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即将步入尾声,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些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一举一动都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如雷军与董明珠的10亿赌局、余承东发布荣耀新品、王传福与马斯克的口水仗等,
一、雷军
身份介绍:
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大陆著名天使投资人,多玩游戏网董事长;曾任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2012年12月,雷军荣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2013年12月,荣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2010年4月,雷军创办小米科技并于2011年8月公布其自有品牌手机小米手机。如今小米手机已有产品一代小米手机、小米1S、小米2、小米2S、小米2A、红米手机、小米盒子、小米3、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小米移动电源等多款数码产品及配件产品。截止2013年8月最新一轮融资,小米估值超过了100亿美元。照此计算,小米科技将成为位列阿里集团、腾讯、百度之后的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硬件公司中,仅次于联想集团。
事迹回顾:
“高性价比”、“秒杀”,甚至“饥饿营销”、“期货手机”,小米科技成立两年一直话题不断。面对这些肯定与非议,雷军认为,从外界的“看不起”、“看不懂”到“学不会”,说明“小米模式”的发展背后也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芯片业应该借鉴互联网实现免费,按照成本价销售”。10月30日,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在2013年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预言:三五年之内一定会有一家新的芯片公司是按沙子卖芯片,而且取得巨大的成功。雷军预估:如果芯片免费的话,未来像小米这样高端的手机只需要500元人民币。
今年小米销售额将达到300亿到310亿之间,如果快后年,如果慢大后年,小米能过1000亿。因为现在我们一个月就是卖200多万只,全互联网都是骂小米饥饿营销,“我也很抱歉”,雷军预测小米明年出货至少翻一番。
小米奇迹的秘诀,雷军揭示源于“软件+硬件+互联网”铁人三项模式的成功——软件:每周发布新版本,定制主题;硬件:性能最好的配置,卖中档的价格;电子商务:起初按BOM定价;互联网思想:群众路线。
谈及红米,雷军讲述了一个细节:红米的诞生应该感谢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梁胜,去年年初,梁胜问雷军能不能做一个红米带动国内产业链。
“原来我们的想法就是全做最顶端的,我们不做大众机型,所以我们这次做大众机型呢,做了红米。红米7月底发布以后呢,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雷军说:初期自己对这样的产品心里不踏实。但出来以后,反响好到什么程度呢,799的产品,在淘宝有人能卖到1900块钱,现在基本都在1000多块钱。我很难想象低端产品竟然有那么大的量,这么强的需求,所以我觉得只要把产品做好,还是能获得很好的回报的。
二、余承东
身份介绍:
余承东1969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北部,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1993年加入华为,历任3G产品总监、无线产品行销副总裁、无线产品线总裁、欧洲片区总裁、战略与Marketing体系总裁等。现任华为终端公司董事长,华为消费者BG(BussinessGroup业务集团)CEO。余承东是华为终端的一面旗帜,但其直率敢言的风格,也使其成为微博网友“吐槽”最多的华为高管。面对“余大嘴”的称呼,身为华为终端董事长的余承东在接受笔者专访时笑称:“我确实没有吹牛,顶多就是不谦虚”。
事迹回顾:
在发布会举办地确定北京798的消息曝光后,就有不少媒体和网友猜测华为是否会借助这一数字发布798元的产品,发布会上这一猜测得到了印证。显然,华为荣耀3C出众性能表现+798元的售价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另外一款千元热机——红米手机。在红米手机已经树立千元价位良好口碑的前提下,如何成功实现“虎口夺食”成为关注热点。
对于这一问题,余承东的回答十分干净利落:“我们会颠覆消费者的这一观念”。他表示,在发布会上曝光的参数功能消费者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华为荣耀3C的UI、产品配置、工艺等方面都要领先于红米手机。消费者都是非常聪明的,当他们看到了这样一款产品的实际表现后,自然会对二者有一个新的认识。今年夏天发布的华为荣耀3获得了91%的好评率,华为荣耀3C的好评率有望超越这一数字。
进入2013年,智能手机的“核战争”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前有怪兽级性能表现的骁龙800芯片领跑,后面又有刚刚推出的联发科八核MT6592步步紧逼,在处理器选择上饱受质疑的华为将如何应对?
对此,余承东表示,对于华为而言,海思、高通和联发科都是十分重要的合作伙伴。虽然海思在外人看来会是华为比较倾向的对象,但在最终的选择上,华为还是秉承公平竞争的原则。此次华为荣耀3C/3X两款新机便是采用了功耗更低、更省电的联发科处理器,这也符合华为对这两款产品的设计初衷。
最近不少国产旗舰品牌机型纷纷掀起骁龙800的热潮,从联想、努比亚再到金立,骁龙800的扩张势头令人惊叹。对此余承东给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暂时没有计划推出骁龙800机型”。他同时对当前智能手机市场的“发烧配置说”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华为“坚持关注用户体验得到的性能提升,例如UI、拍照、屏幕等方面,而跑分仅仅是账面上好看,然而消费者非但不能从高跑分中受益,相反还可能承受发热等副作用”。
在群访过程中,使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我们是为退烧而生”。华为荣耀3C/3X的屏幕并非全高清,华为荣耀3C的后置摄像头也并非是13MP,但余承东还是坚持保留了这样的参数配置。事实上,无论是720p屏幕还是800万像素摄像头,对于千元级别的消费群体而言已经足够。在智能手机行业硬件堆砌情况愈发严重的今天,在“为发烧而生”口号越叫越响的今天,为“过热”的手机行业“刹车片”降降温,实属理性之举。
三、董明珠
董明珠,现任格力集团董事长、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曾获“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女企业家”、“全球商界女强人50强、全球100位最佳CEO”等称号。2013.12.12在2013年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荣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年度经济人物奖》称号。
自1994年底出任经营部部长以来,领导的格力电器从1995年至2005年,连续11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外界评价董明珠很简单,简单得只要跟她合作的经销商,完全不用挖空心思去考虑双方的利益博弈,因为她总是把你的利益和她的利益均衡考虑,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损失,她都会拒绝合作。
事迹回顾:
有人说她的经历是年轻人的励志故事,是创业者的营销圣经;也有人非议她行事“霸道专行”、“舍我其谁”……
然而,无论别人怎么看,如何言说,董明珠只做董明珠,如一颗珍珠,在蚌壳中,经受磨砺、苦痛、艰难,终于孕育、破壳而生。因着一种执拗与纯粹,至始至终,董明珠给自己、给格力,营造了一个“水至清亦有鱼”的生长空间。
董明珠踩着高跟鞋走进会议室,微笑、寒喧,递过来的名片抬头简约明了,联系方式周到详细:手机,邮箱都留了两个,其中一个邮箱名是angel(天使)。
而对于生产线上的格力空调来说,董明珠却绝对不是天使,说“恶魔”并不为过。
严苛,是董明珠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要求,她用“自虐、严苛”的标准,为格力注入一个“水至清”的生产环境。
她曾经对质检部门放话:“用最严苛的标准检测我们的产品,你们的目标就是把产品玩死机。”
格力电器实验室因此成了新产品的“炼狱”:暴雨,飓风,大雪,霜冻,凡是能想到的恶劣条件,都要模拟出来让产品“尝试”一下,只有经得起“扒皮”式考验的机器,最终才能投入生产。相比于国家质检标准,董明珠对格力空调质检的每一项标准都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
质检部门曾监测抽查,格力空调被一车一车地拉走,面对如此密集的抽查,董明珠泰然自若:格力不奢求别人的宽容,格力产品不需要“照顾”。
四、张忠谋
身份介绍:
张忠谋是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创始人,现任台积电董事长,有“芯片大王”、台湾“半导体教父”之称。
27岁那年,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硕士生,他与半导体开山鼻祖、英特尔公司创办人摩尔同时踏入半导体业,与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科比同时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1987年,张忠谋在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创建了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并迅速发展为台湾半导体业的领头羊。张忠谋2005年卸任CEO,但是2008年金融海啸使台积电公司濒临亏损。于是2009年,78岁的张忠谋重返半导体业,此举当时震惊了全球半导体行业。台积电从“保守”转为“进攻”,张忠谋比竞争对手更早预计到手机等移动终端市场即将兴起,于是重新出马后连续3年大力度投入,2012年台积电投资达到85亿美元,台积电在40纳米、28纳米工艺制程上赚取了令对手艳羡的利润。现在的台积电又恢复了战斗力,是半导体领域可与英特尔、三星电子相抗衡的巨头。
张忠谋,被业界称为“一个让对手发抖的人”,这位“半导体教父”身上的魄力和传奇,无不令人钦佩和振奋。82岁的他虽已卸任,但身上的传奇故事值得更多的人们知晓。
事迹回顾
“那时(指2005年交棒)没那么慎重,因为我想,万一(蔡力行)不work,我还是可以回来。”当时张忠谋七十四岁,随时准备重返第一线。可是,现在的张忠谋,已经八十二岁了,要再次交棒,他慎重、再慎重,“这次是不归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对于许多企业强人而言,创办的公司就像是自己的小孩,台积电之于张忠谋即是如此。要将自己的小孩交给别人,张忠谋失败过一次,2009年第一季,台积电盈余只剩十五亿元,营收比上一季少掉三八.八%,毛利率一八.九%,产能利用率只剩40%;终于,张忠谋按捺不住,将大权收了回来,他决定从根部改革起。
四年前,张忠谋从蔡力行手上收回执行长大权的那一刻,台积电的新蓝图已在他心中成形,台积电要更茁壮,要是世界级的公司,就要找更适合的人来掌舵。“那时我与蒋尚义有个共识,我请他回来,我要做公司策略的转变,一个要大幅增加研发的投资,一个就是交棒。”
血淋淋的教训就在前面,这样的错,张忠谋不能再犯,也没有本钱再犯,所以,对于交棒,他想得很透彻,“我把它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去年三月做的,指定三位共同营运长(co-COO);现在做的是第二阶段,有两位共同执行长(co-CEO),为走第三步预备;第三阶段,就是交出董事长的位置。”
五、任正非
任正非出生于1944年10月25日,1983年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在1987年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华为公司,1988年任华为公司总裁,至今。2011年任正非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153名,中国第92名。在《财富》2012“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中位列第一,2013年蝉联第一。
任正非先生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曾在业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他的名篇佳作《华为的冬天》曾经被许多企业(尤其IT界)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范本。任正非励精图治十多年,把华为建成了中国IT界的标杆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一样成为众多名牌大学学子择业的首选企业之一。
任正非的华为曾被业界人士称为土狼。任正非是一个“学毛标兵”,在华为也许还有***的战略思想,因为任正非在用它处理华为的事情。
商人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性大会的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企业家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任正非更是一概谢绝。他避开喧嚣,远离闹市,却掌握了新的驾驭媒体的艺术:他常常根据情势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文章,说公司、说战略、说做人,从而把引导公众与教育员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对基础教育地位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大巧若拙,攻藏兼备,完全由自己掌握节奏!
事迹回顾:
任正非披露,“华为”这个名字有极大的随意性,他当初注册公司时想不出名字,看着墙上“中华有为”标语响亮,就拿来为公司取名字了。
他认为,“华为”这个名字取得并不好,因为“华为”的发音是闭口音,不响亮,“所以十几年来我们内部一直在争议要不要改掉华为这个名字,最近我们确定不改了。我们要教一下外国人怎么发这个音,不要老念成‘夏威夷’”。
虽然华为已成为全球一流电信设备企业,但过去10年一直未进入美国市场。在美国政府以“安全”问题设置的壁垒面前,并不是华为一家公司可以解决的问题。
任正非对此表示:“如果因为华为夹在中间而影响中美两国交往的话,不值得。所以我们决定退出美国市场,不再夹在中间。”任正非轻描淡写地说:“从美国市场退出来以后,我们的发展也挺好的,我们的手机在美国也有很好的销量。”
不过这可能并不是任正非真正是相反,在不久前起与华为无线业务部门的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呼喊:“总有一天我们会反攻进入美国的,什么叫潇洒走一回?光荣去走进美国。”
任正非曾给到华为取经的欧洲某大型电信企业的高管们上课,授课的题目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他说:“这就是华为超越竞争对手的全部秘密,这就是华为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三个根本保障’。”“我们提出的‘三个根本保障’并非先知先觉,而是对公司以往发展实践的总结。这三个方面,也是个铁三角,有内在联系,而且相互支撑。以客户为中心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方向;艰苦奋斗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手段和途径;以奋斗者为本是驱动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活力源泉,是保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内在动力。”
六、郭台铭
身份介绍:
郭台铭,台湾著名企业家,台湾第一大企业鸿海精密(下属华人最大科技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办人。1971年进入台湾复兴航运公司,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1985年创立富士康品牌。1988年,在深圳开办只有百来人的工厂,之后发展成为富士康龙华基地,至2012年,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基地已超过31个。2011美国《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79名。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事迹回顾:
代工之王——这是坊间“献”给鸿海的称号。稍加玩味,似乎就能在这个称号里,看见充满荣耀的“王”者之冠,也看见写满曲折的“代工”之路;看见意气风发的前进步伐,也看见不忍卒睹的残忍血汗;看见天使熠熠生辉的翅膀,也看见魔鬼狰狞不详的面庞。有媒体称,这一称号一如鸿海董事长郭台铭给人的双重印象,道德上近乎洁癖,作风上永远霸道。亦有网友精确评价道:“既宽容又严苛,既温和又暴躁,既慷慨又节俭,既单纯又狡诈。”
郭台铭无疑是个具有争议的人。但是,这个年代,最怕的就是没有争议。
关于他的决策风格,管理理念,用人法则,同样具有争议。那些善良的人们喜欢用“霸气”、“**”这样在现在看来算不上好的词汇来描绘他。支持他的人则也不惜近乎献媚地说:“你宁愿选择跟着一个积弱不振、苟延残喘的皇帝,还是一个版图不断扩张的大汗?”
成吉思汗是郭台铭的偶像。显而易见,他也经常“误”以为自己就是产业界或者代工界的“成吉思汗”。
他反对在企业里搞什么**,这倒有点为科斯的企业理论做注脚。在后者看来,正是企业家和管理者主导的威权体系才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其成为市场交易的替代者。
这可能也反映了他的战略—“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既然自己带领的是“四流人才”,而且对自己有超级自信,讲**,既不必要,也无可能。
倒是“一流客户”的想法颇有意思。
富士康就像一座“军营”。员工要军训,高层管理者回答不了问题就要挨骂,管你是千万富翁还是亿万富翁,郭老板让你罚站就得罚站。
就是这样一个满足于人唯唯诺诺的郭台铭先生,对找“一流客户”真是敢于下本,做到极致。他说:“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让合作伙伴占便宜。”
做任何事情都做到极致,做到竞争对手望洋兴叹。这是寻找“一流客户”的本钱。郭台铭不无炫耀地说:“我们公司光模具人员就有六千位,一个月内做好一千模具,包括塑模、冲模,全球有几家公司做得到?”在交货时间上,鸿海利用组织切割方式,将交货周期从3~6个月缩短到两个礼拜,现在甚至能做到3~5天就交付。所谓的商业神话—“只要郭台铭抢来的客户,就不会跑掉”—真不是浪得虚名。
其次,要在客户关系管理上做到极致。要抢“一流客户”,“我能”是远远不足够的,还要“我乐意”的姿态。
这个故事要回溯到迈克尔·戴尔欲在台湾寻找代工,并为此准备了亚洲之行。面对这块“肥肉”,包括广达电脑董事长林百里、仁宝电脑总经理陈瑞聪以及施振荣在内,都莫不希望馅饼归己。准备就绪后,大家在机场忐忑不安地迎候戴尔。当戴尔走出机舱后,后面紧跟着郭台铭,眼镜跌落了一地。原来,郭台铭已经提前半年知悉了戴尔的行程,并且亲赴美国,感动了戴尔,也把戴尔的亚洲之行“降格”为“鸿海行”。
七、柳传志
身份介绍:
柳传志,中国著名企业家,投资家,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84年创办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曾任总经理、总裁。1988年创建香港联想并出任主席。1997年北京联想与香港联想合并,柳传志出任联想集团主席。2000年1月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2011年11月2日,联想集团宣布柳传志卸任董事长一职,将担任联想集团名誉董事长兼高级顾问。不久柳传志便在今年再度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并向联想表白:“只要联想需要我,赴汤蹈火我都要走下去”。
事迹回顾:
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柳传志传授了三个经验:“目标制定前反复研究,一旦确定不顾一切地去执行”;“不管别人怎么强大,只找自己的不足”;“做什么都得把这个行业研究透了”。
柳传志回忆说,联想的第一批PC产品其实是在香港生产,当时国内的政策尚未开放,为了做属于自己的PC产品,联想选择“曲线救国”在香港注册公司,“最终,坚持换来了认可”。而中国加入WTO后,国内PC产业面临巨大冲击。“改做外国品牌代理还是坚持做自己?”又成了摆在联想面前的最大问题。
“不管别人怎么强大,只找自己的不足。”柳传志称,做什么都得把这个行业研究透了,而深入挖掘门道才是突破的方法,“联想在发现控制电脑生产成本的核心是缩短零配件库存周期后,迅速调整了原有的库存周期,大大降低了成本。1996—1997年间,联想6次降价,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年底利润还大幅增长”。
谈及当下的创业环境以及高校毕业生创业问题,柳传志建议,新人在创业前必须搞明白三个问题:钱从哪来?到底做什么?凭什么顾客会照顾你?柳传志说,“高校毕业生创业最忌志气很高,但缺乏资金条件,对外面的情况不了解,一头扎进深水”,“没有专业基础和资金支持,还不如先工作看看别人怎么做的,积累资金、人脉和知识”。
当发展到一定阶段,高科技公司除了钱、新技术还需要什么?谈起这一话题,柳传志无不担忧地说,每个高科技公司都在研发新技术,但市场在一定时间段往往只认一个领军的爆炸性新技术。“乔布斯走后苹果还能坚持多久,还真不好说,”柳传志说。
谈起联想当年并购IBM,柳传志调侃,“那会真是蛇吞象,好多朋友跟我讲,你做了这么了不起的事就是死了也值。但其实我只想讲,大胆创新,还要活着,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还敢不敢做?柳传志说,如果是现在,联想做起来会更轻松,因为联想正越来越多元化,涉及IT、金融、农业、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多元化,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一种创新,反过来也可以为你在单一领域的探索护航”。
中国企业发展最缺的是什么?柳传志戏称,“办公司受惊吓太多”,“发展到后来,看人选人成了他工作的重要部分”,因为“中国最缺的是领军一面的人才”。
“一个企业成功与否,行业的好坏只占40%,更重要的是谁在干事。”柳传志说,找到一个能说会干、领军一面的人才,企业离成功就不远了。而让企业优秀的管理者成为主人,给他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更是关键所在,“国企的麻烦往往在于没有真正的主人。”
谈起选人秘诀,柳传志透露,他一般会先看这个人干得怎么样,是否按时按点出色完成;再看这个人如何阐述自己做事的思路,是否动过脑子;然后让他单独做件困难的事,观察其如何制定战略并建立一个好的队伍;最后开始“看后脑勺”,观察其对待他人是什么样?是否把名誉看得比钱重?是否有胸怀、懂得感恩、表里如一?
“说一句算一句,这在今天的中国特别需要。求实、坦诚、表里如一,能领军一面的人才,更是难能可贵,”柳传志说。
八、鲍尔默
身份介绍:
史蒂夫·鲍尔默,现任全球领先的个人及商务软件开发商--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已经决定在12个月内退休。
在给微软员工的一份公开信中,鲍尔默表示:“对于这类过渡而言,永远没有最合适的时机,但现在是正确的时候。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件感伤且艰难的事情,但我愿意为自己所爱企业的利益走这一步。”鲍尔默先生于1980年加盟微软,他是比尔·盖茨聘用的第一位商务经理。
史蒂夫·鲍尔默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易于激动”。激动的时候,鲍尔默习惯于把任何东西都强调三遍,他是天生的销售明星和演说家,一站上演讲台就会有难以抑制的澎湃活力。鲍尔默在底特律长大,他父亲曾任福特汽车公司的经理。他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了数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
事迹回顾:
什么样的消息能让市值高达2700亿美元的微软股价飙升7%?答案是微软CEO换人——鲍尔默将要卸任。微软本周五宣布,公司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Ballmer)已决定在未来12个月内退休。微软董事会已成立一个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特别委员会来处理鲍尔默的接班工作,该委员会计划同时在公司内外部挑选适合的CEO接班人选。
“只要鲍尔默还在掌舵,微软就不会有起色!”乔布斯生前曾对这位工龄长达30余年的微软老将的如此评价。尽管未必公允,但在Windows8与Surface两大核心产品均未能创造奇迹后,鲍尔默确实已经不再适合站在台前讲述微软的转型梦想。
但微软这艘巨轮恐怕不会因为更换一位船长而改变轨迹,一个月前,鲍尔默亲自主导了一次将微软从8个部门减至4个部门的架构调整;在内部邮件中,鲍尔默称“我们需要一位能够长期执行新战略的CEO”,种种迹象表明,鲍尔默仍能对微软产生巨大影响。
强势孤僻的Win7之父辛诺夫斯基和乖张狂妄的Xbox负责人唐?马特里克等微软潜力股高管早已被鲍尔默先后赶走,期间盖茨的多次默许或许暗示了微软将要寻找的继任者风格:一个四平八稳的管理者,而非外界期望的强大领袖。
据微软7月公布2013财年第四季财报显示,微软当期营收达到了1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81亿美元增长10%;净利润达到49.7亿美元,远高于同期为净亏损4.92亿美元。尽管这一数据看似不错,但去年同期Windows8尚未上市,正是两代Windows产品之间的“低潮期”,所以微软实际表现并不出色。
微软宣布,受业绩中计入了与SurfaceRT平板电脑库存调整相关的9亿美元支出的影响,微软第四财季营收和净利润双双未达市场预期。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对此终于承认,微软造了太多Surface平板,而且Windows设备的销量并不如微软预期得那么好。
Surface和Windows的问题正是今天微软困境的缩影——新业务不成功,旧业务进展小。在过去的数年中,微软不仅错失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在移动终端市场上大败于苹果与谷歌,连新推出的Windows8系统也并未受到Win7那样的广泛欢迎。这意味着,即使在其统治的PC市场,微软也未能顺利将用户触摸的习惯与Windows联系在一起。
更遗憾的是,PC市场本身也正面临着下滑的情况。根据Gartner最新公布的数据,全球PC出货量第二季度同比下降约11%,已是PC市场连续第五个季度滑坡,创下了PC行业历史上最严重的滑坡趋势。
可见鲍尔默治下的微软确实已经陷入困境。或许苹果的快速崛起不是鲍尔默的问题,但放任安卓迅速发展他绝对难辞其咎。今天的微软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无力让人印象深刻,不仅自身进展缓慢,连其最大的合作伙伴诺基亚也被拖累成了失败者。
仅仅在鲍尔默执政期间,微软大力推出却未能成功的产品就包括Zune音乐播放器、必应搜索引擎、WindowsPhone移动操作系统以及WindowsRT。离开,是鲍尔默目前最好的选择,尽管他获得了盖茨百分之百的鼓励和配合,但确实已经不适合站在台前讲述微软试图转型的梦想。
尽管鲍尔默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微软,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软即将迎来新的时代,更不意味着鲍尔默丧失了对微软的影响力,在亲自写给员工的备忘录里,鲍尔默强调了他原本计划“在公司转型成为设备和服务公司的途中退休”,“我们需要一位在长期能够引领公司朝着新方向前进的首席执行官”。
显然,鲍尔默对未来微软公司将延续他此前制定的方向确信不疑,他称“我们新的高管团队非常优秀。我们制定出的战略是一流的。我们以功能和技术为中心的新企业架构,适应于前方的机遇和挑战"。
九、王传福
身份介绍:
王传福,安徽省无为县人,1966年2月15日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毕业后留院工作,1995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现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HK)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主席。
比亚迪非同凡响。其掌舵人王传福,被称为“技术狂人”。他带领的这家深圳公司白手起家,13年中建立了涉及电池制造、手机配套、汽车等领域产值约200亿的高端制造企业。通过把可充电电池和电力汽车两个主业的嫁接,比亚迪声称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商用车制造企业。
事迹回顾:
“如果你在比亚迪的食堂里看到穿着和工人一样的工装、挂着胸牌、吃着4.2元套餐的王传福,你可千万别吃惊,这就是他的本色。”杜国忠的这番话,让记者感到意外。一个曾经的中国首富,居然能甘于过这样一种生活,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在外界看来,我们老板就是个技术狂人、汽车狂人,这只能说明他对技术研发的执着和痴迷。其实他本人很务实,而且很低调,之前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最近为了二次腾飞计划,他才开始出来抛头露面。”在杜国忠看来,王传福其实就是个典型的工科男。
不只是杜国忠,比亚迪里的许多员工,都觉得王传福很平易近人,“平时我经常能在食堂看到王老板,而且每次看到他都是穿着工装戴着胸牌,有时候我都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我都不是每天都挂着胸牌。”司机小杨对记者说。
“家庭消费一旦启动,比亚迪分分钟就能造出特斯拉。”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一次比亚迪股东大会上,王传福信誓旦旦地说道。面对美国高端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的走红,他言语间显得极为不屑。不过,在大洋彼岸,作为特斯拉的缔造者"钢铁侠"的原型马斯克却显得很淡定:"我不认为比亚迪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口水战之外,其实,王传福放出上述豪言并不令人感到奇怪,自2003年踏入汽车行业之时起,这位"技术狂人"便已介入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研发,随后更是以电动车概念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巴菲特。新能源概念和"股神垂青"似乎已经成为王传福行走江湖的招牌。不过,纵观10年发展,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新能源车业务对于王传福来说可能更多还是张名片而已。
8月26日,比亚迪公布中期报告。报告显示,比亚迪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5倍,新能源汽车业务却贡献寥寥,基本属于赔本赚吆喝。而潜在对手马斯克经营的特斯拉则已盈利,鉴于此,王传福也许应该在霸气的言语之外反思一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玩法"。毕竟,在不远的将来,两人或将分食同一块蛋糕。
在中国汽车业界,王传福也曾被誉为“中国乔布斯”。
他蔑视现有的商业秩序和游戏规则,他觉得专利都是“纸老虎”;他认为什么都可以自己造,而且造的比高价买的更管用;他宁愿垂直整合也不肯分工外包;在他看来,再贵的传统能源汽车也不过一堆钢铁零件。
比亚迪和特斯拉,最近颇有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意味。
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正在忙于将其e6纯电动车出口美国。E6纯电动车在美国市场将首先将面向出租车队,美版e6在中国版车型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改进,将在中国组装,然后运至比亚迪北美总部洛杉矶地区。而此时,美国豪华电动车品牌特斯(TESLA)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Musk),则正在筹备其位于中国北京三里屯的首家特斯拉体验店。
在成为美国汽车产业的“新星”后,特斯拉正有意出击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此前,埃隆·马斯克放出豪言:“在目前的全球市场上并没有所谓的主要竞争对手。”而在6月初召开的比亚迪股东大会上,王传福则回击道:“如果家庭消费一旦起动,比亚迪‘分分钟’就可以造出‘特斯拉’。”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特斯拉电动车在美国汽车市场上收获了丰厚的业绩,而由此带来的示范效应甚至影响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国——激起了国内资本市场对电动车板块的追逐,国内A股市场上新能源概念股也集体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式”的狂欢之外,国内汽车业界关于特斯拉与比亚迪孰高孰低的争论也开始甚嚣尘上。
看起来,这场关乎谁是电动车王者的“战斗”,似乎才刚刚开始打响。
十、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英文名ElonMusk)出生于南非,18岁时移民美国。他集工程师,企业家和慈善家各种身份于一身,并且是贝宝,空间探索技术公司以及特斯拉汽车三家公司的创始人。
硅谷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先后做过Paypal,环保跑车公司Tesla,他是空间探索技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特斯拉汽车的产品设计师。他的新公司是SpaceX,是一家私人火箭公司,正在用无可匹敌的低廉价格发射太空飞船,他的终极目标是载人,在太空和地球之间搭建廉价的捷运快线。[1]2013年11月21日,美国著名财经杂志《财富》揭晓了“2013年度商业人物”,特斯拉汽车CEO马斯克荣登榜首。
事迹回顾:
如果给底特律一个从头再来的机会,相信特斯拉公司的一切都将是这座宣告破产的车城希望发展成的样子:更酷,更环保,更先进。
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特斯拉汽车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目前美国的明星企业。该公司生产的ModelS型全电动汽车登上美国最畅销豪华车榜单,还被评为美国最安全汽车。有媒体将特斯拉看作“汽车工业的苹果”,认为它代表着汽车业发展的光明未来。
最初的特斯拉公司也并非马斯克所创,当时马斯克只是向特斯拉公司投资630万美元并出任董事长。后来,由于研发不顺利,两位创始人走人,马斯克才正式接手。
马斯克说,他最初设想的成功率“低于50%”。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对特斯拉有信心。他认为,对电动车市场的传统思维是人们没有发现特斯拉潜力的原因之一。他说,没有人怀疑清洁的电力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历史进程的时刻表,即这种转变发生的时间与速度。
正因如此,在特斯拉电动车的创业故事里,马斯克扮演的也更像乔布斯在苹果扮演的角色:一个布道者。他不断向媒体、向大众阐释特斯拉的理念和精神,不断说服人们相信电动车是不远的未来,并不断回击媒体对特斯拉的攻击。他还动用了好友圈的广泛影响力。2008年,第一辆特斯拉全球首款量产版电动敞篷跑车Roadster发售,好莱坞明星汤姆·汉克斯、乔治·格鲁尼、施瓦辛格纷纷买入,硅谷大佬如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也鼎力相助。马斯克调动一切力量,把特斯拉推到大众的视线里。
当然,除了强大的宣传和公关,促使特斯拉发展的关键因素仍然是技术。在解决了高容量电池和高性能电机等关键技术问题之后,Roadster已能实现在3.6秒内从时速0加速到100公里。彼时,保时捷911达到同样的速度需要4.4秒。回过头来看,特斯拉的成功,稳定的电池系统功不可没,是技术核心。后来,特斯拉还一度转让过若干电池和电机的关键技术,帮助推动电动车革命。
2012年,第一辆ModelS下线,接着,ModelX面世。更实用的ModelS无疑比Roadster获得了更大的成功,2013年ModelS车型的全球销量预计能达到2.1万辆左右。2013年5月8日,特斯拉发布第一季财报,实现净利润1120万美元,这是特斯拉汽车公司自2010年上市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此后,公司股票价格犹如脱缰之马,在三个交易日内从55.7美元涨到90美元。目前,特斯拉总市值超过60亿美元。
特斯拉能在众多电动车企纷纷倒下的逆浪中站稳脚跟并稳步向前,跟马斯克对特斯拉的精准定位不无关系。马斯克说,他不认为特斯拉是在与其他电动车争夺消费市场的一小块,而是一起同宝马或雷克萨斯等燃油汽车竞争,它的真正对手是整个传统汽车工业体系。目前来看,特斯拉在这场较量中胜算几何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斯拉走对路了。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