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IC设计业“7+1”产业群全景扫描【转】

2006-9-9 12:46 6136 16 11 分类: MCU/ 嵌入式
中国IC设计业“7+1”产业群全景扫描


自2000年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成长,中国内地七个集成产业化基地以及香港科技园企业的建设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各基地依托不同地域特点、不同产业环境而各具特色。产业群聚效应日益凸现: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主力军;随着英特尔、美光、英飞凌等国际领先半导体公司纷纷落户成都、西安,西部也开始成为另一处潜力发展区域。而香港地区的IC设计公司尽管数量不多,但市场意识很强,其竞争优势也不容小觑。


本篇报道将通过五个故事对中国内地七个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和香港科技园的IC设计公司研发状况与运营方式进行全景扫描,多角度展示中国IC设计产业的研发现状与发展前景。


坐拥产业链优势,沪锡杭打造中国最大的IC设计产业群


作者:王彦


以上海为重心的长三角地区无疑是中国大陆IC设计力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中国确定的七个IC设计产业化基地中,上海、无锡、杭州就占去三个名额。在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等先行企业的带动下,该地区的IC设计力量正在迅速壮大,中国最大的IC设计产业群已经浮出水面。而这里的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整个中国IC设计产业都在面对的问题。专家建议,促进合作与交流,加快制定本土标准,将是提高中国IC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完备的产业链无疑是沪锡杭三地最大的优势所在。上海展讯总裁武平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的IC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这包括以中芯国际、台积电、上海宏力、苏州和舰等企业为代表的晶圆代工企业,以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以上海Intel、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企业。上下游的完备配套为三地的IC设计企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述产业链优势对于上海地区的IC设计公司来说尤其明显。芯原微(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军表示:“存在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数家晶圆代工企业使得设计与制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非常重要。众所周知,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变化非常快,贴近制造企业使得上海IC产业基地在信息沟通方面的反应要比其他基地更为迅速。”


不仅如此。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赵建忠进一步指出,在IC设计产业链上,上海的优势也非常明显。“上海已拥有包括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IC设计服务公司、IC产品机构在内的规模完备的IC设计产业体系。”他说。


上海智多微电子首席技术官周汀以及智芯科技副总裁彭圣钧对上述看法表示认同。另外,他们还认为,上海基地在人才供应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这里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彭圣钧说。周汀则补充说,越来越多的海归人员正在不断涌入上海,此外,政府和媒体的关注也对人才供应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述因素的联动使得该市已经出现IC设计企业扎堆的现象。“在全国400多家IC设计企业中,上海就有130多家。” 赵建忠表示,“群聚效应已经显现。”


然而在促进该地IC设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扎堆现象也同时使相当一部分企业感到头痛。


“一哄而上容易造成盲目性。”周汀指出,“大量企业的进入对激发创造性显然是有利的。但这容易造成资源分散,很多企业规模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就长期来说,这对提高竞争力非常不利。”此外,他还认为,上海的研发成本相对其他地区要高一些,但是新企业源源不断的加入又使得许多企业在没有完全建立优势之前就不得不开始面对成本竞争的压力。“我们有很多优势,不过要警惕优势变为劣势的可能。”他说。


竞争还使得企业之间被称之为“挖墙角”的现象非常普遍。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程师涌入人才市场,但这对于数量众多的上海IC设计企业来说,供应仍然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非常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彭圣钧说。而周汀则更指出,近年来国外公司不断进入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其首选地往往会选择上海,这使得上海企业面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在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SICA)协会的网站上,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该市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303亿元。其中集成电路设计14.74亿元,占全国11.86%。很显然,这与上海IC设计企业的绝对数量还不成正比,正如埃派克森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杨洁所述:“上海IC产业链较为整齐,但是缺少在销售额上存在较大突破的IC设计公司。”而杭州国芯副总经理张明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一些非硬件的原因。他指出:“上海整个大环境比较浮躁,因此要静下心来做大做强并不容易。”尽管如此,杨洁还是强调,上海企业的潜力还很大。赵建忠则称:“上海企业的爆发力还没有显现出来,还在后面。”


在不久前于上海举办的半导体市场年会上,张明所在的杭州国芯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最具成长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并位列第一。事实上,获得这个称号的7家企业中,沪锡杭企业中占据三席,除了杭州国芯之外,还有上海华虹以及上海展讯。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应了该地区企业的后市潜力。


谈到杭州IC设计产业化基地的优势和劣势,张明指出,杭州是浙商为代表的中国草根经济的中心,因此相比之下政府在IC设计上的投入要小一些。“但这同时也是我们的优势。”他说,“投入少,干预也会少一些。”另外,他指出,与大的政治、经济中心相比,杭州基地的科研人员稳定性更强,工程师更愿意静下心来做一些实质性的开发工作。


如果说上海和杭州都背靠实力强大的高校资源的话,那么无锡在这方面可能要弱一些。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飞明表示,无锡基地高等院校较少,同时海归人员也没有上海多,人才选择上无法和沪杭两地相比。其主要人员都来自华晶以及58所。不过这也带来一个优势——许多人员都具有较丰厚的产业运作背景,能够迅速贴近低端市场,短期销售额上升速度很快。


无锡亿晶董事长廖勇对此表示赞同。不过他同时也认为这是无锡企业的一个劣势。“必须承认,无锡IC设计公司的市场运作能力非常优秀。”他说,“但是无锡IC设计公司的基本都集中于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产品雷同现象严重。”而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坤也有同样的担忧:“无锡基地的企业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由于档次拉不开,成长不是非常快,市场定位低、产品档次低。”


技术永远是IC设计公司生存的基础。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一些公司已经掌握了技术领先性。但对于大多数IC设计公司来说,仍然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比如从事MEMS IC开发的美新半导体公司,产品领域的特殊性使得该公司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也与大多数同行有所不同。“美新是做集成电路+传感器的公司,如果需要更高一步精度的控制,那么在零漂移、温漂如何控制方面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需要在优化传感器制造工艺和信号处理技术两方面展开工作。”该公司总经理黄飞明指出,“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授让DSP等内核,将模拟信号在数字域中进行处理,使传感器性能得到提高。”


在向更高技术进军的过程当中,一些国际级的竞争对手设置的技术或者专利壁垒也是本土公司必须所面对的。埃派克森微电子的杨洁指出,该公司的做法就是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法,达到最佳效果,并成功完成研发工作。


除了上述挑战之外,赵建坤指出,缺乏成功的产品定义也是本土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企业还缺乏在产品定义上的经验。”他说,“目前我们还只是在跟随市场,如果要在未来引导市场需求,就必须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而智多微电子的周汀也对此表示赞同:“如果只是将功能简单罗列起来,这当然非常容易。但是想就此进入特定客户特定市场,恐怕要难的多。”他指出,“系统方面对手机设计有很多要求。要理解要求并将其变成设计需要,设计师需要选择。”


深圳IC设计业:以创新务实磨砺中国IC产业链上游“先锋”


作者:胡萍


尽管是中国第七个被批准的IC设计产业基地,深圳IC设计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还是逐步显露锋芒,产值连续3年居各大城市排名首位。据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统计:2004年度,整个深圳市的IC设计产值近25亿元,约占中国IC设计业总产值的25%。目前,深圳共有IC设计企业130家左右,从业人员5,000多人,其中专业IC设计人员超过3,000人。


从企业类型上看,深圳的IC设计企业主要分为国有、民营、海归、外资四类,不同企业各有所长。其中,国企约有10多家,这类公司项目源丰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海归企业达到20家以上,具有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研发理念,为深圳IC设计业带来了强劲的冲击力;而深圳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队伍最为庞大,这些公司机制灵活,具有深厚的市场积累,市场定位能力强,具有创新力。此外,港澳台厂商独资成立的IC设计公司也是深圳IC设计业的另一道风景,目前有20多家,这些公司与国际联系密切,具有开拓国际市场的优势。


在对深圳的主要IC设计公司的研发状况、经营策略等方面作了调查分析后,我们总结出该地区企业的以下特点:


一, 产品贴近市场,定位明确。


深圳IC设计企业大多从市场起步,对市场需求比较了解,很多产品直接来源于市场。目前深圳共有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彩电、手机厂商1600多家,这为深圳IC设计企业创造了贴近客户市场的独特优势。由于市场定位准确,许多深圳IC设计企业成立不到两三年就开始接到相当数量的订单,在这其中有不少私营企业。例如,剑拓科技的银行汉字终端主控芯片已占据了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芯微技术的指纹识别芯片、芯邦微电子的USB2.0主控芯片、美芯集成的锁相环芯片等数十种具有技术优势、紧贴市场的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从市场需求出发,准确定位可以说是深圳IC企业成功的秘笈之一。先功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总经理华玉栋认为,中小型IC企业进行产品定义时,要明确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赶潮流。“有些公司开始投资强度很大,追求先进工艺,结果还没完全盈利就垮掉了。这也是我们定义产品时首要考量的因素。”华玉栋补充说。


二, 设计水平向高端进发。


在高端的技术领域,深圳一些设计企业已具有0.13微米的设计能力,产品应用领域涵盖家电、消费电子、通信等各个方面。例如,国微电子的CPU芯片已应用于国防工业领域,该公司还成功开发出数字电视应用芯片。而华为、中兴、创维等公司的IC设计部门依托丰富的系统设计经验,在中高端IC产品开发方面也取得不小成就。例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通信芯片总产值已达8亿元,并开始走出华为技术的象牙塔,逐步成为一家独立运作的芯片供应商,能够为客户提供通信网络解决方案、无线终端解决方案、智能卡解决方案和家庭网络解决方案等。而中兴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开发的信息安全芯片在行业内知名度也不错,“这款产品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差距缩减为零。”该公司营销总监高枫自豪地表示。


三, 商业模式创新。


IC设计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朝阳产业,深圳IC设计公司凭借创新意识抢得不少先机。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圳的IC设计企业还学会了如何规避风险。剑拓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在每一款产品出来后的投片阶段,剑拓都面临着不小的投入风险,公司在进行了模式探索后,与客户商定,如果知识产权归客户,就由客户承担风险,如果与客户共担风险,产品还可转销其他客户。据悉,剑拓的这种模式已被不少同行接受。


除了以上特点,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深圳的IC设计企业比较低调,能够静下心来搞研发。对此,深圳致芯微电子公司总经理李波也有同感,他表示:“深圳IC企业规模较小,但大多是在踏踏实实做事,比较实在。”他强调说,“IC设计这行业必须要静下心来专注于某部个领域,没有几年的积淀,不会有回报。深圳企业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存活的比较长久。” 致芯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数字电视芯片的开发,目前市场反响最好的产品是USB有线数字电视接收卡。而中兴集成电路的高枫也指出,大部分深圳的IC设计企业都是真正在做产品,没有什么虚的成份,这样的企业后劲强,会很有生命力。


凭借务实的作风和技术实力,深圳IC设计公司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并得到了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认可。截至2005年8月底,仅国家IC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内的企业,就已经有国微、艾科、安凯、芯微等8家企业获得了总额达780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其中,最大的一笔超过了3000万美元。据统计,目前深圳有近10%的企业获得国际风投注资,其中留学生企业比例达50%。


作为七个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在2001年底获准成立后,2002年底正式开始运作,深圳市政府将其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专项建设资金,建设了共性化设计服务等IC设计所需的基础平台,可开展工具技术支持、测试服务、IP交易等中介服务项目。此外,深圳还先后投资建设芯片测试平台、扶持重点芯片项目,并与香港科技园联手,展开封装测试和人才培养合作,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深圳IC设计业的发展。


目前,深圳的IC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条以设计业为龙头,同时封装、测试等方面也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链。不过,在IC制造方面,深圳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因此产业链还不够完善。此外,人才缺口还比较大。这些因素在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本地区IC产业的发展。


正如深圳IC产业基地的一位负责人所言,深圳要在未来几年内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重大应用领域,发展特色产品,将整机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结合,构建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综合环境,从而引导并占领市场。


香港本土IC设计业规模尚小,瞄准细分市场找出路


作者:赵艳


在“7+1”合作框架下,香港特区政府正极力推动本地的集成电路产业与大陆同行共同发展。不过,由于地域和经济环境原因,香港虽然涌现了像晶门科技(Solomon-systech)、卓荣集成电路(Appotech)等较有影响力的本土设计公司,但总体数量较少(估计在二十家左右),大部分公司还非常年轻,没有几年的历史。


笔者最近走访了位于香港科技园的6家本土IC设计企业,他们中既包括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实现盈利的公司,也有尚在“孵化”的科培对象(注:科培是香港科技园开展的“科技创业培育计划”的简称,类似大陆的“孵化器”概念)。通过与这些公司的交流,了解到香港IC设计业的一些实际状况。


香港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较晚,设计人才储备不算充足,虽然在引进人才,但文化融入方面的因素使得外来人才的稳定性是个挑战;另外,相比大陆,香港IC应用市场规模小得多,不能使本地设计企业直接受益。不过,晶门科技中国营运总监叶兆屏指出,香港本地IC人才虽然不多,但他们很有敬业精神,忠诚度也很高,不像大陆工程师,“因为有400-500家在争他们嘛,容易浮躁。”他笑称曾经在大陆招聘了9个月,仍没有找到适合公司且基础很扎实的工程师,所以宁愿自己培养,但培养成之后如何留住他们又是一个问题。


实际上,对于发展IC设计业,香港还是坐拥不少优势:1、政府对知识产权(IP)保护的监管力度很强;2、在物流、资金、信息交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3、政府配套设施和技术支持体系完善,购买探测及测试等昂贵设备时会根据企业实际设计水平有的放矢,因此能真正派上用场。卓荣集成电路市场副总监陈斌还提到,香港政府对扶植本地IC设计产业也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和设立专项资金,但不会对享受这些优惠条件的IC企业进行什么干预。


因为有国际巨头、台湾地区和大陆众多同行的竞争,大多数香港IC设计公司选择在一些细分市场寻找机会,产品线还较单一,且倾向于和香港制造商合作,面向出口市场。“针对特定市场、特定需求,小公司才有机会、才能生存。”龙微电子(Dragonchip)行政总裁罗富尧认为。龙微电子是一家培育成功的科培企业,其MCU产品主要面向日系电视供应商指定的遥控器配套厂商(在大陆设厂的香港公司)。“由于松下、索尼等电视厂商提出的技术规格要求较高,所以我们MCU内嵌的闪存是针对一定的电压范围而定制的,闪存技术是我们的优势。与大公司的通用产品相比,为了降低成本,这种MCU的外围电路并没有那么丰富,主要针对一些特定应用。”罗富尧介绍说。


仍在科培之中的谱讯科技、立声威科技和微创高科也都瞄准一些细分、特定领域做文章,前两者分别瞄准欧美市场的无线门铃/玩具与个人医疗仪器领域,推出了低频的RF芯片和应用方案;微创高科则为主要销往俄罗斯的汽车用LCD仪表板提供中低端电源管理芯片(它也是与一家香港制造商合作)。不过,看到方兴未艾的PMP市场,微创高科也通过购买IP进行整合的方式,推出了相应的SoC开发平台ML8130(7月准备量产),在最近的IIC-China上颇受关注。


可以说香港本土IC公司的市场意识非常强,继承了这座国际化自由港的优良传统。他们的开发项目并不高端,但要求较快能赚钱,而且擅长于拓展和经营客户关系,基本上都是先有潜在客户,然后才有产品。当然,他们很注重成本和设计周期的控制。


像晶门科技发展之初也是如此,主要专注于做小屏幕显示驱动IC,为摩托罗拉手机屏制造商配套,做大后才不断拓展,如今与广达形成策略联盟,顺利进入笔记本显示屏市场,此外还开始踏足LCD TV显示驱动、便携设备的图形控制器、***音乐芯片、电子纸、头戴视像眼镜等领域。卓荣集成电路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也在不断升级其高速MCU的性能,以拓展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这里还想提一下,不少国际芯片公司很早以前就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或IC研发中心,如飞思卡尔等,一些香港本土企业的创业者们与这些国际公司有一定的“渊源”,可说这些国际公司对香港的集成电路设计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年初,SigmTel也在香港科技园设立了一个IC设计中心。该公司亚洲副总裁刘家声介绍说,该设计中心目前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ASTRI)合作,开发多通道CODEC芯片。“这属于一个香港政府资助的高科技开发项目,我们可使用科技园先进的仪器和工具,但会出钱聘请本地的工程师来组建开发团队,ASTRI也派了专家与我方一起管理这个团队。在项目开发中,我们会将美国公司的一些IP搬过来,并开放一部分IP。”他透露。


虽然项目合作的成果仍属于SigmTel,但这种模式可帮助培训本地的IC设计工程师,推动产业的发展。据悉,该CODEC芯片项目完成后,该设计团队将回到公司继续服务,但SigmTel设计中心还在与香港政府讨论其他开发项目的合作。


技术和市场并重,北京IC设计业从务虚到务实


作者:潘九堂


作为中国IC设计产业发展最早的地方,有深厚底蕴的北京IC设计产业有不少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依靠政府支持、产品定位高端和市场化遥遥无期”这样的词句仍残留在不少人对北京IC设计业的印象中。事实上,这种状况目前已经彻底改变。


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有限责任公司(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北京产业化基地)总经理郝伟亚表示:“目前,北京IC设计产业已经形成了国企、外企和民营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他介绍说,目前北京大约有100家左右IC设计公司,另外,有20多家海外公司在北京设立了IC设计中心。尽管这几年来一直有公司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闭(每年10家左右),但同时以“海归”为主的新IC设计公司(每年20家左右)不断成立,北京IC设计公司的数量仍呈缓慢增长。


2005年,“海归”创办的公司无疑是北京IC设计业的亮点。中星微成功登上纳斯达克,成为纳斯达克第一家上市的中国IC设计公司,让人振奋。同是海归的北京思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裴石燕博士表示:“中星微上市增强了中国IC设计公司的形象,对我们也是一件好事,我们衷心表示祝贺。”2000年12月成立的思旺电子的主要产品为DC/DC转换芯片,已经通过代理商和合作伙伴打入了联想、华硕和华为等整机厂商,2005年来自中国大陆的收入已经超过3,000万元,预计2006年还将增长50%以上。裴石燕指出,IC设计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销售额的最低门槛约为2亿元,尽管思旺离上市还差得远,但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事实上,中星微的背后,有很多类似思旺电子这种十分低调的海归公司。他们的设计团队为海外归国人员,产品定位高端,直接参与全球竞争,例如圣邦微电子、思比科微电子和硅谷数模。圣邦微电子的产品为高性能模拟产品,包括运算放大器、高精度单路LDO、高精度双路RF-LDO、模拟开关和微处理器电压监测芯片等,直接与ADI、美信和国半等海外公司竞争。圣邦微电子有限公司的总裁张世龙表示:“大公司有上百个产品线和研发方向,分配到每个产品线上的力量,不一定有我们多,所以圣邦不少产品的性能超过了他们。”2005年下半年产品才开始销售的圣邦微电子的销售额已经达到几百万美元,预计2006年将有几倍的增长。


2004年9月成立的思比科微电子,则已经实现了2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的量产,并且与全球一家顶级手机制造商签订了供应合同,预计今年6月开始出货,该公司的创业团队有多年在日本求学和工作的经历。而硅谷数模半导体在2005年发布了全球第一款基于DisplayPort的接口芯片。


中庆微数字设备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商松评论说:“北京是卧虎藏龙之地,有不少海归公司在很低调地开发很高端的产品。”对此,郝伟亚也表示认同。他透露说,北京至少还有5-6家以海归为主的公司在开发用于计算机和通讯的主流产品,一旦成功,将超越目前一些国内知名IC设计公司。


与此同时,那些获得政府支持、产品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老牌IC设计企业在市场上同样表现不俗。大唐微电子、清华同方和中电华大继续引领SIM卡和身份证IC卡芯片市场的同时,致力于产品的多元化。其中,大唐微电子的通信SoC COMIP芯片已经成功应用于“大灵通”手机。北京海尔集成的解调与信道解码芯片把卫星机顶盒市场搅得“天翻地覆”后,又开始了高清电视相关芯片的开发。历经五年,北京六合万通支持WAPI和802.11i标准的“万通四号”芯片,在2005年已研发完成,目前可以量产出货,这为中国政府力挺自己的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WAPI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万通四号它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支持802.11b/g的版本,另一个是支持802.11a/b/g的版本,目前正处于市场推广阶段。


而双竞科技、中庆微这些耕耘多年的土生土长公司,虽然并不为很多人所知,但却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跟贴应用市场是他们的竞争法宝。双竞科技在仪器仪表的显示控制芯片领域已经占得一席之地,目前正进军家电市场,如空调、洗衣机和热水器等。双竞科技总经理屈祥生表示:“我们可以提供非常到位、贴身服务,为用户提供交钥匙解决方案,进口产品没有威胁。”


尽管北京IC设计业一片欣欣向荣,但郝伟亚仍保持冷静。他表示,北京IC设计产业的发展虽然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但离腾飞还有距离。他指出:“IC设计就好象爬山,需要一步一步往上走。”他表示,人才培训,IP、封测和设计服务等产业配套是北京IC设计业面临的两大挑战。他特别强调,人才培训,对北京IC设计产业的长远发展及其重要,而目前的大学和职位教育并不能够满足需求。他呼吁政府、行业和相关机构共同携手解决IC设计人才培训的问题。


作为北京IC设计业的推进者,郝伟亚的冷静代表了北京IC设计业的务实和理性。市场和产品定位代替了“先进工艺和填补空白”,成为北京IC设计公司最关注的问题。思旺电子的裴石燕表示:“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能够预测到应该做什么产品。因为产品有一个开发周期问题,即使比较快,也需要6-12个月。理想的情况是能够预测到产品开发出来后,市场仍然存在,而且是一个成长的市场;非常不希望看到的是,半年或者一年以后产品推出后,产品已经在下降或者干脆市场就没有了。有这种市场预测的能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他表示,中国IC设计公司和海外公司相比,由于经验不够,开发的时间通常较长,因此适合开发一些产品更新换代不是很快,寿命比较长的产品,例如电源管理芯片、通讯芯片、音频芯片和RFID芯片等。


而中庆和双竞科技这种紧跟应用的公司,则强调把握应用的发展方向。双竞科技的屈祥生表示:“单芯片时代,芯片设计者和系统设计者是同一个人。”双竞正尝试站在最终消费者角度上,萌发创意,再找整机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这个市场。例如,双竞科技新推的显示控制芯片GC7645,就是在研究消费者操作家电的习惯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中庆的商松也表示:“哪一家成功的半导体厂商不是整机厂商或者说是系统厂商?”他表示,对于中国IC设计公司,把握应用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是赶超海外公司最好手段,而所谓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只是实现的工具而已,采用哪一种工艺,只是一个财务问题。1997年就成立了的中庆微历经多年的沉浮后,从2002年开始锁定LED应用,尤其是室内和室外LED显示屏,提供芯片、软件和系统全套解决方案。商松表示:“只要整机厂商有资金,有市场,就找中庆,中庆提供LED应用全套技术”。


崛起中的西部:成都、西安集成电路设计业现状扫描


作者:蒲文清


作为西部的两个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成都和西安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产业结构上都比较相似,而就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两地也具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在产品和技术发展方向以及本地IC设计公司性质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


传统的产业优势。由于成都和西安军工类企业和研究所较多,这些企业和研究所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优势产业,如成都的信息安全产业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整机企业,西安的航空航天业等。这些传统优势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竞争力的公司,并派生出一些本地IC设计企业。


人才优势。成都和西安具有微电子专业的大学分别有3所和6所,同时两地都拥有大量的电子技术研究所,培养了大批的系统、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在本地可以很容易招到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系统和软件工程师。在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方面,仅电子科技大学每年的微电子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就超过400人和100人。” 华微电子的副总经理李平表示。而随着更多的外资和台资在成都和西安设立IC研发中心,一些具有丰富IC设计经验的高端人才也开始回流。


高校和研究所的支持。两地众多的高校不仅提供了大量设计人才,还为本地的IC设计公司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合作机会。对于这点,西安亚同总经理梁斌有更多的体会:“对于具体的技术如和结构我们并不觉得困难,因为总是能够实现的,西安的高校和研究所很多,可以和他们合作开发。” 这些资源对于规模普遍偏小的本地IC设计公司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自己开发的成本很高,而且还存在技术难度和可行性等问题。在成都,一些本地IC设计公司在IC技术、软件和系统设计上与本地高校和研究所也有不同层面的合作。


政府大力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是两地政府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政府在对集成电路设计初创公司提供从办公设施、工具平台、经费补贴以及促进与整机企业联合开发上做出了大量的工作。“这些支持对于初创IC设计公司来说很重要,而这是其它地区难以获得的。”四川维肯电子公司产品总监赵广宇表示。


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成都、西安两地正在成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设备研发制造和IC制造的投资热点,两地已经初步形成了设计、制造(成都首条8英寸线将于2006年年底建成)、封装测试以及周边产业的产业链,本地产业链的完善无疑对集成电路设计业将有极大的带动作用。


然而,作为西部内陆城市,两地也具有一些相似的缺点:信息渠道不畅;远离客户,技术交流不便;由于不靠近市场,企业普遍市场意识淡薄,重研发轻市场,公司自负盈亏的周期比较长;地处内陆,不利于吸引国际和国内高端IC设计人才;IC设计公司普遍规模很小。


两地分别成立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以来,成都和西安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成都从事IC设计的公司从2002年不足10家增加到41家,形成了以华微电子、登巅电子和南山之桥为代表的本地公司,以及科胜讯、凌阳电子、凹凸电子为代表的多家外资和台资设计公司/中心;西安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中心达到38家,本地IC设计公司共25家,其中不乏年销售额超过7千万的本地IC公司和设计工程师规模达到400人的外资IC设计公司(英飞凌科技西安有限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西安38家IC设计公司/设计中心中,从事通信类IC设计的公司就超过11家。事实上,西安在通信技术上具有较强的传统优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拥有三个通信技术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家本地研究所从事通信技术研发。西安高校在通信技术上的优势使其在很早就开展了通信类IC技术的研发,与国内大多数领先的通信系统设备厂商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而部分的校企技术合作项目逐渐转化为公司对公司的项目合作,正是这种合作促进了具有高校背景的IC设计公司和研发中心的诞生和发展。


在西安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中,具有高校背景的设计公司/开发中心占本地IC设计公司总数近50%,他们通常提供一些设计服务和承担一些国家项目,一般缺乏明显的产品发展方向。此外,航空航天电子在西安具有较强的传统优势,西安有6家航空航天和空间技术研究所,超过3家公司从事此类IC产品的研发,并取得不俗的业绩。而电源和混合信号IC也是西安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具有一定优势的领域。


与西安不同的是,成都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中具有高校背景的较少,其中以海归创业、本地技术人才创业和整机开办的设计公司为主。成都集成电路设计业通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点和优势:成都及周边的大型系统厂商、军工企业比较多,方便与系统厂商的交流与联合开发,如艾搏科技与长虹下属虹微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虹芯一号"数字自动会聚电视芯片;除北京以外,信息安全产业成都位居全国第二,目前南山之桥和华微电子都在开发相关的IC产品;成都软件产业居全国第六,具有大量的软件研发人才和应用软件开发公司,为本地IC产业化和提供更多合作机会;成都本地企业组织开发的集成电路验证软件平台"巨微(ChipVeri)"已完成原型软件的开发,并开始软件产业化工作,有望成为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成都是全国9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惟一的西部城市,成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外资投资成都IC设计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成都IC设计产业已经形成接口器件、功率器件、混合信号器件为主的发展方向,从事这类产品开发的公司包括国腾微电子、华微电子、维肯电子、启达科技等。其中:华微电子系统公司2005年的产品销售额达到1.1亿元,该公司利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熟的CPLD和技术,成为除美国以外全球唯一掌握CPLD和FPGA技术的公司;登巅电子的混合信号IP销售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是本土成长最快、最大的混合信号IP提供商;以威斯达和虹微技术为代表的本地IC设计公司已经推出多款数字电视图像处理芯片。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16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