总结就是:不论公司能力多么有限、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要想做好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品设计而不是抄的话,就需要很多产品设计“以上”的技能;另外,只要用人得当,额外的成本也不会很大,因为那些人才已经在你手中,你不让他做,是你这个老板自己造成的浪费。
用户1277994 2012-10-31 17:02
用户1602177 2012-10-31 16:53
相关阅读:
谁来产品定义?
对话凌力尔特CTO Bob Dobkin:我不认识乔布斯
感谢博主分享~~
“销售通常只会反馈市场哪些产品好卖,哪些功能吸引客户等几乎每个人都能知道明白的东西。对于快速低价切入市场的公司来说,这种销售很适合,可以帮助他们加快山寨进程”——这个观点好有亮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