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 (Supplier managed inventory):供应商管理库存,有些公司又叫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具体的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买卖方式即供应商按照客户的预测需求生产,并将成品寄放到客户仓库或供应商指定的距离客户很近的第三方仓库(以下简称SMI仓库),当客户从SMI仓库领料到产线之后,供应商才可以开具正式**了,在此之前的SMI库存都属于供应商库存。
误区一:SMI 只是采购压榨供应商手段?
SMI 从表面上看对采购方的好处多多,比如降低管理费用,转移库存压力给供应商以提高资金周转率,提高对终端客户的需求改变的灵活度反应来赢得更多生意等等,似乎是谋一己之私。深究起来其实不然!对于供应商来讲也是好处多多:首先减少了供应商围绕订单的一些管理费用。比如之前采购的生产计划一改变,销售人员不得不重新和物料生产物流进行协调改变,有时订单号码一多还容易引起收货及付款问题;运行SMI后销售只需参考客户的预测需求提前将库存送到SMI 仓,采购的一些生产变动对供应商的影响也不大。由于预测的需求可见度比以前高了,所以以前一周可能送两次货,运行SMI后一周只需要安排一次送货。其次SMI 运作也可以帮助供应商优化内部流程提高公司整体水平。客户的长期需求预测拿到手了,自然在产能规划及人员利用上可以做到更好的物尽其美了,而且SMI 的运作对供应商与客户方面的连接系统要求很高,这样势必促进供应商不断优化系统提高技能。另外供应商运行SMI也可以赢得更多的生意机会。现在的企业越来越关心库存的周转所以他们选择供应商的优先考虑条件就是供应商能运行SMI.由此可见SMI 并不是采购压榨供应商的手段而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的买卖方式。
误区二:任何物料都可以运行SMI?
非也!SMI 的运行既要考虑及时供应客户生产线又不要导致太多的呆滞品,那供应商在生产备货中需要有一个长期可靠的需求预测做参考,至少在供应商的正常生产周期内的预测需求要有。否则要么就是客户需要的时候没有料要么不需要的时候又堆成山。另外SMI的仓库属于供应商管理的库存所以供应商需支付相关的仓储费管理费等等,如果客户的需求很小或断断续续不足以抵消供应商SMI 的日常运营成本,那供应商也很难将SMI进行下去。由此可见,要想SMI的顺利的进行,物料要有持续稳定的需求而且要够量。
误区三:SMI 对买方来讲意味着零债务?
既然要随时满足客户产线需要那供应商势必要比客户生产线提前生产,供应商提前生产数量的依据是什么呢?那就是客户提供的需求预测!预测终归是预测所以在真正使用的时候数量肯定会有出入。对于标准件还好,如果是非标件呢?这时买方就需要为这个差异负责。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供应商只有正当的权益被保护了才会有意愿运行SMI。一般在执行SMI 之前买卖双方必须签订相关协议,界定双方责任和义务,在合同中必须列明供应商需持续保持的最低和最高的库存水平及采购方需承担的最大债务。采购需定期更新预测的需求给供应商,对于标准件来说一般无需为最终需求变化导致的多余物料买单但对于非标准件来说,采购最大的债务不超过SMI HUB 的库存+运输途中+供应商制造时间里产线的半陈品。
误区四:SMI 对买方来讲意味着零风险?
SMI 的运行对于买方有两方面的风险,一是呆料库存二是缺料风险。
由于预测与实际用量不符导致的供应商多余库存,采购需要买单,但如果没有人给采购买单那这些物料就成了采购方公司的呆料了,所以一般采购在与供应商签订SMI 协议之前都会先参考自己的客户对该产品的债务覆盖程度。如有任何由于建SMI库存导致超出终端客户能承受的债务的物料,采购需慎重考虑是否执行SMI.另外一方面SMI的运作就是采购方将物料管理的职责分包给供应商,所以供应商的系统,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也要具备一定的水平,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有可能造成缺料引起停线。所以在选择供应商进行SMI 之前需评估供应商运行SMI的能力以降低风险。
误区五:SMI 意味着零库存?
既然产线用料时才向SMI仓库领料那是否就意味着SMI 就是零库存呢?那也不尽然!SMI仓库虽然要求设置在离客户比较近的地方但物料从SMI仓库转移到采购产线的必要时间和手续还是要的,所以采购方必需在产线保持一定的库存水平以备下批物料达到产线之前有料可用。这个库存水平除了要考虑产线每小时的用量之外还需要考虑SMI仓库到产线的远近及相关处理动作的时间来设定。当然有时由于某种原因产线临时停产也可能使产线库存积压,所以说SMI 就是零库存只是很多公司的一种传说。
以上见解只是鉴于对制造业SMI 运行理解,可能不符合一些商超运营情况,希望大家多补充,谢谢!
用户746093 2011-7-31 11:44
学习
用户919183 2011-5-12 14:45
以前了解不多,有道理,值得学习
用户1402942 2010-12-10 18:48
用户703181 2010-11-26 10:36
用户1578825 2010-11-15 13:41
zhoulin_429300892 2010-11-15 11:11
用户894212 2010-11-3 15:32
用户777314 2010-10-31 12:40
用户768132 2010-10-28 14:03
在經歷過這些之後,繞了一大圈,才明白:不管採用什麽方式,對於一家企業而言,理念是最重要的。你要有自己的東西,適合自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
現在很多臺灣公司學日本人的一些東西,大多數都是徒有其表,或者說是“邯郸学步”,沒有自己的理念。感覺還是日本人做JIT是做的最好的,這也跟他的民族性及多年的企業沉澱不無關係。
johnchengbj_700101755 2010-10-27 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