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成功的引擎》之模块化生产对日本电子工业的影响

2017-5-24 05:53 947 10 10 分类: 工程师职场

虽然全球一体化进程在加快,但是各个国家地区仍然保持自身的个性。从全球产业模式的发展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国家产业模式的存在。所谓的国家产业模式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公司管理层一般所共有的战略和惯例的集合。也许看起来各种模式千差万别,但是不可否认,各个国家因为自身独特的文化、制度和历史特征不同,产业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域性。


受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美国发展出了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即模块化生产的产业模式。通过提供产品标准规范,将价值链打断,利用价值链各节点的分工带来的专业性提高,以提升整条价值链的整体价值。


之所以出现模块化生产方式一方面来源于互联网的发展将全世界所有人连在了一起,使得在设计与制造之间的配合能够更加紧密,另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的分散性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模块化生产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以极大地减少从产品设计到制造完成的产品周期,能够更快地满足市场需求,赢得市场。


而日本对于这种模式的认知,存在很大的怀疑和困惑:产品的标准化确实有利于降低整合难度,但是与此同时也丧失了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国家的管理和政策对于产业模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为日本是终身雇佣制,因此倾向于不去改变现有的组织架构,以及进行大规模的人力资源调整。当然日本的产业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只是没有像美国那么激进。日本的产业模式演变要相对平缓很多。


以外包为例,日本倾向于把低端技术或是价格敏感,成本低的部分外包出去,不过对于外包日本企业一直是很谨慎的,生怕自己的核心技术被泄露,而对于什么是核心技术这个问题,不同时代情况不同,需要仔细研究。这就是日本面对外包的态度。


再以联盟为例,日本组建的联盟通常是开放商同供应商二者之间组建而成,最多不超过三者,通常联盟的定位在于实现硬件基础设施的共享,减少浪费。


从日本在外包和联盟的做法可以看出日本对于模块化产业模式的态度仍然是比较保守的。也不能说这样的保守是错误的,毕竟在产业模式中不应只看到思科、IBM等模块化产业模式的成功,也应该看到三星、LG一体化的产业模式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盲目模仿学习照抄的路子是走不通,还是需要回到自身,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模式。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1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