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产业学院对于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类型特征。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产教融合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组合激励政策,但从实践来看,进展并不理想,校企合作仍处于浅层次、低水平,产教融合仍存在松散、“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学校和企业尚未找到利益的结合点,教育的供给侧和行业的需求侧尚未产生共鸣,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尚未找到有效机制。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对产业学院校企共建的探索,为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找到了新的平台和载体。
一是促进人才培养供需对接。通过共同开展专业规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和实践培训,工业学校真正实现了校企“双主体”教育。
二是提高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建立一支技能型、专业型、组合型的“双师”队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以产业学院为平台,打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旋转门”,实现企业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学院教师的双向流动。
第三,它促进了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应用程序之间的协作创新。企业和学校依托产业学院整合双方资源,搭建技术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公共培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与转化,发挥产学研应用合作示范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当地产业发展。
第四,实现政府、学校、银行和企业的协调。工业学院有效实现政府、学校、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技术、人才、信息和资源共享,优化和创新资源配置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作者: curton,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38763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自做自受 2023-2-20 16:45
记得是2000年兴起的“在校创业”、“校园创业”,现在又来“产业学院”、“企业学院”。都是围绕教育与职业的衔接之道,换个名而已。
其实,个人感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潜意识根深蒂固,几十年来的市场经济,企业招聘唯文凭第一,文凭学历要最高,不看实际才能,或者说不会看。典型结果就是工匠消失了。现在又急了,让企业办学,这有违中国企业低成本特色,说白了中国企业没有育人的意识,都是招来即用,不用就辞,还让企业办学?钱从哪儿来?产品提价?
前些天,在FT中文网见文,值得借鉴,如下:
影响新加坡教育的就业市场与终身学习理念,更新于2023年2月15日 07:34 徐海娜
徐海娜:学历的影响一般不体现在初级求职者身上,但进入中高层的话,学历会是一个门槛,不过还有“终身学习”托底。
https://d2wz47owtacjie.cloudfront.net/story/001098736?archive
文中说到:新加坡职场死‘卷’学历性价比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