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那些年,我第一次做设计 - 1

2012-10-11 00:15 6707 8 29 分类: 消费电子

自从那部台湾电影上映以来,“那些年”多了起来。连堂堂的EETIME也开始“那些年”如何如何了。不知是怀旧的人多了,还是时尚的人多了。我本是个平庸的人,自然也不能免俗,就也跟着凑个热闹吧。


“睏”则思变


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北方一家部属国营大厂工作。上大学还是若干年后的事。那一年,我只是个二级工,每月的工资是四十一块七毛一。


我所在的单位负责全厂的仪器仪表检测。新进厂的仪器仪表要按说明书上的技术指标逐一检测,合格后方可接受入库,下发车间科室使用。原有的仪表也要定期检测,超标就要修理,以保证其精度。


所有的检测项目中,有一项“频率稳定度”的测试最为麻烦。当时的仪器指标,多数以“日稳定度”定义,例如:频率波动每24小时小于1X10-6, 或者X10-7,等等。按照定义测试,那就应该连续24小时对被测的频率源的输出频率进行监测,定时记录下每个时段的频率值。最后比较全部24小时内的记录,找出最大的频率波动值。如果波动值小于说明书上的指标,就是合格了。


这事儿说着简单。搁现在找个频率计接到个PC上,一个简单的script就办了。可那是七十年代,别说PC,开始时连个像样的频率计都没有。按照测量理论,作为测量基准的仪表精度,应该比被测仪表的精度至少高三倍以上,其结果才有意义。要测1X107量级的频率稳定度,测量基准就至少得有108以上的稳定度才行。这么高稳定度的频率计,当时别说买,就是偷都没地儿偷去。


可是活儿还得干。于是,一些因陋就简的办法就用上了。


当时虽然找高稳定度的频率测量仪有困难,但找一个单一频率输出的高稳定度的频率源还是办得到。厂里生产通信机,里面一般都带一个晶体振荡器。当时的晶振为了保证精度要恒温,把电路都放到一个像保温杯式的恒温瓶里,外面缠上电炉丝,通电加温。通过加温控制使振荡器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温度范围内,以此保证输出频率的精度和稳定度。整个的晶振看上去像个茶叶桶。拿这样一个频率源的输出信号,作为示波器的水平同步基准。再将被测的信号接到Y轴上。如果XY轴上的信号频率不相等,或是不成整倍数,那么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就会移动。移动一个完整的波形所用时间的倒数,就是X轴与Y轴上的两个信号的频率差了。


用这种方法,把测频率转换成了测时间。用什么办法测时间?用秒表。对,就是运动会上裁判在终点计时用的秒表(现在的运动会也都没人用这个了)。测量时,眼睛盯住示波器上的移动的波形,在一个波峰(或波谷)到达中心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等到下一个波峰(波谷)到达同一位置时停表。把记下的时间取倒数,就是频率差了。


在旁人眼里看来,干这个活儿好像挺潇洒:一手举着个秒表像个裁判,另一只手攥着个计算尺像是个挺有学问的样儿(对,是“尺”,因为那时还没有计算器)。可只有干的人才知道有多乏味。用这种办法依据的是:XY轴上的信号有频率差,这样波形在示波器上才会移动,才能测出移动的时间。要是赶上个很小的频率差,波形移动很慢,那就惨了。要等好久才能完成一次测试,那就只能在那傻盯着。有时碰上频差在正负之间很小的范围内漂移,看着那波形往左挪挪,往右移移,那边也不够一个完整的周期,等起来没完没了,气得都想扇那示波器一巴掌。有时一赌气干脆在记录上写上“频差太小,测不出来!”


也有相反的情况:信号的频差太大,波形在示波器上跑得飞快,按一下表的功夫就好几个波峰过去了。这时就得记下多个波形的时间,算频差时再平均回来。这样一来就又多了个数波形个数的任务,眼睛一直瞪着不敢眨眼,一直等到数够了数才算完。要是一愣神的功夫数错了,就还得重来。


进行这种测试时往往不是只有一个被测信号。赶上新来一批仪器都要检验,就得放到一起测。要是有个十台八台的,再加上前面说的那种频差很小的情况,一圈下来就大半个小时没了。歇不了几分钟,就得下一轮了。


这事儿看着不像个体力活儿,其实很幸苦。要眼疾手快,时间长了真是不轻省。不过,拉计算尺的功夫也因此练出来了。几年后上大学时,这一手功夫让一干同窗人等惊羡不已。用现在的话说,叫“羡慕嫉妒恨”。


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别忘了前面说的是要测“日稳定度”。也就是说,这种测试要每小时一次,连续不断地进行对头的24小时。所以一到这时,组里的人就要分成三班,昼夜进行。当时组里数我最年轻,所以没别的话可说,夜班就是我的了。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


开始时还有些新鲜,晚上没人了,想干啥也没人管。当时大部分家庭都还没电视机。单位里到有一台。干活的间隙中可以看看电视,也没人跟着抢。可是凡事儿架不住时间长。次数多时间久了,就开始烦了。电视晚上11点以后就没了。到了后半夜,困劲儿上来,还要强打精神干活儿。有时举着秒表眼睛就和上了,前面数的也就白瞎了。好容易测完了,可以趴那儿休息一会儿,还不敢睡。真要是睡着了就不知什么时候醒了。错过了时间,漏了数据,一晚上就白干了。


当过兵站过岗的人都知道,站后半夜三四点钟那班岗是最难受的事:睡得正香的时候,有人过来扒拉你的脑袋,对着耳朵喊一嗓子“换岗了”!当时跳起来扇那人一个嘴巴的心都会有。(当然也跳不起来,有那功夫还多迷瞪会儿呢。)这还是有人叫,要是没人叫岗,自己生生的到点就得醒,你想那得是什么滋味。


后来情况好了一些。单位里买了一台国外产的数字式频率计,稳定度达到了-9的量级。这样一来,就不用再掐秒表算时间,可以直接读数了。但是还是要手工操作。碰上多台设备一起测试,一大堆电缆挤在一块儿,插上一个,测完了拔下来再换另一个。那架势有点儿像交换台的话务员。


可是上夜班的事儿还是免不了。

 

当时有句话,叫“穷则思变”。到我这儿,得换一个字,叫“睏则思变”。


睏的太难受了,得想想办法了!

 


文章评论21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1454308 2015-7-1 08:11

Good

用户1730891 2015-4-2 14:08

好像还没有完,期待下文。

用户1597425 2013-7-13 23:20

不错的工程师啊!

用户1444478 2013-2-26 15:03

博主分享自己的见解,在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推荐,推荐!

373164511_157578588 2012-10-18 09:11

学习一下啊

用户1668972 2012-10-14 16:45

hehe,那个时候的探索之路

用户1130840 2012-10-13 08:21

那时我也是二级工,也是在实验中心工作,但是没有你那么敬业,只知道玩。

用户1277994 2012-10-12 14:52

有人卖萌扮嫩。。。

用户1245227 2012-10-12 13:44

每次读博主的文章都受益匪浅。现在我们这些年轻人更应该学习的,是老工程师们钻研的精神和踏实的工作态度,这样中国设计才能出精品。

用户1510143 2012-10-11 23:32

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儿,睁着大眼满地找别人丢的硬币呢。 写得真好。
相关推荐阅读
jians.l08_250913784 2015-07-28 16:54
硅谷游记 - 3
朝圣的最后一站来到了苹果公司。严格说来,苹果不应该算是“新贵”。这个诞生于七十年代的公司是与微软同时代的老资格运动员了。它有过八十年代颇为出彩的时代,也有过九十年代几乎被人遗忘的落魄时光。如今它则...
jians.l08_250913784 2015-07-08 10:23
硅谷游记 - 2
朝圣的第二站到了Google. 这个九十年代以来崛起的巨人今天几乎参透到了它能到达的每一个领域。它几乎就像一只螃蟹一样,到处横行,让那些传统企业每日里担惊受怕,不知哪天它就来到了自己的地盘,砸了自...
jians.l08_250913784 2015-06-28 12:02
硅谷游记 - 1
刚刚去了一趟旧金山, 顺便到硅谷一带走了一趟。虽然在位于硅谷中心地带的思科工作了多年,但工作地却是在渥太华。来过硅谷几次出差,来去匆匆,并没有机会细看。这次来看看那几家名声显赫的硅谷新贵,有点儿朝...
jians.l08_250913784 2013-12-17 11:56
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10.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2001年,Nortel的首席财务执行官Frank Dunn从John Roth手中接过了总裁的位置。 Frank Dunn一上台,就对Nortel采取了一系列拯救措施。经他的手,Nortel...
jians.l08_250913784 2013-12-16 11:48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之十)
2001年,Nortel的首席财务执行官Frank Dunn从John Roth手中接过了总裁的位置。 Frank Dunn一上台,就对Nortel采取了一系列拯救措施。经他的手,Nortel...
jians.l08_250913784 2013-12-10 10:38
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9.风雨飘摇
还在Nortel的鼎盛时期,其实就已经有了一些不祥的苗头。 在那一段时间,一方面是有关高科技行业里一个又一个的暴发的神话,另一方面,又是不断听到的各种裁员重组的新闻。各种消息喜忧参半,让人有点...
我要评论
21
8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