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救中国(二)

2009-1-4 11:48 1601 16 16 分类: 采购与分销

二、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2007年11月25日,胡锦?总?记在党的?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明确写入中?中央第十六大和第?七大的公报中。

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接受央视采访被问及“自主创新”的主体时,回答说:“我一生都在做科研,如果你在10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科研机构是主体。但是,经过这10多年不断地升华认识,特别是接触到中国技术创新的实际之后,我现在会坚定地回答是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坚定不移的。”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的科技研究部门以及大专院校,每年国家把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科研经费投放到这些科研部门,专门去研究那些所谓的尖端科学(其实很多都是重复别人的劳动)和科学论文发表数量上,而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却无人问津。政府对企业只是看作一个简单的赚钱机器,要求它永远不停地运转,但这样的机器哪怕它起初技术多么先进,性能多么优越,机器运转几年之后也会因磨损过度,以及部分元件没有及时更新和维护,很快就会咽气。

当年的742厂(后来改名华晶)就是一个例子,1979年742厂与南韩三星同时引进东芝公司的IC生产线,但后来三星却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商之一,而一个具有世界最大半导体市场的国家——中国,他的IC工厂却会在引进成功刚好十周年的时候倒闭了。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的结果,越是技术先进的企业,更加要求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企业光靠吃老本,最后一定会倒闭,中国在集成电路技术引进方面花的钱并不少,继742厂引进IC生产技术之后,还有多家企业也引进过国外先进的IC生产技术,但几乎没有一个能够成功,这个原因可能到今天人们才会慢慢地开始明白——没有技术创新,不过原来技术多先进的企业,最终都将会倒闭。

中国政府对企业和企业家过度的管理,以及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是阻碍“自主创新”发展的主要原因。一个国营企业的老板如果一年任期不出成绩,或二年任期内完不成国家任务,这个老板的下课必定无疑,而一项新的技术发明,从实施到转化成商品的平均周期一般需要7~11年,并且能把新技术转化成商品的成功概率最高还不到10%,可想而知,当今有哪个企业的老板愿意冒风险去搞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之初,在被称作“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出现了数万家科技型企业,但个个都长不大,也活不长,大多数企业平均寿命不到五年。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企业在诞生之初由于选择技术产品对路,使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但当产品生命周期一过,紧接着,企业就会陷入倒闭的泥潭。其中:北京四通、杭州UT斯达康、广州南方高科等企业都是典型的例子。企业光靠一个产品或一代产品,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这种企业注定是无法笑到最后。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16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