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市场的红利逐渐消失,不仅是运营商遭遇OTT互联网的冲击,设备厂商不断出现价格屠夫,就连芯片厂商也很难维系高利润,扩展新兴领域、整合产业链迫在眉睫。
高通垄断案闹得手机市场沸沸扬扬,似乎高通的利润就指着专利费,似乎没有专利做靠山的高通就会弱不禁风。我们对比高通和联发科2014年上半年财报后,不难发现高通净利润即使除去69%的专利授权,仍有近13亿美金。而联发科上半年整体利润不过7。8亿美金,二者之间存在绝对的差距。联发科作为庞大中国市场的霸主,利润上的欠缺与其对手机大厂策略不无关系。
“一视同仁”引手机大厂不满,难有差异化
联发科在芯片版本设计之初,对手机大厂和小厂一视同仁,这样做的好处是版本少,人力投入比较集中,内部管理方便;但带来的问题也很凸显,小厂追求的是低价快速上市,而手机品牌大厂追求的是差异化需求,显然,联发科的做法迎合了前者的需求。
我们梳理已经上市的手机产品不难发现,联发科在手机大厂的路标里很少扛大旗,支撑不了高价高利润产品。举个例子,当内置八核MT6595的XXX品牌价格打到999元以下时,手机大厂在该规格档位的价格预期在1500元,谁也不想被拆解后,硬件规格特性一对比,所谓高大上的中华酷联产品配置跟山寨没啥区别。自然而然,在主推的机型中手机大厂的选择会逐渐远离联发科。
反观高通的策略,为手机大厂做芯片定制可谓实在,仅MSM8974就根据不同厂家的需求在主频和软特性上开发了十余个版本(8974AA、8974VV、8974AB、8974AC…)。另外,针对个性化的特性,高通也单独进行销售,如防抖、联拍的算法,这样厂商就可以有选择的做出差异化产品。尽管MTK是四核、八核的首个发布者,且服务好、方案多,但仍无法将“优势”转为“胜势”,在大客户看来还是在高通之后的“备选”者。
Turnkey的双刃剑,无战略合作伙伴
Turnkey由联发科独创,尽管高通也尝试过成立QRD部门,但服务不及对手成效并不明显。相比小厂商对Turkey的热衷,这一优势在手机大厂看来毫无吸引力,几百人的研发团队,跟几个人的小作坊相比,总得有存在的价值吧。
联发科芯片向来以高性价比著称,对部分手机大厂来说,争取做联发科芯片的首发品牌还能攫取不错的利润。但联发科轮流做庄的方式(TCL-酷派-中兴-魅族-华为…),似乎是在找平衡,谁也不得罪,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没有战略合作伙伴,新特性的开发也会慢于高通。
再看高通,在不同的应用领域高通对合作伙伴都有排序,具备强研发实力和市场推广能力的企业,会在芯片新特性开发和成熟度验证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其战略合作伙伴。同时,战略伙伴也会为了领先上市不遗余力与高通深度合作。例如华为某网络产品早期与高通的MDM系列强强联手,几乎垄断全球市场(后期海思的成熟打破了二者的战略合作)。
“4G未起,3G已死”手机向大品牌聚集,联发科面临转型
随着4G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限制补贴、营改增等新策,促使运营商逐步取消对3G补贴,未来只会补贴4G,无外乎那些抱着运营商大腿的手机大厂不约而同侧重在4G手机开发,OPPO这样走渠道的厂商也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凸显品牌,宣称不会有3G的新产品。而对小厂商而言,犹如雪上加霜,在4G的开发实力尚不具备,联发科方案不成熟的时期,加上3G手机无补贴不被运营商主推,怪不得手机品牌数量在减少,老板也开始转行做其他。
手机厂商格局的变化对芯片厂商一定会有影响。高通在4G的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达80%,且多数客户是手机大厂,4G的市场发展会加快其扩张领土。联发科如要重复2012年3G牌照初期颠覆高通的地位,可谓艰难,手把手培养手机小厂的快速成长并不现实。如此,联发科的转型势在必行。
摆脱山寨形象,创新须走出处理器围城
在懂点硬件技术的消费者眼中,联发科似乎是山寨的代名词,难以支撑高价位的旗舰产品,在2013年与联发科交流时,市场部人员曾提到急需扭转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从2014年开始,联发科的确有一系列整合产业链、融合创新技术的动作,典型的案例是联发科与其投资的汇鼎科技合作开发的Hotknot近距离交互触控芯片技术,以及触摸式指纹识别模组,都在给业界一个信号:联发科不仅仅是处理器芯片提供商,在产业链核心技术上同样有差异化和创新,特别是Hotknot跟支付宝在软件应用上的合作让人眼前一亮。
由此,芯片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扩展至生态圈,高通在低功耗显示屏和物联网通讯协议的布局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未来芯片公司的生态还将延伸至与应用服务的企业合作,甚至是定制芯片。
来源:OFweek电子工程网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