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开发》+读后感(1)
1:非常感谢面包板社区,给了我这个测评的机会。
本人一直关注着移动终端的应用开发技术,特别是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安装应用程序。 我大约在2015年左右试用了 Android Studio,遇到太多的坑了,编完一个 demo刚下到模拟其中就死机了; 后来大约在2019年左右又安装了一次,体验也非常不好,不光是体积大,在Windows 上启动时间很长、响应速度慢、内存占用高、经常出现卡死现象,于是很快也放弃了。 另外本人十分不喜Java语言,觉得太繁琐了,远不如C/go语言写起来干脆利索。如果有golang语言的安卓开发环境就好了!
不过形势比人强呀,这个“安卓” 踩在时代的前列腺上,怎么也回避不了。 如果自己想创业,还是要围着“安卓”打转才又钱赚;或许围着“华为鸿蒙”转也行呀! 而AI也一直在保持着热度,特别是 chatGPT/GPT-4,真是太热了!
总之,非常感谢面包板社区,给了我这个测评的机会,我很快就通读完全书了,在脑中形成了大概的整体框架;不过有些技术细节还需要不时回味。
2:本书读后,整体的印象:
1) 移动终端的AI,和云/服务器上的AI,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区别也仅在于移动终端的功率低、算力低、芯片性能差而已
所以移动终端的AI模型必须采用简化版本,云/服务器也可以采用简化版本以节约功率
看来,没有“AI模型的简化技术”,就没有“移动终端人工智能“, 这是技术的本源,传承关系。
2) 不光是在移动终端进行AI应用开发,在移动终端进行任何的开发,都极其依赖开发环境:苹果的是Xcode, 安卓的是Android Studio
即便是AI应用也必须要依赖这些环境才能编译。 所以在移动终端进行AI应用开发,最好的语言是:苹果采用swift语言,安卓的Java语言。这些东西回避不了。
最近看到“平夕夕”被卡巴斯基给捶了,有理有据的。从这份报告中学到了安卓的很多东西。
3) AI转换工具的强大,以及极其严重的碎片化: AI转换工具可以是苹果/安卓通用的;有标准的小模型格式,这个是相当之好的
而针对于复杂的移动终端机型,要想发挥终端设备其能力,只能采用厂家配套的“编译器”
3:本书关于“实践”或“实战”部分的内容较少。原因据我推测,可能有
1) 移动终端 的AI应用,其实比较少;
AI 部署在移动终端上,其实并不是最佳解。 例如:图片识别,看图识物类的应用,用手机“离线识别”的做法并不是很好; 最好的做法是:手机拍摄,然后照片回传到云端,由云端进行AI识别,然后再将结果返回手机界面。 这样,云端的AI模型更大更准确,识别的准确度更高,而且还不需要手机的算力
2)《移动终端AI实战》题目虽然好,但是内容非常难以组织:
即便是写,也是操作步骤和截图,类似《手把手教你XXX》之类的口水文字,从入门到放弃了
3) 最后就是碎片化的问题了,可以分为:
3.1)标准的模型: TensorFlow Lite / PyTorch Mobile / 百度 Paddle Lite 飞浆 / 旷视 天元
3.2)手机厂家的模型框架 :苹果 Core ML / 高通 SNPE / 华为 HiAI Foundation / ViVVO VCAP
4:这本书教给我的最大的印象:
苹果/华为/ViVVO等厂家的技术雄厚,为自家的手机产品,推出了 配套的 AI框架和编译工具,
如果做“深度学习嵌入式应用开发”, 不可不仔细研究 厂家原配的这些资源, 以便发挥手机的硬件能力!
于是: 碎片化 就不可避免了-------- 期待着 能“标准化”,不要折磨我们这些苦逼的程序员了:
要么厂家的硬件设计能标准化; 要么编译器工具能自动识别不同的硬件体系; 要么 AI模型能再 统一 一些。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