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制造业闹心的一件事就是中国制造被标注了大而不强的标签。除了少有的几项举国之力搞出来的尖端,大都数日常的制造,山寨林立。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很多,主要是基础学科不扎实,工艺总体水平太低,人才培养不当所致。基础科学需要有长年钻研而并不会马上产生效益的投入意识,这是我国最差的一块,急功近利致使国家科技投入偏向应用,企业更不会投入无产出的科研,这种模式下,高精尖和有创意的产品没有土壤和摇篮,难以生成了成长。工艺则没有全局观,从材料到各生产工艺,没有高标准和严格要求,材料先就不行,制做又略粗糙,何来强势产品?曾经见到国前汽车的门缝和车盖的缝有一手指头宽,开起来混身发响,难怪人们要追求洋货。而科研也好,工艺也好,都要有人去实践,这人当然就是最关键的了。恰恰我国的教育最不重视的就是这种有创新意识和有匠心的人才的培养。也没有支持工艺强大的工科人才系列,用什么一本、二本之类将人才武断划线,致使制造业没有高级人才可用。同时用人体系和薪酬系统也不支持工艺人才,这当然使得制造业难以精益求精,过得去成为主流意识。这种形势下,中国制造2025能强大吗?存疑。
自做自受 2015-12-25 10:12
自做自受 2015-12-25 10:01
用户1038657 2015-12-23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