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绩效汇会议会上,一位总监说仓库的绩效不达标,目标为98%,现在只达到96%,而且最近三月呈下降趋势。这总监搬出一堆堆的PPT来,说这是今天早晨仓库经理才发来的改进计划,这是最近几个月已经执行完的改进措施。喋喋不休地讲了5分钟后,老总开口了:98%的啥是目标?总监诺诺,张口结舌。
这看上去有点熟悉,是吗?职业经理人统计各种各样的指标,新的、老的,动辄二三十个,结果连自己都不知道那指标是干什么的。但出于惯性,还是在统计、汇报、纠偏,做些不痛不痒的改进措施,应付一道道的检查、汇报,忙得跟蚂蚁一样。尤其是公司大了,文山会海,管理层与一线脱节、成了两层皮:汇报绩效的人没干过活,就像这位总监一样,照本宣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干活的熟悉业务,但没发言权。上面整天为一些不痛不痒的指标忙,与实际业务其实没多大关系;下面没法把自己干的跟这些指标联系起来,或者就根本不在乎。
很多内部指标,如果没法跟客户指标联系起来,往往值得商榷。例如有个公司在统计补货率,即从总库到分库,百分之多少的货是在几天内发出。运营管理的副总裁问,这指标跟给客户的按时交货率有什么关系?答曰不知道。那与客户的满意度有什么关系?还是不知道。那你为什么在统计这一指标?答曰我们都做了成十年了。该指标的目标是按照历史绩效设定,如果偏离目标的话,管理者就想方设法去解释,例如迟发的货为几毛钱一个的螺丝钉,对客户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等。当然这比盲目地去加库存、调预测要好,但其实什么价值也没有。
这似乎是大公司的通病。公司围绕指标系统构建、运作,没了主人公和企业家精神,就渐渐变成了"指标公司",从上到下在做两类事:要么是宣传指标很好,形势一片大好,我们是行业领先,世界水平;要么是指标虽然偏离了目标,但没什么影响,或者是偶然因素(当然这偶然因素每月都有,而且都不相同),其实都是在开脱责任、解释过关。这些公司的共性是一般管理者远离客户,从上到下,大家活在空洞的指标里,而不是为客户真正做了什么。从上到下报喜不报忧,于是出现了大家熟悉的怪现象:一边是公司的市场份额一天比一天小,节节败退;一边公司各种指标样样过关,歌舞升平。很多欧美大公司就这样沉沦,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公司。
那如何解决呢?首先要认识到,公司大了、辉煌过了,就难免走下坡路,这跟人总是要死的一样,是自然规律,你没法违抗。所以,看到这船不可避免地要沉了,你还是不要上为好。如果已经上了,还是尽早离开。大公司也认识到大公司的问题,所以也尽量制造小公司的环境,例如不同产品线、分部独立运作,形成大公司里的小公司格局,鼓励创业家精神等。流程改进、再造也有帮助。精益生产、六西格玛提倡的以客户目标为目标也同样有帮助。这些的作用都有限,因为往往没法从根本上撼动大公司根深蒂固的安逸与自满。于是有些大公司就痛下杀手,把那些盈利少或不盈利的产品线剥离掉,把那些绩效最差的10%左右员工解雇掉等。看看这二十多年来顶尖欧美公司的挣扎和沉沦,你还真没有什么万能药。
用户691629 2015-9-17 16:06
ok-lee_280086119 2015-9-12 14:45
东莞元宝代理Microchip长电二三极管 2015-9-10 17:06
用户1737952 2015-9-10 15:27
用户1653158 2015-9-10 13:24
用户966062 2015-9-10 10:22
用户1403767 2012-8-5 18:02
用户987231 2012-7-25 14:11
怎么解决呢~
用户923482 2012-7-24 13:42
这是目前许多大公司存在的通病,不务实,很多人都是围绕着文字在过活,完全把客户的满意度放在脑后,反正我就拿我的工资,上着我的班,责任能推就推吧。
用户983365 2012-7-24 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