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给电话做的电话-上

2013-7-22 09:26 3319 7 15 分类: 消费电子

语音通信,这门古老的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信设备由老式的摇把子,到后来的自动交换,由有线电话,到现在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已经不知翻了多少代。人们对现在手里拿的手机,早已不满足仅仅用来通话了。手机已经成了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信息终端。在各种新奇古怪的功能衬托下,“通话”似乎已经不再是使用者所关心的事了。

 

这自然也是人之常情:已经拥有的就不在乎了。有吸引力的永远是那些还没到手的东西。

 

今天的人们对九十年代初,装一部有线电话要几千元的初装费,还要到处托人找门子的情景恐怕还记忆犹新。刚刚进入信息社会的人们,对获得信息的手段的追求成了那个时期通信网络爆炸性增长的最原始的动力。寻常百姓人家,桌子上的一部电话机,可能是那时最值得炫耀的摆设之一了。

 

说起这些,多少有些感慨。因为它让我想起更早些时候的一些事。

 

七十年代。北方某厂。

 

那时这个厂有三千多人,在这个行业里算是大厂了。通信设备虽然是产品之一,但是,自身拥有的通信手段,却是十分有限。在那个年代,电话还是属于奢侈品一类。全厂上下,除了少数几个厂级头头的办公室有自己的电话,其他车间科室,一般只是有一两部电话,单位头儿的办公室有一部,再加一部公用电话。

 

我们单位那时也这样。楼门口有个小传达室,那部公用电话就放在那。

 

因为是在厂区内,所以单位的传达室并没有专门的人看守。全科每个人都要轮流值班,每人一天。值班的任务有三件事:打扫楼道卫生,督促进楼道的人换鞋(因为是净化车间),再一个,就是传电话。外面来电话找人,无论公事还是私事,都会打到这个电话来。值班的人问明白找谁,就得跑到那个人所在的办公室或工作间门口去叫,接电话的人再跑到门口去接。

 

单位里的人分男女老少,来自的地域又分东南西北。不光是本地人,还有不少家在外地分配来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说话口音自是五花八门,什么味儿都有。每天楼道里都好像在轮流上演各地的地方戏,有洪钟大吕,也有雁鸣莺啼。剧种不同,可戏码永远都是一个:“XXX,电话!”

 

记得好像是那一年上演了一部新电影,叫“侦察兵”,由王心刚主演,吸引了几乎全科的人,在下了班回家吃完饭后又跑回单位来看电视,为的是一睹多年未见的大帅哥的风采。电影里有一段在饭馆里的戏,饭馆跑堂的在门口招呼客人,喊了一嗓子“里面请,雅座!”。这一嗓子给单位里的几个小子找了事儿,为了喊的是“雅座”还是“俩座”争执不休。有个好事的家伙还找了台破旧的磁带录音机对着电视的喇叭把这段儿录了下来,为的是一辨真伪。后来到底是谁说的对也没弄清楚,但从此每天楼道里那声“XXX,电话!”的吆喝声中又多了一种“饭馆味”,弄得不少人不到吃饭的时间就闹肚子饿。

 

单位所在的楼房是那种大通道式的。由位于楼门口的传达室到最里面的办公室有相当一段距离。因为全厂的电子电工和机械设备的测量基准仪表都集中在这儿,对清洁条件要求很高。办公室及楼道的地面都是水磨石的,定期要打蜡抛光。抛光后的地面能照见人影,光滑的赛过冰场。所有人进门都得换上专用的工作鞋,其实就是白布面的塑料底布鞋。水磨石地面加塑料底,使得走路的人和地面的亲和力大为降低。不管男女老少,走起路来都和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差不多。

 

这种路况对每天值班传电话的人着实是一种考验。年轻人要好些,想要走得快时,弯腰蹬步,一个侧滑就能出去七八米。小时候在房前屋后的大小冰面上练出来的本事这时都能用上。那些老师傅们就惨了。既要尽快通知接电话的人,又得小心翼翼地防止跌跤。要是赶上值班的这位长得富态些,来电话的又是个急茬儿的,那这种综合效应的影响就会很严重。等到值班的这位历尽艰辛把那自己这一坨运到接电话那人的屋门口,在能把气儿喘匀说出话来之前,可能会有相当一段的延迟。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我总是觉得别扭。我倒不是在乎每天来回跑多少趟,而是觉得:我们堂堂的一个通信设备生产厂,以这种方式通信,未免太有失身份。用现在葛优的那句话说:这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

 

怎么办?闲暇之余,我在这上面动了点儿脑子。

 

既然是传话,那就是能让接电话的人听见就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扩音器喊。但这法子显然不行。先不说没人会批准你为了传电话买台扩音器,就是有了也不能用。你想想看,在一个大通道的楼道里安一个大喇叭,这个楼道就成了个大音箱。每天这么一通喊,两边房间里的人就都成了作声学实验的小白鼠了。那非都跟你急了不可。

 

可行的办法是:还用个扩音器,但不用单一的一个大喇叭,而是在每个房间里都装一个小扬声器,音量也不要太大,能让屋子里的人听见就行,也不会影响其他房间的人。扩音器上加个开关,用来选择输出路径。要对哪个房间讲话,就把扩音器的输出接到哪个房间的扬声器上就得了。

 

这样的扩音器当然没有现成的,想要,就得自己做。

 

那时我已经装过几台晶体管收音机。在我看来,这不过就是个音频放大器,不论设计还是调试都不是什么难事。以我的经验判断,用这样的扩音器对每个房间喊话,设计输出功率有一瓦就足够了。把一个晶体管收音机前端的高频部分去掉,后面音频部分加大些输出功率就完全可以应付。而难处在于,这要在传达室和各个房间之间拉线,每个房间都要装扬声器。这就不是我一个人能玩儿的转的事儿了。

 

首先,这要取得单位头头的许可。您要随便就在各个房间打眼儿穿线装喇叭,不说明白是怎么回事儿能行吗?再一个,得有一帮人当帮手。打眼拉线虽然不是什么难事儿,可一个人干是断然不行的。再说了,这是给全科人民谋福利,凭什么要我一个人辛苦?上班干这事肯定不行,各个班组都有自己的事,你拉一帮人干这个,属于不务正业,那些班组长就不干。下班干?那些有家有业的人恨不得听见下班铃响就往家跑,谁还管这事儿?

 

看来这事儿,只能靠组织了。

 

单位里有一群同龄的年轻人,无牵无挂,正是“朝气蓬勃”之时。那时也没有今天这么多的娱乐去处,每天下了班后,都不回家,在单位里打球,聊天,看电视,消耗着那些多余的精力。当然,组织是无处不在的。所有的人都在“共青团支部”的领导下。为了能让大家都在“正确”的道路上进步,经常要在团支部的名义下组织大家开会学习。

 

你们不能总玩儿不是?要多做点儿有益的事!这就是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

 

现在,我想做的这件事不是有利于大家的利益吗?为什么不能通过这个组织进行呢?于是,做为一项造福于全科人民的合理化建议,我把它郑重地提交给了团支部会议供讨论。

 

平时团组织活动,除了学习就是讨论,实在乏味的很。很多情况下,都演变成了漫无边际的神聊。我的这个建议,给会议带来了一个新感觉。一方面这事儿挺新鲜好玩,另一方面,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团组织活动实实在在的成果向单位领导汇报,让领导刮目相看。再有,其成果的确有利于每个人。一举多得!所以,这个提议很快得到赞同。

 

会议一致决定:由我负责设计。制作设备时用到那个工种,就由哪个工种的团员负责。最后安装时,全体参加,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完成。由团支部向单位领导报告说明情况,争取支持。

 

演出开始了

 

 继续阅读:给电话做的电话-下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8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1210019 2013-7-22 10:20

好文章,值得一读。

用户1701727 2013-7-19 10:48

很新颖的想法可以试一试

用户1406868 2013-7-19 10:29

您好!您写的真不错,从您身上我看出了一个优秀工程师应该具有的品质。向您学习!

wuchchao_546907602 2013-7-16 18:51

写得真好!说得活灵活现的,又把我的记忆拉回到那个年代了。

用户1610239 2013-7-16 10:28

很好!

用户1277994 2013-7-15 16:32

好久没有看到Merlin的文章,心里想得痒痒的,但又不方便直接上门求文章,只能在线等着。好不容易等到了,高兴得不行,一看,还分了个上中下若干集。不过,好就好在写得恰到好处,让你觉得确实要在这里停一来,跟博主一起回忆一下。
我们在学校时,那位唐山大爷的吆喝:“203,***,电话!(dian 三声,加长音,hua 四声,急停加重”)那个响亮,然后通过博主所说的布线到各个房间的小喇叭,以及那声高兴兴奋的回音:哎,我来了!!!
然后就是年轻人们像兔子一样的夹蹦夹跳地快速下楼的脚步,真有意思。
这种情况延续了两年,到了大三电信到校园推广预充值电话卡,每个房间都有了免费接的电话,买200或201卡自己随便打,那个电话费就一个多啊,真的把饭钱都打没了。哈。。。

自做自受 2013-7-15 15:20

往事令人回味,毕竟过去了。
到标题,有意思,值得品味,一有闲暇,我一直琢磨如何利用家里淘汰的固定电话机改装成把手机往上一放,就像以前操作固话机一样拨打或接听电话,不就是你说的“给电话做的电话”,呵呵,可以随时回味往事啦!
也是因为前几个月,我取消了家里的固定电话,因为电信服务越来越令人失望。

用户1602177 2013-7-15 11:39

那真是一个时代的特写啊,看得很过瘾,就像是在看类似“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的电影~~期待博主的更新~~
相关推荐阅读
jians.l08_250913784 2015-07-28 16:54
硅谷游记 - 3
朝圣的最后一站来到了苹果公司。严格说来,苹果不应该算是“新贵”。这个诞生于七十年代的公司是与微软同时代的老资格运动员了。它有过八十年代颇为出彩的时代,也有过九十年代几乎被人遗忘的落魄时光。如今它则...
jians.l08_250913784 2015-07-08 10:23
硅谷游记 - 2
朝圣的第二站到了Google. 这个九十年代以来崛起的巨人今天几乎参透到了它能到达的每一个领域。它几乎就像一只螃蟹一样,到处横行,让那些传统企业每日里担惊受怕,不知哪天它就来到了自己的地盘,砸了自...
jians.l08_250913784 2015-06-28 12:02
硅谷游记 - 1
刚刚去了一趟旧金山, 顺便到硅谷一带走了一趟。虽然在位于硅谷中心地带的思科工作了多年,但工作地却是在渥太华。来过硅谷几次出差,来去匆匆,并没有机会细看。这次来看看那几家名声显赫的硅谷新贵,有点儿朝...
jians.l08_250913784 2013-12-17 11:56
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10.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2001年,Nortel的首席财务执行官Frank Dunn从John Roth手中接过了总裁的位置。 Frank Dunn一上台,就对Nortel采取了一系列拯救措施。经他的手,Nortel...
jians.l08_250913784 2013-12-16 11:48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之十)
2001年,Nortel的首席财务执行官Frank Dunn从John Roth手中接过了总裁的位置。 Frank Dunn一上台,就对Nortel采取了一系列拯救措施。经他的手,Nortel...
jians.l08_250913784 2013-12-10 10:38
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9.风雨飘摇
还在Nortel的鼎盛时期,其实就已经有了一些不祥的苗头。 在那一段时间,一方面是有关高科技行业里一个又一个的暴发的神话,另一方面,又是不断听到的各种裁员重组的新闻。各种消息喜忧参半,让人有点...
我要评论
8
7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