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CMO-首席物料官》读后感
http://www.china56scm.com/thread-2083-1-1.html
作者: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
孜孜不倦,一口气将未读完的程老师的《CMO-首席物料官》解决了。记得当时还是随便浏览网站的时候,无意间进去了程老师的博客,看了程老师的一篇文章《一个成熟供应商的真实想法 - 客户,我其实不想让你多买我的货》后,竟然一口气将剩下的所有文章几乎都读了个遍,内心的激动无以复加。当天晚上,就看了几章《CMO首席物料官》和那篇文章的问题,发了邮件给程老师,当时邮件是这样的:
老师您好,自从看到了你的博客后,就一直关注着。我有几个小小的疑问,一直没有想通,希望程老师能够帮我解答下。谢谢。
1,在《CMO-首席物料官》里,在公司原本按照客户预测来订购原材料的方面,您反对的理由是企业的产能有限+关键物资不够。当时看了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存货的持有成本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可是我还是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您坚持要按照平均库存上调一点来备货,因为我也觉得哪怕客户需求突然增大,会有物料不足的问题导致销售部门确定的销售合同数量无法满足客户需要,也就是可能造成违约风险?
2,第二个问题,也是在首席物料官这本书里。您当时计算了一个库存成本,可是当时的高层不同意。我也是同意您的计算,但是我有个问题也想请教老师。一个企业自身的业务和战略基本确定了资金的用处。而salax(?)也有自己的政策。本来用于物资采购也会有资金支持,我觉得应该不会影响企业已有的战略。也就是说,我觉得如果按照老师您的做法减少库存,那么多余的资金也会增加现金持有成本啊。因为这部分资金即使节约下来,也没有被用于别的地方(没有相关预算)。
3,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您最新的博客。海信与四川长虹和康佳的对比,我查了下,网络上给的资料是海信与长虹同属于全球企业或者跨国企业,在海外有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但是四川长虹在海外有研发基地却没有生产基地。这样不同模式的同行业的库存周转率作为对比是否欠妥呢?因为海外的生产基地,必然影响到库存数,及时交货率,还有质量等……
4,这个不是问题,我找了好久,《CMO-首席物料官》只找到了27章之前的。不知道是否还有更新而网络不共享的。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老师您能发给我一份完整版,我想看完。如果不方便,而该书有出版,能否告知哪个网站可以买到正版的呢?
我是新手,只学习了点皮毛。在专业认知上远远不能与老师您相比,也许在第三个问题上查的资料也有问题,希望老师您原谅我的无知,帮我解答我的疑问。谢谢老师。
————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
程老师也给了回应,让我竟然有那么一丝丝感动。得到电子版的《CMO-首席物料官》之后,边去打印了下来,足足117页。看完这个不是小说的“小说”,说心里话,真的是很佩服程老师。
其实,于此同时我定的书《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也到了。可以说,是两本书一起看的吧。然而,看了程老师的两本书后,就有一种自我颠覆的感觉。其后,就是自我升华,哪怕只是心理作用。事实上,真的学习了很多很多。
任何感悟都离不开自身的背景、经历。先说说我自己的吧,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曾经准备过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对财务成本管理自认为掌握的还行,而对公司战略风险管理也常有涉猎。这些也奠定了我阅读程老师两本书的基础,然而,最后发现这仅仅是基础。对库存控制也犯有认知不足的错误,可以说在程老师的定义里,我的观念是不折不扣的误解。前面说过了,程老师的书,让我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
理论上的数字,没有联系实际,根本行不通。理论总是建立在几乎不可能的假设上。两本书确确实实在立足工作、立足实践的同时,向我敞开了一扇“真理”的大门。
我个人觉得,《CMO-首席物料官》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些陌生的英文缩写,更不是如何在职场中升职,而是一种对库存控制至深的思考。文中有许许多多的例子,有两个个问题贯穿前后,那就是如何应对客户的预测而做生产计划和如何解决物料短缺问题。
虽然文中最后举例了10个整改措施,但是我依然对剩下70几项很感兴趣,因为这10项在我看来已经极不容易了。难想到,难做到。
哈哈,细节的东西不多说了。读完后,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啊。大半夜的不睡觉,就为了完成这个读后感。当然,这与文中主人翁那极具气场、不卑不亢、有理有据的语言风格也分不开的。就像是一场电影,而自己就是主人翁,经历着这一切起起伏伏。
程老师最后说了一句话:请你不要激动,物料管理这饭碗不是那么好吃的。这是针对一些人说看到职场出路的劝导。程老师浸淫此道十数年,深知其中的难度远非文章中所描述的那般。这是一个警醒,告诫我们要立足现实,不做幻想主义者,实践出真知!
这里再次感谢程老师,我作为一个学生真的有太多自以为是的地方,程老师能够一视同仁,不笑话我提出的简单的问题。借这个机会向程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啊。是《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里,第十页您说的《如何精确地衡量库存与现金周转效率》。我查了您的文章和思路,这里,我提出我个人的思路,希望得到老师的点评。
正如程老师在那篇文章里给的图,如果只用期初和期末的平均值作为分母的话,可能会人为的使得库存期中高,而头尾低的情况。因为ITO是个很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那么我提出的方法如下:
前提:既然能得到每日库存,那么每日进出货量也能得到。
设:起初库存M0;第i号入库的货物的金额为Ni,第i号出库的金额为Pi,则净变动额为Ki=Ni-Pi;期末库存M1
当月30天时,平均库存=M0*30/30+ +M1*1/30
采用的是加权的方式。这样,记得是次月初进货,也会增加次月的平均库存,从而降低ITO。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希望老师能够给个评语。谢谢老师。
在这里,向程老师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用户975388 2012-3-24 00:32
用户1482746 2012-3-23 14:15
用户1603363 2012-3-23 10:04
用户975388 2012-3-23 10:02
因为基数是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其实就是中间的增减变化,可以得出的。。。我检验过了,有权数的话,这部分就重复计算了。。
用户1572032 2012-3-23 09:59
zhoulin_429300892 2012-3-23 08:02
thanks,
用户975388 2012-3-22 1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