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板子上,FPGA与ASIC之间的是以“异步”方式工作。双方一问一答。前面问的事有了答复,才接着问下一件事。过期不答,就要中断报警。对FPGA发来的每一个读写要求,ASIC都应该发回一个应答信号(ACK)。正常的ACK应该是一个负脉冲,宽度为一个时钟周期。可是我现在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奇怪的情景:ACK脉冲迅速降到低电平,一个时钟周期后,却没有跳回到高电平,而是循着一条漫长的RC充电曲线返回,远远看去成了一个锯齿波。
难怪FPGA读出的数据要慢几拍!
FPGA在检测到ACK信号的负跳变后,就进入等待状态。一旦ACK回到高电平,就开始按规定的时序发送或读取数据。现在ACK产生了负跳变,却迟迟没有返回。FPGA则就像苏文茂的相声里说的那个老头儿,痴痴地等着楼上掉下的第二只靴子,却一直没有动静。老头儿没听到靴子响不敢睡觉,FPGA没看到期待中的高电平,也不敢造次,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被“干”在这儿了!
严格地说,FPGA楼上的第二只靴子还是掉下来了,只是晚了些。因为ACK电平的恢复虽然慢,但毕竟还是回来了。鬼使神差的是这个恢复时间并没有超过规定的时间间隔,所以FPGA也没把它按“超时”处理,产生中断。
“哥们儿不就是晚来了一会儿吗,你还动真格的?真要打911报警呀!”
“但你可是把我坑苦了!你不是有上拉电阻吗?怎么还这么磨磨蹭蹭的!”
这个ACK信号线上是应该有一个上拉电阻的。在ASIC一旦放弃对它的低电平驱动后,电源会经过这个上拉电阻对其快速充电,使之回到高电平。如果没有它,这个充电过程就要经过其它回路,其时间常数要远大于正常情况。所看到的结果就是这个德行。由于ACK的恢复周期拉长,返回的数据也就姗姗来迟。而测试平台只是进行功能检查,读写的速度要远低于实际系统的情况,对这种延迟不敏感。在系统中进行手动读写时,因为是手敲命令,更慢,当然也发现不了。
莫非我记错了?再翻ASIC的技术文件,没错呀!上面明明白白写着ACK输出端内部有上拉电阻啊!难道是做ASIC的那帮小子偷工减料?我得找他们!
ASIC的总体负责人叫戴维。他也是当年S公司留下来的几只大鸟之一。戴维和电影里的那个骑着扫帚乱飞的小男孩是一个地方的人。却没有印象中那儿的人的刻板。为人很热情幽默。据他说,当初离开那儿来这儿,就是因为受不了那里的沉闷和拘束。尤其痛恨的就是动不动就要西装革履打领带。现在除了说话还是舌头根儿发硬的哈利波特味儿,与其他人别无两样。
我风风火火地找到他:
“您老人家在那个ACK管脚上到底放没放上拉电阻啊?”
“哦,我得查查。。。” 他倒是不着急。
过了一会他来到我这儿,靠着墙不紧不慢地说:
“我们的确有一个上拉电阻在那。。。”
“噢。。。”
“不过。。。”
“什么?”
“。。。那个电阻有效时间只有一个时钟周期。。。”
“嘛玩意儿?一个时钟周期?!您老这是嘛路子?”
。。。
费了好大的劲,我才从戴维的解释中明白点儿意思。
这个ASIC是由C公司自己设计的,但生产却要由IBM代工。就是现在那些“Fabless”公司常见的做法。要由别家公司代工,芯片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就要迁就代工公司的工艺要求,还要在性能和成本之间折中。在芯片内部,电阻实际上都是由处于各种状态的CMOS单元构成。ACK这个信号所处位置,要构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上拉电阻有些困难。于是就因陋就简用了一个逻辑代替,而且只在ACK处于低电平的状态下开通,以确保能出现一个负跳变。剩下的他们觉得无关紧要,不影响其他性能,因为很容易在板子上弥补。
所以说,技术文件上说有上拉电阻并没错,不过嘛。。。
听了这些,我不禁仰天长叹:这可真是IBM做的片子,真有大爷的风范!只管一个时钟周期,到点儿拍屁股走人。留下一个烂摊子要我来收拾。
到现在,原因已经彻底清楚了:区区一个电阻的事!因为它只有效一个时钟周期,驱动过后,ASIC的ACK端子就成了开路状态,只能靠FPGA一头的输入端一点儿微小的漏电流充电。等它再回到高电平,黄花菜都凉了!
想我半世“英名“,在这行儿里混迹多年,也算个吃过见过的主儿。没想到今天栽在一个不起眼的上拉电阻手里!天理何在?!
现在,楼上的那只靴子倒是掉下来了,可我还能睡吗?
用户1606413 2012-10-4 21:27
用户1547122 2012-9-4 23:46
用户1569213 2012-7-27 12:46
用户1393790 2012-5-4 12:01
用户1470025 2012-4-23 14:42
用户1620950 2012-4-17 18:36
用户1600972 2012-4-16 20:48
用户1181448 2012-4-14 10:53
用户1596298 2012-4-12 21:03
用户1192301 2012-4-12 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