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瓶颈

2013-12-24 12:05 2582 13 18 分类: 消费电子

     昨天晚上,原公司的老大哥领着原来我们这帮硬件小弟在星游宫吃饭,感慨颇多啊。席间有些事情现在定下心神来思量思量,值得回味。

     我上家公司,是典型的美国企业,是老大回 国一手创建的。2006年说早不早,在中国汽车电子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那时候BCM还不是大白菜)那时候公司手里攥着大把的钱,从线束和座椅上面赚的 钱,挥舞在汽车电子的领域里面。第一批老大哥们,就是踏着那个时间点进入了公司,单单的电子电气不含线束的,以硬件部门为例,人数的增长为

     2006年 一开始是慢慢成长的日子,当时在工厂这边借了一片地方,人数按照资历来排应该有4~5位老大哥。

     2007年 人数开始发展,导入项目和招入一些年轻人,到我们开始去面试的时间,硬件的人数为12人左右。

     2008年 急速膨胀期,人数一路飙升至40,含2位技工。

     2009年 当时都准备破产了,老大的老大还是坐飞机来上海打气,人数锐减 30=》20=》10+。

     2010.6 我离开时候,还有几位4位坚守。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公司的产品,主要是从美国那边导入了功放、TPMS和Junction Box的产品线,从德国导入了一些BCM和网关的产品,从西班牙了解了充电机和混合动力的产品线。说到底,整个美国总部,其汽车电子方面一方面从福特和车 厂这边挖了一些人,其他的在欧洲收购小公司,在西班牙和德国成立了主要研发中心。关于这方面的链接参考,时间点为2000年左右。

   An all-new engineering facility solely dedicated to Intertronics will be  built in Valls, Spain.  The center will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ior systems with integrated electronic subsystems and the design of new  Intertronics concepts for European auto makers. The center will be located adjacent to Lear existing  European Technology Center that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junction boxes and advanced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systems.
   Also plans to establish a communications electronics center next year  near Kronach, Germany.  The center will focus on creating electronic  multimedia products, telematics and safety systems for the premium car segment, to meet projections for tremendous growth in this product area.
    一桌子人,重新坐下来谈谈近况,各自在上海的各个做汽车电子地方沉浮。想想当初为什么没做起来,而国外的那些人日子过得倒是安稳,这到底是为什么?

1)财务盈亏

       按照我的了解,公司给国外的几个点定位都是长期性的,所以很多钱是战略投资。第一找的就是原先有经验的工程师,做一些预研,结合着与国外OEM的关系就 开始做预研项目,一点点步入量产。由于国外项目,由于对供应商的费用审核(Cost Estimation)较为充分,财务上都比较健康,虽然人均的成本较高,但是产出/投入还是比较可观。

       国内的定位就是要做业绩。由于进来很晚,做关系和市场的角度,做自主品牌的项目,无开发费和试验费,虚报量摊入开发成本。付出的是真金白银,后期也没有 多少真正量产,根据实际的估计,有些国内厂家做了4+以上的备胎。所以,整个100多人的技术中心,据说年亏8000W。

2)市场和产品线

        结合现在的信息,本质上公司的主要的几块是在线束和座椅上的,在线束上发展出来的配电盒以及车身控制,算是与OEM之间的关系拓展。至于其他零敲碎打的, 不成气候;以至于在一度有些优势的领域,被人超越和甩远。TPMS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所以说到底汽车电子从部件级别,发展模块和传感器的策略,只能依托 于做大,从别的行业做出来,能够将较为先进的工业/消费电子产品技术导入到汽车里面去。要么只能从系统入手,占据汽车上重要的几个系统变革的机会,做一个 系统性方案。这又不是短期内可以通过投资并购能解决的。

       以上所说的,在国内之后就更明显了。与合资车厂打交道,很多的业务是取决于车型在国外的选型。国内车厂就更存在很大的问题了,很多零部件商已经吃过亏 了。靠着一件件技术含量不是那么高,又不是通过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去解决问题,所谓的中国研发也就没了立足之地。

3)耐心

    从大面上来看,外企到国内最主要的目的是开拓市场,是赚钱。所以一般的考核期为2~3年,这是对上面的要求,也是对具体业务层面的要求。而根据整车开发的 周期特点,收获合同到真正投产是有较长时间的,这中间更需要工程和工厂的优化配合。在到来之初四处出击,而工程团队乃至工厂的团队都是新建,四处招兵买 马。领导缺乏耐心,下面也缺乏耐心,最最关键的还遇到了金融危机,北美那里总部的资金状况都欠佳,对中国这边输血式的投入就不可持续。

    其实经历了这个过程,我倒是觉得国内的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大体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只不过,由于其资金的来源不具备输血,往往是通过其他业务或者某项撞大运的项目得来的。在盲目扩张和寻找下一个金矿的过程中,扎扎实实的遇到了很坚实的瓶颈。

 

    接着上述的话题,其实我们一桌子人的去向也是能够拿过来仔细谈一谈的。

    我们当时其实有不少人,大概是这么几种去处:

    1)零部件行业的硬件工程师

     1/3左右大多数的选择,熟门熟路。左右硬件工程师、资深硬件工程师、硬件组主管/经理,在沪上几家来做事,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职责未变,变得只是薪资,倒是民企和外企之间的差距较大。

    2)零部件行业的不同职位

       大概有项目经理、系统工程师以及应用工程师,职责变了,变得偏向项目和客户。

    3)芯片行业的应用工程师

       这个也是一种着落,跑得还是零部件以及整车的工程部,对方案进行阐述和交流。

    4)整车企业电气工程师

       大概1/6左右,主要集中于电气部件,如我一般。我个人的感受,在部件设计的时候,着眼点较为琐碎和细致,虽然面临的事物较多,但大多是内部可控的。在整车这边,由项目定事由,由供应商定个人成败,面宽但是涉及技术细节较少。

    5)不同行业

       以前的Layout的同事大都不在这个圈子里面做了,可能汽车电子模块的布置以及要求,离通信和消费电子的要求都很远。

    6)留在原地

       两位老大哥成了留得最久的,以前看到有个说法,超过5~6年待在一个地方,基本很难再走了。熟悉的环境以及相对较高的薪资,使得变换门庭的机会成本较高。

     不同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面临的境遇,做出不同的选择。共性的来看,基本上我们这桌子人所做的事情,都是被划分成很细致的,也就是高度分工之后的结果。 所有的绩效,非常有赖于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和体系的活力。所以做着做着,内心总有些无力感,毕竟能直接决定的东西很难分辨出来。有位老大哥不禁感叹,现在 40岁开始有很强的危机感,外企是看重结果但是本身是看业绩的。这种高协作性的地方,要是业绩往下掉,走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一如既往发生的那样。 所以以上的这些共性,是我们共同遇到的瓶颈。

     

PS:

     针对以上的疑惑,我想去做一些尝试去解决

     1)在更大范围内,搜检硬件工程师的JD中的职责

     2)分类并标识共性部分,梳理出一个职责脉络

     3)确认共性的基本工作方法

     4)确认共性的进阶工具/方法

     5)  确认常规工作之外更为核心和重要的新设计的源头

     以上这些,我是想找到一个答案,究竟什么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什么是那些20%产生80%成果的工作内容?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使用,什么东西是要深化再深化,锻炼再锻炼的。

 

 

   接前文,我花了些时间,从2012 Top Suppliers - Automotive News 中选了一部分做电子和电子控制的公司,再选择其招聘硬件工程师的JD(见参考文件),对其工作的职责进行了一些时间上的分类,求同存异之后如下面的表格


    以上并不涉及具体产品的项目,可以说是一些共性的东西。

    年底了,也在谈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事情,做工程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

    1.你的路在哪里?

    2.你一年一年做下去,以5年为一个跨度,究竟比以前长进多少?

    3.与类似经历的人相比,个人的差异性和独特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4.工作5年、工作10年以及工作15年,除了经验以外的差距在哪里?

    想了半天,觉得自己一时之间没有答案。在公司待了3年半,美国认识的几个对口的各管一面事情的年轻工程师,大多已经轮岗一圈,测试做DRE、DRE的做控制,控制的做部件,这既有文化的原因也因为体量大,换换工作内容至少新鲜一些。

   相比之下,没有选择也没有余地。

参考文件

概览Automotive Hardware Engineer

1.Robert Bosch GmbH
Hardware Engineer Automotive Electronics Gateway

Hardware Engineer Park Assist electronic control modules

2.Continental AG

Experienced Hardware Design Engineer for Powertrain Engine Systems (Timisoara)

Hardware Engineer for Automotive Electronic Design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Timisoara)

Hardware experts in project modules, schematic or layout creation for In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Driver HMI (Timisoara)

3.Magna International Inc.

Electrical Hardware Engineer

4.Johnson Controls Inc.

 

Product Engineer 

Lead Engineer

5.Lear Corp.

Electronics Hardware Engineer
6.Delphi Automotive PLC

 

Start Center Hardware Engineer

7.TRW Automotive Holdings Corp.

Electronics Engineer - Power Electronics
8.Hella

Hardware Engineer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5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1571585 2014-1-7 08:43

思考个人的职业规划是个人提升的必要前提

朱玉龙 2014-1-6 10:48

呵呵,是这么回事,说到底做主的人很少关心路径,关心业绩多一些

用户3809340 2014-1-6 09:48

感谢分享很详细的、对比式的分析总结。不过。。。。 其实在本文进入分析之前的回国创业的故事里,就早已看到问题的根本,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这个新成立的汽车电子(电器)公司,技术和传统都是零碎的(连国别都跨越了西班牙、美国、德国等),缺少自己的根本。须知,现代科技工业可以有各类的合作、引进等,但关键是引进要引进到自己确实存在的一个坚实基础上,或者说要有自己的核心架构。没有的话,就被所有的合作引进所淹没了。

 

其实这篇文的“共性”就是所有那些认为拿国外技术加国内市场来拼凑,就能成功之想法的根本错误或局限。至于走起来以后的那些具体“管理”上的参数,自然不会符合一个健康国度中公司的那些,不比也罢、而如果精髓搞对了,部分参数即使是非常地不对,也不要紧的。

 

而正面的经验应该是:拿来国外技术就要只拿集中在一个方面的、一家的,并且要在国内团队真正吃透、掌握,然后再结合国内市场不同的特色需求,去开发一部分,最后是国内方式的关系营销去推广。可见,即使在引进的初期,国内团队也要以技术开发为主力,才有可能走在正路上。

用户1602177 2014-1-3 15:57

很不错的分享~

用户1400690 2013-12-28 00:19

同样在BMS做了将近5年的硬件,虽然表述看得不是很明白,却看到了实在之处。
相关推荐阅读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3
电池管理芯片分析
  在这里首先需要向Davide Andrea / LiIonBMS.com表达敬意,他把大部分能收集的数据都收集到了。从他的角度来看,给出了参考建议,也给出了ASIC的参数(http:...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2
电池管理的架构概览
  今天开始对整个架构进行初步涉及,LT的工程师在《BATTERY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FOR HYBRID/ELECTRIC VEHICLES》一文中提及了四种...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0
电池管理的未来可能的技术2
  朱玉龙 汽车电子设计 继续整理余下的部分,这里主要介绍采集部分比较有新意,如建模和控制和测试部分比较传统,就略去不提,有兴趣可以自行查找。 ...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38
电池管理未来可能的技术1
  我在和同学王嵩聊的时候,谈到国内对于测控两端的投入太少。从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言,往智能化的路子,必须是从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有效控制开始的。这里,主要收集一些新的电池管理的技术,从美国的研...
yzhu05_597603602 2014-12-02 20:50
【一周推书】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又到周五了,新年将近了。 今天推荐的是一本经济学的书籍,<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经济学领域,只能说是去理解不同人的想法,宏观看热闹,围观看各位老板...
yzhu05_597603602 2014-11-20 17:04
电池系统集合
感谢Google,费了2天的功夫,把30余款车的电池系统尽可能的从安装位置、电池系统外形、开盖照片、分解图、模块图和单体情况大概搜罗一下放在表格里面做对比。基本数据如下: 风冷vs液...
我要评论
5
13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