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你应该了解的传感器秘辛:华为受阻!5年间200家公司被收购!(深度观察)

2023-2-27 19:38 769 4 4 分类: 物联网

这两年,粤港澳大湾区在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布局频繁,政策众多,扶持金额巨大,著名商业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对此进行了专门的采访和报道。

其中提到:深圳市智能传感行业协会联合秘书长张喻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若一家企业仅做智能传感器一块业务,其营收天花板大多定格在1亿元左右,这意味行业内部的“隐形冠军”最后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因此,传感器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兼并收购国内外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将是重要的战略——而这也是全球传感器巨头的成长之路。

本文讲述了过去5年间,全球超过200家传感器公司被行业巨头兼并收购的故事,这些并购最后成就了安费诺、TE、霍尼韦尔、TDK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传感器巨头:

安费诺Amphenol吞并GE传感器部门;精量电子MEAS吃下多家传感器公司最后被TE吞掉;传感器制造商艾迈斯AMS“蛇吞象”并购德国欧司朗;生物传感器赛道中,华大基因等国产挑战老牌巨头;工业自动化传感器霸主霍尼韦尔的崛起;华为收购MEMS惯性传感器龙头应美盛InvenSense被TDK狙击;德国最大传感器公司西克SICK的错误策略;100%无国产的海洋传感器幕后的全球统治者……等精彩故事和背后逻辑。这是我们传感器&半导体从业者需要知道的产业秘辛,娓娓道来,将加深你对产业的理解和认识,非常精彩!

这些精彩故事和背后逻辑,是我们传感器&半导体从业者需要知道的产业秘辛,娓娓道来,将加深你对产业的理解和认识,非常精彩!

最后,作者通过这些案例,指出中国传感器产业未来最大的隐患,而这个隐患并不是来自于技术方面的落后。这个最大的隐患是什么?

本文资料来自各权威机构和资料,如有纰漏和其他观点,请在传感器专家网公众号本内容底下留言讨论,或在中国最大的传感社区:传感交流圈中进行交流。

原标题:《林雪萍 | 谁在收购满天繁星?(万字长文)》

传感器专家网

https://www.sensorexpert.com.cn

专注于传感器技术领域,致力于对全球前沿市场动态、技术趋势与产品选型进行专业垂直的服务,是国内领先的传感器产品查询与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基于传感器产品与技术,对广大电子制造从业者与传感器制造者提供精准的匹配与对接。


全球传感器厂商6500家,这是肉眼可见星星的数量

满天星星,数也数不清。其实人类肉眼可见的星星大概是6000多颗,而借助普通的天文望远镜能看到5万颗以上的星星。如果这些星星,少了一两颗,自然也很难被发现。如果有些大星体或者黑洞,在悄悄“捕猎”这些星星,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

传感器是点亮人类智能的人间星星。一辆普通轿车上大约安装了近百个传感器,而豪华轿车上则可以达到200多个。没有传感器,这些轿车钢铁侠跟马车也没有什么区别。从某个片段意义讲,传感器技术对于民生可能比5G还要重要得多。

工信部发布了《2022年1-4月份通信业经营情况》,国内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8.7亿5G套餐用户,但实际的5G网络用户只有4.1亿人,很多人无谓地为5G买了单。而传感器的实力,则不可能这么拉胯。缺了一颗传感器,手机就可能玩不转了。

如此重要的人间繁星,却经常被忽略掉。全球传感器厂家6500家,刚好大概是人们肉眼看见星星的数量。它们也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摘掉”。准确地说,这是一场收购星星的全球大战。

过去五年中,超过200家传感器公司被悄悄收购掉了。天上星空,耀眼如故。

10年30次并购,安费诺建立自己的传感器王国

美国制造如何洗牌?

这可以看看一根线所能创造的奇迹。全球连接器排名第二的安费诺,给出了美国制造创新的逻辑。

作为一家接插件制造商,安费诺成长故事令人惊讶。2021年成功跨越百亿美元大关,创历史地突破了720亿元人民币。这在2021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可以排到130名左右,跟红豆集团、烟台万华化学或者奥克斯差不多。

然而在2011年的安费诺,也就是250亿元人民币的营业额。它是如何在传统的小线缆行业十年不辍,快速增长一路飙升上来?

答案是:10年、30次并购。这也包括在2019年收购了中国光通信模块的厂商极致兴通。

这正是安费诺大兵崛起的东风。安费诺每年都会至少完成一次收购,而且大手笔,并购资金总额占公司所配置现金总额的50%以上,这也得益于这家企业的管理者极其熟悉杠杆并购。而对于细分领域连接器的强势并购,使得其产品拓展覆盖汽车、通信、工业及航天航空等。

一个连接器,作为一种线缆,知晓的人很少。在手机里面有各种电子元器件都需要连接器的连接,例如要实现SIM卡、USB口等之间的连接,就要靠这种很细小的线缆。

中国最熟悉的厂家,无论是代工之王富士康,或者当红制造明星立讯精密,最早都是从连接器发家的,现在也是业务重点。不起眼的连接器、连接电流、连接信号、连接数据,它们就是隐藏的工业神经。而神经的最前端,就是这些传感器。

二者的商业逻辑开始浮现,连接器巨头们想找的就是这些武林秘籍。

化工流量仪表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一种压力传感器。美国NovaSensor就提供这种硅压阻传感器。这也是最早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领域实现突破的公司。2002年,它被GE公司收购。

GE作为工业领域的控制系统、仪表的领导者,传感器自然不可少,也拥有一个传感器事业部。传感器最大的好处就是独立性。它在一个公司很长时间内,仍然可以保持独立性而不一定会完全消化。在2013年,GE传感器部门整体被安费诺收购,这是安费诺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从这里开始,安费诺逐渐建立了一个传感器集团,旗下足足拥有15种品牌传感器,基本都是并购而来的。如果天上少一颗星星,地面夜晚的亮度就会有所减弱,那么安费诺一定是人间的黑暗使者。

而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12月,它以7亿多美元收购只有2.5亿美元的Halo公司。这是一家生产电磁元件的无源光线组块制造商,是顶级的半导体制造商,如博通、德州仪表TI的供应商。收购Halo,让安费诺进入大数据传输的高频连接时代。

这就是连接器收购的逻辑,虽然它只是一根线,但它会不断寻找线头两端的猎物。

图1 安费诺的传感器矩阵

于是这种并购的商业逻辑就出来了。如果收购传感器,连接器就有可能跟随传感器一起,卖出好价钱。而且借助于传感器的力量,它可以将线缆做成非标产品的生意——非标产品不容易砍价。

想一想,绑螃蟹的草绳,二者卖出去的可是同一个价格。草绳+螃蟹,这是人间最传奇的贫民嫁豪门的组合。而连接器并购传感器,也是这个套路。

安费诺在2021年初收购了美国测试系统与传感器MTS公司,后者的位移传感器独树一帜。除此之外,MTS还拥有高端测试装置,在国内汽车发动机台架试验上,有着垄断性的应用。

然而,安费诺对待这样的资产,却是置若罔闻。它吃进了精密传感器,却把MTS顶级的测试与模拟业务吐出去,出售给了美国一家工具公司。后者的并购,还差点被中国垄断法所拦截。

这一进一出,反映了安费诺对既有业务的高度聚焦。这真是与众不同的法眼,非凡的专注,传感器就是法眼的焦点。

相对而言,国内连接器的收购就显得过于单一,基本都是合并同类项。

受到全球连接器两位巨头的鲨鱼并购扰动,整个连接器行业也都是在拼命收购。像得润电子收购美达(Meta)电器、柳州双飞和惠州升华等。

上市公司长盈精密,从2016年开始一口气收购了将近8家企业。而作为苹果高度扶持的立讯精密,也自然是行业中的并购高手,一直频发并购。最新出手的是今年4月份收购了汇聚科技,汇聚科技做通信、医疗等定制线缆互联有独到之处。这进一步强化了立讯精密在连接器行业不可动摇的位置。

但立讯现在要搞大生意了,作为最优质的新锐“果茅”,一心要拿下苹果手机包括新能源汽车主力供货商,这都难免分散了它原来主营战场的吸引力。2021年立讯精密收入1500亿元,是全球第二连接器安费诺的两倍。但要从科技含量来看,则不可相比较。

这两家连接器巨头所走的路线,充分表明了美国制造和中国制造最大的差异性。这也正是“做大”和“做强”的最鲜活对比:一张试卷,AB两个版本。

安费诺的快速崛起,是美国制造的一种独特生长曲线。并购,不断洗牌;专注,不断换牌。优化制造组合,这是美国企业保持高端制造,而且持续向上的一种手法。金融对制造的加持则起到了决定性的倍增器作用

美国制造的成长轨迹,难免让我们想起:中国制造的企业家,不仅要懂制造,还要熟悉资本杠杆。当然这还需要有战略定力,而不是简单的金融资产。美国这种嫁接性创新,实现了一种非常有机而强势的增长。

全球传感圈狠角色——精量电子MEAS成就小霸王,却被TE吞并

目前中国跟国外差距最小的传感器,应该属于高保真耳机用的麦克风MEMS传感器。这种在半导体晶圆上雕刻机械结构的MEMS传感器,是当下传感器最热闹的门类。这也算是传感器沾了半导体大跃进的光,或者是芯片投资热的溢出效应。

第一个实现硅MEMS批量加工技术的传感器,就是美国精量电子MEAS。它以压力传感器的精密性而知名。既可以用在家用电器上,更可以用在航天军工上,无处不在。而它的成长,就是靠不断地吞噬赛道里的小鱼、小虾米而一路长大。

它在2008年,吞并了瑞士Intersema。这些传感器也是不到1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这是传感器成熟厂家最标准的体量,能过亿就是大个头了。这次收购,让它收获了气体压力传感器。收购一个公司,就可能在一个领域成为一个冠军。

第二年它就以475万欧元收购法国Atexis温度传感器,这种温度探针可测量范围从-200℃至2000℃。很多楼宇、家电都采用了这种热敏电阻来保护开关。当时这家公司在成都还有一个工厂。

而对于Atexis这样的传感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活下来。但是它们销售渠道实在是比较封闭。如果能够搭载国际化的传感器公司渠道,将会对它们的生存极其有利。

这让我们很容易意识到一件事情,传感器产业生存的最重要法则:只有国际化才能生存。只锁定在一个国家销售,将是一个充满短视而且危险的战略。对于MEAS这样的公司,其实已经是传感器的小霸王。它的体量够大,又有国际化布局,因此也有机会从容不迫地进行收购,不断扩展自己的产品业务范围,这样遍布全球的销售渠道,才能被充满营养液。

于是在2010年,它收购了同城一家公司PSI。PSI的压力传感设备在航空航天领域占有主导性的市场份额,包括飞机制造商、发动机以及叶轮机械。这种传感器数量很小,但价值极高。

这是精量电子扩充生命线的方式。这种代价并不高,收购PSI需要花费不到2亿元人民币,但整个能够端下来一个市场。

同样,它收购德国SensorTherm温度传感器的时候,只需要4000多万人民币。这家德国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薄膜式铂电阻温度传感的领先者,一年收入只有2500万人民币。虽然不是隐形冠军,但这也是德国博士创业的公司,技术自有一套,绝对也是锋牙利齿的锦毛鼠。

有时候这些猎物真让人垂涎三尺,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猎手没有来动手。

最后的绝唱,也是精彩的一笔。精量电子在2014年,以1.1亿美元收购挪威Wema传感器。

这么值钱的传感器?是的,Wema主要从事生产重型车辆的车用尿素液位传感器。虽然员工约350人,但它却是车用尿素的隐形冠军。

而精量电子这次收购的战略意图是指向2019年的欧六标准。欧6排放有至少三个阶段。2013年发布的欧6A,2016-2018年陆续投用的欧6C,以及2019年上路的欧6D。

为了五年之后的欧六D,精量电子提前开始布局,真是前瞻性思维,这就是战略决算吧。而如果要说到战略预见,还有更厉害的投资基金公司——挪威的基金投资NorvestorⅤ组合公司的动作更早。它早在2008年就注意到法规排放的强制性,对于重载车和商用车的影响。于是出手投资了Wema,后者当时2400万美元的收入。

而六年之后,Wema在车用尿素传感器市场,占据了70%的绝对性市场份额。这正是精量电子出手的原因,它在瞄准一个五年后的大市场。

2014年精量电子收入达到了5.4亿美元,成就一番小霸王实业。这在传感器江湖里,绝对算是高级段位了。

在一个赛道里,横的怕狠的。精量电子MESA,就是传感器圈里的狠角色。但如果换个边界,小河里的争斗放到大江大河里去,那么狠角色就怕大家伙。

就在这一年,它被全球连接器第一巨头TE公司,一口吃掉。代价是17亿美元。而TE跟安费诺一样,是另外一个凭借收购建立起传感器地盘的超级大鳄。

它在2021年接连收购了德国的FirstSensor传感器,这一个消息震惊了中国变送器仪表行业。因为中国仪表,绝大部分都依赖FirstSensor的硅压阻传感器,被TE收购真不是个好消息。

国内仪表界,正在寻求绝地反击。四川川仪仪表正在牵头开发这种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中国多次攻坚但却屡战屡败——希望这次可以突破。

TE在同一年还收购了另外一家超小型传感器德国SMI公司,它用于体内压力测量的传感器是侵入式医疗设备的重要核心部件,也是最低和最小传感器的鼻祖。这家看似是瑞士其实是美国的工业巨头,是在扫货呀,不眨眼睛地吞并德国多如牛毛的传感器厂家。

工业顶级核心零部件,有人在扫货。德国传感器正在系统性地被扫货,因此小的传感器生存会越来越难。而从其他领域看,无论是仪表,或者大型设备,都有太多的理由去收购传感器。

连接器巨头吞并传感器小虾米,则是最晴朗的逻辑。同样做连接器和端子的德国巨头菲尼克斯公司,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在2019年1月收购了Pulsotronic接近传感器。

连接器,这是要吃掉这个传感器的江湖吗?


蛇吞象:传感器制造商艾迈斯AMS吞并德国老牌照明商欧司朗

当然,传感器厂商,也并非只有被吃掉的份。

2020年奥地利芯片和传感器制造商艾迈斯AMS,以近37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德国老牌照明商欧司朗。这真是一场蛇吞象的战役,战役的发起者实在是太有想象力了。

最初发起收购的时候,AMS收入只有14亿欧元,而欧司朗收入是41亿欧元,而且是工业帝国的老牌形象。一开始没有人认为这场并购战会取得胜利

然而二者基因的坐标不同。AMS是全球传感器的佼佼者,在光学、成像和音频传感方面独占鳌头。国内医疗影像的龙头,被视为最有可能挑战GPS(GE、飞利浦和西门子)的联影医疗,它的Top3采购名单里就有AMS的光电传感芯片。AMS也是苹果链上的钢铁一环,苹果收入占比50%。

而2013年从西门子独立出来欧司朗,也在奋力拥抱数字化的未来。它将传统的通用照明出售给了中国的厂家,而在汽车LED灯领域包括光学传感器都拥有强大势力。但在经营上,这家老牌厂商还是出现了较大的破绽,使得它近几年一直困境连连。

老恐龙有出血点,正是新恐龙最兴奋的地方。在市值胜出一筹的AMS,接连下口,两次出价,终于觅得机会。AMS属于手机领域传感器的活跃分子,它一直高举传感器与芯片大旗,推出“传感即生活”,成为金融市场的宠儿。而AMS也是并购狂人,坚决贯彻“兵伐为下,并购为上”的策略。

AMS从2015年收购恩智浦半导体公司旗下的CMOS传感器业务开始,一路收购。在收购欧司朗之前,已经有8次并购的动作,大大强化了它在传感器,尤其是消费电子的地位

而这一次,终于借助于收购欧司朗,可以大幅度提高它在汽车领域的话语权。这正是它强烈收购欧司朗的最大原因——它可不想死绑定在苹果链上——所有人都知道,这太危险了。有远见的传感器厂家,也在通过并购改变自身的命运。

生物传感器的加速赛道,华大基因等国产挑战老牌巨头

更传奇的故事,则是来自因美纳Illumina。它现在主宰了全球70%的基因测序设备。好消息是它在国内碰到了一点麻烦,华大基因的测序设备正在挑战它在国内的江湖地位。

华大基因旗下的华大智造,五月份则在微流控生物传感器上,在美国法庭赢得了对因美纳的一场官司。这真是中国传感器领域令人激动的胜利

通过传感器和仪表的双剑合璧,华大正在挑战因美纳在基因测序领域的地位。华大走的路,正是因美纳的成长轨迹,只不过反过来而已。

因美纳也是高校教授出来创业,最早其实就是做微流控芯片和传感器,直到后来它吞并了一家基因测序设备商Solexa,打通传感器与测试仪器之间的连接。

凭借“仪表+耗材”的绝妙生意模式,Illumina成为医疗诊断仪表行业的翘楚。传感器,正是它发家的根。而在这个硝烟刚起的阵地里,中国也传来更多的脚步声。

苏州含光微纳科技、温州光中玻璃,也都在生物信号传感器大发力,期望它们可以跑得更快。现在医疗检测越来越吃香了,体外诊断IVD正在成为医疗检测领域的增量领跑市场,而即时诊断POCT更是如火如荼。这些都是生物传感器的加速赛道。

工业自动化传感器霸主——霍尼韦尔的崛起

并不是只有连接器厂家意识到传感器的附加价值,自动化公司也有同样的图谋。

霍尼韦尔是一个工业巨头,要说清楚它的业务,并不容易。在新材料、航空飞行控制、安全、楼宇都有非常强大不凡的表现。它也是过程自动化领域的领头羊,仅次于美国的艾默生。它用于石化行业的过程控制系统DCS,应该是全球最早的这类系统——当然日本横河电机也出来认领DCS的第一发明者。

霍尼韦尔有四个大的事业部,其中自动化与控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跟国内的自动化厂家,依然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为不同的是,它拥有非常广泛的传感器。很少有自动化公司会如此下气力发展传感器。

例如西门子就在逐渐放弃它的传感器部门,它旗下的HUBA传感器被一家中国厂商收购。GE也未能很好地保留自己的传感器事业部——这些部门一度膨胀但最后也还是被甩出去。

平衡好传感器与自动化业务,并非容易之事。但霍尼韦尔在工业领域的传感器,却拥有着霸主般的地位,就像德国Bosch传感器在消费者领域的地位一样,牢不可破。它的传感器,就有20多个系列近六万种产品。

实际上,传感器是霍尼韦尔的老牌事业部之一。早在1950年,霍尼韦尔就收购了一家微型开关公司,一开始主要为了集成到暖通空调HVAC产品。这个传感器的元老部门,在70年之后,依然散发蓬勃朝气。

仅仅以气体传感器而言,霍尼韦尔显然有着深耕业务的长期打算。因为它本来就是石油化工行业的控制系统霸主,在这些控制系统外围增添气体检测等这些刚需业务,无疑会加深护城河的建立。

2006年,霍尼韦尔以5.5亿美元收购英国第一技术FT公司。FT在全球经营三个主要业务:气体传感(传感器和仪器仪表),汽车和特殊产品,以及安全与分析。随后,霍尼韦尔立即开始将气体传感业务整合到它的自动化业务中,大大加强了它在毒气检测领域的能力。

而第一技术FT公司的资历,更多依赖于它在2004年收购的英国气体传感器的老字号:City tech城市技术。这家从大学里面孵化出来的传感器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化学传感器,系列齐全。

这次收购也使得霍尼韦尔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化学传感器公司。当然,它的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分了很多系列,基本上每个系列都有一个工厂。而大陆就是做低端传感器生产,而在英国是做高端分析器的工厂。

高手出手都是连环手,不会只有一手棋。就在头一年,霍尼韦尔通过收购毒气检测机构ZA分析仪器公司而进入了这一领域。霍尼韦尔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分析业务,以应对这个高增长行业。

气体检测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行业,而ZA提供了对其现有火灾系统和传感器产品组合的有力补充,并将大大提高其传感和检测能力。收购完成后,年销售额约为1.7亿美元的ZA成为霍尼韦尔自动化和控制解决方案部门生命安全业务部门的一部分。有了城市技术的加盟,这条线段就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但延长线还在继续。在2019年霍尼韦尔收购了一家智能可视化气体监测公司Rebellion。2009年创立的Rebellion,有一个奇妙的想法,它采用了气云成像系统(GCI),将摄像头与专有的高光谱成像技术相结合,从而可以通过气体图像的扩散来精确定位泄漏源并测量泄漏气体体积与浓度。

很显然,气体可视化的自动检测,会成为气体泄漏检测的未来。而它跟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的结合,开创了一个气体检测的全新流派。

▲霍尼韦尔收购的Rebellion Photonics可视化气体检测视图

这才正是数字化工业的未来。自动化厂商,显然有更多的好牌可以打出来。它只需要在已经稳健的既有客户群里,寻找全新冒出来的数字化技术,收购它、整合它,确保它的行业权威地位很难被撼动。

这是一个属于工厂设备和现场层的坚固堡垒。而那些仅仅借着一些物联网、数据分析或者一些奇怪的黑盒子蓝盒子,就想从上往下俯冲进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多会折戟在此。


老树发新芽,不断开拓的日本传感器“老人”——TDK

老树发新芽,并非不容易。或者也很容易,因为这正是百年制造业老店得以常青工业界的奥秘。1935年诞生的日本TDK,是一个容易触发情感的名字。这家日本老牌公司主要是开发磁性材料“铁氧体”

九十年代大学生最完美的记忆,应该就是一台索尼Walkman小型收录机——那个时候年轻人拥有一台Walkman似乎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而很多人购买的磁带,往往就是TDK磁带

在脑海中,上海交大宿舍的记忆,最常见的物品就是磁带:有人用它录制许国璋英语,有人用它来录制谭咏麟,或者另外一派更喜欢的张国荣。桌子上一排一排的,全都是那红黑相间的TDK磁带。

而现在,录音机、磁带早都已不见了踪影,那么TDK干什么去了?

TDK已经是信息存储、网络与汽车电子的急先锋。在2021年有13万员工,收入133亿美元。它旗下有四个事业部,其中之一就是传感器,而且品牌很多。那么,TDK如何进入了传感器?

TDK的技术战略路线,就是日本制造业在行走中回答时代脚步的最好答卷。

TDK三个字拆分开来,就是Tokyo(东京)、Denki(电气)和Kagaku(化学)。化学,意味着TDK精通材料科学;而在数字化时代,材料与电子,怎么能够分家?这就是TDK的战略选择。它还专门在德国成立了TDK Electronics(东电化电子)的总部,以加强磁性材料和电子的关联。

精密化工,是日本坚如磐石的一个领域。而化工加电子的组合,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个护城河。化工电子,这正是日本阵地中,中国制造最难突破的领域。

传感器要完成面向下游的精密性,非常依赖上游的材料特性,后者正是TDK的强项。因此就可以理解TDK为什么会将传感器树立为公司四大支柱部门之一。而最近五六年,TDK就像是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并购频繁,深挖壕沟。

2015年12月,TDK以2.1亿美元收购瑞士企业Micronas。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组合。瑞士Micronas也有年头了,主要为汽车和工业应用开发传感器解决方案,用于各种电机控制器。

早在1993年,Micronas就第一次将一种霍尔原理的传感器,集成到成像传感器CMOS技术中。这让它一直在汽车行业里遥遥领先,在TDK的并购之前,有近50亿个霍尔传感器用在汽车上。而TDK则在磁性传感器拥有优势。二者结合在一起,发挥乘积效应,成为感应控制的最佳拍档。

2016年6月,TDK以约5130万美元,收购法国MEMS制造商Tronics进入到温度、压力、磁性等类传感器,同时也进入人体体外诊断与测序分析的微流控生物传感器。

这次收购,让TDK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惯性传感器市场。而持有Tronics公司21%股权的另外一个公司,则是一条军火商大鲨鱼。法国航空零部件供应商泰雷兹航电部门的Thales Avionics公司,这次并购没有动泰雷兹手里的奶酪,后者期望保持股份不变。这些传感器对于军机或者导弹的导航,至关重要。

寻求更大话语权,TDK从华为手中夺过MEMS惯性传感器龙头应美盛InvenSense

连续两年的收购,彰显了TDK在传感器领域的扩张战略。而它更大的野心,则在于手机。

2016年底,TDK以13亿美元收购陀螺仪MEMS传感器应美盛InvenSense,后者年收入为2.6亿美元。InvenSense是华尔街宠儿,也是苹果陀螺仪供应商MEMS传感器。这种消费电子用MEMS陀螺仪,也是增强现实AR或者可穿戴头盔的关键体感感测器。

这次并购,中国电子集团和华为,都有过竞购的传闻,而且出价更高,在20亿美金左右。考虑到InvenSense当时市值约10亿美元,中国买家不可不谓大方。但可惜都未能成功。

收购应美盛让TDK从元器件,进军到利润更加丰厚的零部件。这是日本制造商在产业链上下进行战略性滑移卡位的典型缩影。就像一个突然点亮的路灯,人们可以从这里看到雄心勃勃的急行军队伍的面孔,TDK正在进一步扩展在手机零部件的位置。

手机里有很多被动元器件,例如多层电容,这是日本村田的天下。TDK曾经在2008年以19亿美元收购了德国爱普科斯EPCOS,就是为了跟村田一较高下。

而EPCOS则是西门子与松下的合资公司,生产电容电阻之类。几乎所有的电气和电子产品都需要用到电子元件,一辆汽车可能会使用多达10000个这类元件;高端的智能手机中内置约800~1000个多层陶瓷电容器,这类产品的小型化需求近乎变态。

可以想象笔记本电脑、电力机车中,到处都是这些繁忙的0.1毫米身型的微粒在工作。这类小玩意,看着很小很烦,但制造难度相当高。这是日本最拿手的行业。TDK将营收占公司总营收三分之一的被动组件业务,与 Epcos合并,成为新公司。

如果说这些布局,代表了过去制造业的策略;那么收购应美盛,则是TDK大胆地优选供应链的层级,前探一步,寻找更大的话语权。

并购应美盛之后,TDK将竞争对象扩展到MEMS传感器的老牌企业:意法STMicroelectronics NV和Bosch Sensortech等。InvenSense可是全球前20大MEMS企业中唯一一家完全以MEMS器件为主业的企业。

虽然中国的歌尔也是Top20成员,但它毕竟是一个复合性的业务,还要依靠自己的耳机来带动MEMS传感器的发展。

TDK正在成为传感器圈不可忽视的玩家

TDK公司的路,越走越宽,全是高端产品。2018年TDK收购超声波传感先锋企业Chirp,后者核心技术来自加州伯克利大学。2017年这家公司推出全球首款MEMS超声波飞行时间ToF传感器。它的好处就是:千分之一的尺寸,百分之一的功耗。

凭借极低功耗和极小尺寸,它必然会在消费电子的各种显示领域大展身手。例如手表的表盘较小,人手在表盘上操作不方便。但安装这种传感器之后,就可以识别手势来操作。

2021年被字节跳动以50亿元人民币收购的北京小鸟看看的Pico虚拟一体机,就使用了这家公司的飞行时间传感器。今后,抖音的配套硬件设备上,将能看到TDK的痕迹。

查看TDK的传感器,会经历一次奇特的人类宇宙观之旅。从航空到脑电波,是一个极度缩小的世界。霍尔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在1000米的空间以内,而TDK的磁性传感器则致力于亚纳米和微米之间的范畴。从脑电波到街道噪音,都是TDK的兴趣所在。

图2 TDK传感器的范畴


TDK正在成为传感器圈不可忽视的玩家。这取决于TDK的两大战略举措。

第一是坚定地强化传感器事业部——这是走向智能的关键部件。传感器是最容易形成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而这一点很容易被国内企业所忽视。

第二点,则是来自TDK的投资公司。就在五月底,TDK三年前才成立的投资公司TDK Venture的总裁,连续第三年入选全球企业风险投资威武榜Top20。这是评选机构GCV每年在全球4000多家活跃的企业风险投资公司,捞出来的前150名最有影响力的企业领导人。而仅仅三年,TDK Ventures已经投资了26家早期科技初创公司。

老牌制造商如TDK,对待传感器的事业就像初创公司一样充满期待。激活传感器的价值,会让传统制造业绽放出活力之星的模样,令人期待。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日本传感器玩家——旭化成AK

TDK并不是孤例。旭化成AK这家日本化工巨头,也在做同样的电子布局。巧的是,日本TDK的Kagaku,是“化学”的读音;而旭化成AK的“Kasei”则是“化成”(化工成品)的读音。

二者的战略,果然有相似之处。跟TDK一样,旭化成AK也专门成立了一个微电子部门,也就是AKM。就在2018年,AKM收购了森尔Senseair传感器。AKM本来只是森尔的供应商,为后者提供红外元器件。

就非常狭窄的领域而言,瑞典森尔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传感器公司。它在非扩散红外线NDIR传感器领域实力很强,对测量二氧化碳有独到之处。毕竟它也是成立在1991年的老牌子,但即使有着二十五年的历史,它在2016年也只有2000万美元的收入。

这种长寿的小老头,正是传感器满天小星星所呈现的样子。目前国内苏州诺联芯则是分析级中高端NDIR气体传感器的急先锋,这是另外一颗值得关注的小星星。

森尔和旭化成电子早有合作。2016年,二者签署了一份联合开发协议,将AKM的小型、高品质红外光发射元件,结合森尔的气体传感器光路设计技术,联合开发新型CO2传感器。

这是旭化成对于未来的一个关键性判断,全球变暖下二氧化碳的传感器必然会越来越多。未来的家庭、办公室和工厂等室内环境中,空气质量将成为监测重点。

无论是空气、气体,还是酒精传感器市场,市场都将快速增长。既然如此,何不往前跨一步?于是,2018年森尔被日本旭化成M收购。这就是关于未来战略所投下的技术棋子。而并购则是最重要的一环。


100%无国产的领域——海洋传感器的统治者:美国丹纳赫Danaher

全球海洋,都离不开一种测量温度、导电率和深度的传感器CTD。这种传感器说是民用、科考都可以。但其实它也可以军用,可以想象大陆架上,潜伏着无数水下机器人,在偷听一个国家的秘密。

这类机器人往往都有这种温盐深传感器。中国作为海洋大国,也不得不依赖一家全球CTD的霸主:美国海鸟。这家公司体量也并不大,只有不到100人,但它就是垄断了海洋的传感器。还有一家加拿大的公司RBI,也不过是50多人。这些从规模上几乎可以抹掉的传感器,就是统治着海洋里的风浪,掌握着海底里的秘密。

▲有趣的是,海鸟的LOGO化用自中国的传统太极图

研制这种温盐深CTD传感器并不容易,它一般是钛合金外壳,机加工很困难;又需要顶级的压力测试设备。目前这方面中国的佼佼者是青岛道万,也在耗费巨资进行研发

进行压力测试的时候,往往需要租用青岛海洋基地的深水压力模拟室。3000米、5000米甚至7000米,增加水深就是增加测试费用。一次测试费都需要上万元,而破碎了都是自己的。这些民营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并不比那些深水实验的传感器要小。

像海鸟这样的传感器公司都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全球市场利用各种大洋环境的试错机会,才造就了深潜海底的本领。然而,这些传感器也落入工业大亨的视野里。

2008年,海鸟公司这家小的几乎不用放大镜就看不到的小公司,被“并购之王”丹纳赫所收购美国仪器与设备巨头丹纳赫Danaher,向来以凌厉并购获得资产增值而闻名。而当前带领百年巨头GE走出困境的CEO,正是丹纳赫的前任总裁——此前GE从未从外部空降过CEO。在丹纳赫旗下,仪器和设备的品牌至少在40种以上。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品牌矩阵作战的策略。

当然丹纳赫的前身本来是一家房地产信托公司,纯玩金融资本的。1984年进入制造业,南征北战,居然给制造业杀出一条资本化工业的新道路。

丹纳赫主要经营三个业务板块:生命科学、诊断和环境应用。环境应用是它最小的业务板块,不到20%。有了这样的方阵大旗,收购海鸟这样的公司,自然就是正餐后的一块小饼干。而对于海洋传感器如此狭小的领域,无疑是掀起一场狂风巨浪。

丹纳赫不会让收购的品牌独自战斗,兵团作战才是它最擅长的。就在收购海鸟的后三年,丹纳赫分别收购了WET Labs和Satlantic这些深海仪器与传感器公司。螺壳里也有三国演义,三家合成了一个新的实体公司:海鸟科学,从而强化了监测水域的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的工具。如今200多名的全球员工,在海洋测量科学也是不可小觑的海底力量。

图3 丹纳赫的水处理品牌战略


如果查看一下丹纳赫的品牌矩阵,会发现它已经建立了一个豪华水循环全过程的水立方:从水质监控、到水处理、到再生水、工业生活用水、到污水排放,各种产品一样俱全。

这里包含了十几个品牌,像Pall是全球膜基水分离的领导者,OTT是水文气象的设备,HACH哈希是著名的水质分析仪,而海鸟传感器和仪器则镇守海洋。天上的星座都是各有自己的名字,各有职责,镇守一方。在这里,丹纳赫已经囤积群星,形成了一个水王星的星座。


实现传感一切的雄心——德国最大传感器企业西克SICK

都在寻找可以扩展的地盘。德国最大的传感器公司西克光电Sick,在2021年收入大幅增长达到了20亿欧元。这是少有专注传感器还能够做大做强的的德国传感器公司。

西克光电也是通过沉稳的并购,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收购流程工业传感器,将范围从工厂扩展到化工制药行业。

但是,有错失好棋的时候。2000年它就收购了一家汽车用的激光雷达传感器Ibeo,但在2009年却意外将它出手。这被证明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Ibeo随后迎来了法国零部件法雷奥的青睐,一举将它推向了奥迪自动驾驶的供应商。此后,它牢牢占据了激光雷达的C位。直到2016年它被德国车用传动巨头ZF所收购。这说明一点,对一个企业而言,即使是不吃香的传感器,攥在手里也是不会发霉的。即使在看不清的方向,它也有大放异彩的时候。

当然,这小小的失误,并不影响西克的发展。它依然有着强烈的“传感一切、连接一切”的雄心。最近两年,它致力于将传感器与周围的设备如何更好地连接。

2022年初,西克全资收购克罗地亚IT公司Mobilisis。很显然,它在强化工业互联网的设备无线连接能力。有了无线解决方案,就很容易填补传感器与IT之间的缺口。工业领域的连接,如果是从底层发起,逻辑将更加圆满。反过来从IT触发,则要显得笨拙得多。IT与OT的融合,OT正在占上风。

这种“环滁皆山也”的策略,国内企业也在进行突破。天津宜科自动化公司,最早凭借自动化工程的能力,逐渐带动研发自己的光电传感器和编码器。而在2020年则收购吉诺公司,强化连接器与IO端子的力量,扩大传感器的实力范围。

目前宜科的光电传感器,在新能源领域光伏、锂电池设备切入到头部厂家。目前已经为锂电池极片涂布机、隔膜涂膜设备提供替代德国的核心传感器,成为国产传感器突破禁区的生力军。


结语:如何才能做大?中国传感器的未来隐患

主宰星星是万有引力,而主宰触感器并购的是商业模式。星星让夜晚生光,而传感器则让人们的感官变得丰富多彩。这是一个国家制造最不能忽视的力量。

传感器的市场是高度国际化,没有国际化市场的支撑,传感器厂家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就很难分担研发成本;而五花八门传感器的技术源头,也是广泛国际化的,只有借力不同国家聪明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才能找到了撬开物理世界秘密的传感器钥匙。

这意味着,传感器是一个市场国际化、技术国际化、极富于流动性的产业形态。但是在传感器的并购市场上,中国企业一向很难挤进去,这对于中国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而很多企业,也缺乏这种意识:它们一心做大,无视于天空中一眨一眨的星星。中国制造要想真正强大,需要有一张心怀宇宙的星系格局,只有这样才会在浩瀚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


对本文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传感器专家网本内容底下留言讨论,或在中国最大的传感社区:传感交流圈中进行交流。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4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