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元器件出了问题,把不良品退给供应商,要求供应商(在本文中,为了分析方便,供应商默认指直接厂家)作失效分析,并给出改善报告。表面上看来,这种操作模式天衣无法。然而现实问题是,不少情况下,供应商也做分析了,改善报告也作了,可是到头来,其元件质量还是不断有问题。
这时候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说这家厂家不好,要换掉厂家。表面看来,这种处理方法也是合情合理的。问题的,不少情况下,即使换了厂家,甚至换了多次厂家,元件质量还是没上去!或者,换了厂家后,其价格或服务远远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
还有的处理办法就是对供应商进行罚款,认为罚款就能使其提升质量。可是,罚款其实是最低等的供应商管理方法。难道供应商是故意不把质量做好么?事实上,他们是能力有限,或成本制约。所以罚款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更主要的是,如果质量没改善,那么给自己公司造成的损失是放大倍数地增长的。那点罚款根本抵消不了这种损失。更何况,羊毛出在羊身上,罚款了供应商会在其他地方(比如新产品报价、服务)挣回来的。
我从来都不喜欢用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供应商的质量问题。首先,要看供应商与自己的公司是否“门当户对”,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公司的质量要求高,而供应商又是三流的角色,其水平达不到公司要求,那当然不能要这种供应商。但是,如果选择的供应商过于强势,其条件远远高于公司的要求,他们看不起自己的公司,那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也没必要。所以,当元件出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元件的厂家是否是合适的。如果供应商恰好和自己的公司“门当户对”,那么,别急着考虑换供应商(当然不能是独家供货)。而是考虑如何帮助其提升其品质。
有的人会说了。没什么好考虑的,这个供应商的元件老出质量问题,说明他们满足不了自己公司的要求,所以要换掉。可是,如果原来就是一个合适的供应商,即使换了别的供应商,其质量可能也是有类似问题。
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因为,在所有的元件中,不同元件之间的质量差异非常大。有的元件天生就是比别的元件更容易坏。所以,即使是一流的厂家生产出来的这种元件,其可靠性也可能较低。另外,元件的质量和可靠性与元件在整机厂方的使用(设计、工艺等)是否得当本身有非常大的关系。从我国现有的生产水平来看,大部分情况下,元器件不良率高时,元件固有可靠性不好和使用不当因素是接近各占一半的。这两种因素的互相作用从而导致了元件的可靠性低。所以,要解决问题,其实也要两个方面都要入手。当然,一般整机厂家总是很“牛”,认为自己使用没问题,都是元件本身的可靠性低造成的,改进责任只是供应商的事。
好,我们假设仅仅从改善供应商品质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是不是整机厂家只要把不良品扔给供应商就完事了呢?不对。即使是仅仅改善元件质量,也要双方配合才能达到最大效果。元件同样的失效现象,造成的原因是可能多种多样的。元件厂家仅仅靠一些退回来的不良品,得不到更确切的其他使用信息的话,那么其分析起来就很困难,同时,即使他们会向整机获取某些信息,这些信息也不够全面。因为如果整机厂家的技术或质量人员不去主动分析,那么其获得的信息也是很少的。很多情况下,厂家依赖这些严重不足的信息,又要完成分析任务(供应商大多不敢得罪你了),只好出来一些未必是准确的分析。分析不出真正的失效原因,自然也就找不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有不少供应商的质量分析人员,素质比较差,分析不够踏实和专业,(中国的大部分公司的质量分析都是这个水准),于是,出来的分析报告形式很完美,实质问题却没解决。这时,整机厂家有必要对供应商的分析进行评估,看其分析是否到位和有效。不能拿到供应商一个报告就心满意足了。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树立双赢的思想。供应商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大家是相互帮助的。所以,能够帮助供应商改善品质,等于是帮助了自己。从大的角度来说,帮助供应商改善了品质,也等于为社会进步多创造了一份价值。供应商的元件出了质量问题时,不要高高上上的姿态来单方面命令供应商改善品质。要同时考虑自己公司的使用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自己公司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同时,由于现场最容易找到引起失效的原因,所以要积极收集相关信息,使供应商能够分析得更彻底。另外,很多时候,通过电话邮件等沟通,大家交流可能存在很多的误解。走出去,直接到厂家那里,或请元件厂家来自己公司,直接面对面交谈,甚至考察生产实际现场,有时能够发现很多以前不知道但是却是很有用的信息,从而为分析和改善提供帮助。有时,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事情的角度不一样,我们可能会给供应商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或灵感,从而帮助其改善品质。总之,把供应商当成“朋友”般地看待,就可以提供更多双赢的建议。当然,个别供应商,可能会隐瞒一些真正的因素,所以失效分析时不愿道出实情,可是我们自己不去分析跟进,就比较难发现其猫腻。比如说,供应商可能会由于为了省钱,买了较差的原材料,但是,只有实际调查分析了,你才有可能发现其用的是较差的原材料,我们知道了这种情况,为了品质考虑,可以要求其选用优质原材料,从而改善老大难的质量问题(当然其中可能会涉及到元件价格的上升,这当然是综合考虑的因素)。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状况,供应商也不愿意提高成本,依然在老思路上打转转,其结果当然可能无法改善质量。
用户662070 2014-5-9 11:19
灰色地带;呵呵
用户832073 2012-10-17 19:18
用户919734 2012-9-1 11:10
用户941289 2011-6-17 20:44
用户1482746 2010-3-25 17:00
用户767128 2009-12-18 16:42
用户767721 2009-11-19 14:15
用户646639 2009-11-19 13:25
用户776523 2009-11-17 10:55
用户704316 2009-11-17 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