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刚毕业的几年间,我在硅谷的一家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从事供应链管理,管理供应商。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周期性很强,是“牛鞭效应”的重灾区,业务起伏之大,几个月内订单可以翻倍,也可能减半。环境严酷,人员变动非常大,三年内换了4个老板。每次换老板,以前做过的都得从头来一遍,因为新老板大都有自己的一套。如果老板是来自别的行业,问题就更大:因为不了解新的行业,很多半导体行业的做法、惯例,好的也罢,差的也罢,都会受到挑战;以前的决策,推倒重来的可能就更大。当时觉得专业人士的痛苦,莫过于外行领导内行、新手管理元老了。
直到遇到了通用汽车的前副总裁杨玉兰女士(Shirley Young)。那是2006年四月,美国华裔精英组织“百人会”在旧金山举办第15届年会,最后一个活动是“导师计划”,即由工业界德高望重的成功人士指导年轻人。我有幸分到杨女士一组,就问她该怎么办。她的回答有点意外:按老板的办。她解释道,老板往往会知道一些下属不知道的情况,但不一定有时间,或者方便给下属一一解释清楚;他们的经历也往往比下属更全面、丰富,是过来人,尽管不一定是在下属的专业。想想也是,现在的老板,至少在外资企业,都是工作老板,即有自己的一份份内事,又要管理一帮人,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有他们的难处。如果整天面对一个事事都跟自己拧着干的元老,事事都得花上个把小时来解释,也确实是个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盲从,尽管杨女士没有机会进一步解释。我这些年悟出的是,默认老板的要求是正当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如果你知道有些风险老板没意识到,那还是得很客观地告诉老板,力求让老板有全面的信息。以支持者的身份进言,相对于反对者的身份,往往更容易说服老板。这不但适用于对老板,也适用于对所有的人——人的天性是喜欢被肯定。在我的经历中,告诉老板利弊,让他自己做决策,结果往往是老板改变主意。如果老是护着以前的决策,往往会影响就事论事,演变成新领导与老员工的对抗。于是性质从事变成了人,沟通就更困难,要解决就更不容易了。
所以,对元老们来说,与其把新老板看作是负担,不如把他看作是机会。视为负担八成让情况恶化,于公司及双方都没好处;相反,视作机会,努力让新老板成功,也会让自己成功。与其拧着干,不如顺着来,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也更有建设意义。
后注:这篇文章是2008年前后写的。六七年来,我自己一直在带团队、管员工,深感经理层之不易。在外资大公司里,总监、经理属于中间层,上有高管,下有员工,管人、管事,样样都来,是最幸苦的一个阶层。特别看到一些美国的老同事在挣扎,凭着年资熬到管理层,在业务上不如员工,在管理上也没有建树,一旦裁员,往往最先成为牺牲品,觉得他们挺可怜。人都会老。国内的职业人或许比较难体会,因为就业大军普遍年轻。所以在人们向我抱怨他们的老板时,我的一个建议就是可怜可怜老板,把事儿给结了,move on。是啊,你我正当壮年,这儿不想干了,自然有去处;他们呢,都五六十岁了,退休无门,丢了工作,上哪儿去?
perfectsemi_220531586 2016-1-14 13:24
用户1430628 2016-1-14 08:49
自做自受 2016-1-13 13:33
“新老板”可谓之干父之蛊。
元老,蛊挂爻里有示。
用户1402955 2008-11-6 10:54
为啥跟苹果谈崩了呢?合作后肯定会双赢,移动到后面很可能会输在自己这种心态上。
手机上网,就是手机的未来,包括商务跟娱乐两大块(参照国外的黑莓与iphone)
用户631208 2008-9-16 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