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音响消费简史
新中国国内音响娱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始阶段 建国初期音响限于高干阶层消费,在港台是民国遗老遗少,器材是机械发条78转唱盘、进口开盘录音机、电子管收音机。以熊猫那款卧式落地收音机为最高代表 (这款机有唱盘、FM及多波段收音头、两级中频放大、6P14推挽功放、12寸南京大喇叭和辅助高音,设计豪华制作精美,2000多元售价,不是老百姓买起的。沈阳只有沈阳市委招待所(俗称安乐窝)有一台,市领导高层舞会才能启用。
民间音响消费早期源于技术型城市的DIY人群。如南京(我国美规(大八脚)电子管诞生地)、北京(我国俄规(花生管)电子管诞生地),沈阳(我国第一只晶体管诞生地是辽宁)、成都、(多为沈阳、哈尔滨、北京、上海支援三线技术移民)。由于技术人才和电子基础产品促成DIY引起的音响热,技术信息支撑主要靠苏联的《无线电爱好者》杂志。代表器材是电子管、晶体管收音机、206压电陶瓷唱盘、锗管OTL功放、6V6、6P1胆机功放、大型国产电影喇叭落地音箱。这是**前后阶段。我是这批发烧友。
2,改革开放初期,由广东发起的引进日本、港台音响消费理念,尤其盒式磁带录音机的出现迅速使砖头机、便携机、甚至夏普777那样巨无霸成为全民追崇的对象。陆续市场出现了日本LP唱盘、开盘录音机、和独立的功放、音箱等器材,80年代中期飞利浦、索尼的CD诞生,逐步形成高档组合音响和CDP、功放、音箱的积木格局。消费技术引导是日本、港台音响杂志和我国的《无线电》《电子技术》《无线电与电视》《音响技术》等刊物。音响也成为家庭新四大件的必备消费品。
3,现阶段 由于CD节目迅速扩张,尤其美国、欧洲音响器材和港台流行音乐、欧美流行和古典CD 引进和盗版泛滥,一些爱好者开始对音乐、音响的个性化追求。开始不满足日本先锋、建伍组合,玩起所谓HIFI。目前本坛烧友多数在此阶段徘徊。于此同时,随着DVD、蓝光影视节目扩张,家庭影院也迅速得到追捧;卡拉OK也在中国各层面普及。
但是,家庭玩音响也逐步与社会文明另方面遭遇冲突:噪声污染,邻里不安…..于是社会开始专业分工:卡拉OK厅、练歌房遍布城乡,个人录音工作室开始出现,与房地产热同步的影院遍布使中国成为电影票房收入最大的国度。
我国三分之一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一的个人手里,其他三分之二是国有和大众。贫富分化,音响消费也在其中。
音乐消费最大的人群是学生、青工,他们压力大、自主经济能力低,但随身听(i-pod)、手机、平板、笔记本、耳塞、耳机、电脑音箱是他们主要器材。好在为他们服务的供给侧,开发大量中低档和高档器材,数字音乐文件播放开始成为主流节目源。耳机论坛的高手多半是这些青年人群。
工薪阶层的追求还是在本坛无休止地为性价比选器材、为线材、辅助器材争论不休。
大佬们(这一称呼可以宽泛代表国情的)早已不动声色、低调地完成他们的音响梦。以尊敬的赵老湿为例,4层楼的个人工作室,有与央视比肩的专业音视频器材设施,有职业大厨料理的炸酱面餐厅及音视频档案室。其他不得而知了。
荒蛮之地的东北,最高端的音响奢侈品器材,并不在土豪的家里,他们也学会低调,而在他们的会所、工作室。
在京城的一个大微信群,时而某成员发一组照片:“不小心扣了个棚”,我以为是绿色蔬菜大棚,错了,是超级录音棚。皆是少见的顶级专业器材。雇个传媒大学录音工程系的学子,给明星玩玩唱歌。
据音响器材公司朋友讲,你那真力15寸在他们眼里根本不上属,真力起码是1036、8351,话筒、声卡都是英美大牌,几十上百万的数字调音台、调控台。
在家里摆套家用HIFI-END那是土豪玩法,玩高档就要玩到专业顶级,这是那些房产、资金、不知如何消费的,略有些附庸风雅的大佬们新音响消费理念。
自做自受 2016-1-19 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