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上微博,但是韩寒和方舟子的故事确实铺天盖地充斥着我闲暇时浏览的图褂和某些博主的文章之中,写点感想吧。
从一开始,就觉得韩寒有个好父亲。我是98年秋天读高中的,因为从小语文不好,而我的语文老师又嘲讽我的作文为如同黑白电视一样苍白和呆板,而时时推崇着 韩寒同学的文章(大学班级里头有位松江的同学竟然是他隔壁班的,我以前一直误解韩寒同学是松江的,因为当时青浦和松江都是按区招生,极少跨区而且去金山那 个更偏远的地方招生)。一路求学,随着韩寒的写作、旅行和赛车,似乎这位同学如同彗星一样消失在我的生活,直至烟烟开始读韩寒的博客,买韩寒的杂志等等。 苦逼的工科男我,一路走来,发现沿着中国求学之路,在没有中彩票的条件下,生活平淡无奇;对比而言,当初那位个性的同龄人,活出了一种不一样的轨迹,似无 可复制并又响彻天下。无怪乎,徐斌的博客某些揣测之词。
80后,似乎注定是一个悲情的词汇,我们遇到种种系统性的困难和挑战,从人堆里头想活得好些,前面有了那么多坎。这里需要叙述一下,大部分的我们在进入社 会以前,其实并没有做好准备,虽然比不上父母遇到更悲情的下乡和10年XX,但至少父母那代人前面有了一些铺垫,后面也有足够大的变化使得父辈能体会到苦 尽甘来的愉悦,生活实 在变好充实和满足感。而我们,承载着父母需要比他们过得滋润的理想,前面的沟沟坎坎,光是眼见的已是不少,你又能如何拍着胸脯告诉爸妈,我一定比你们过得 好?而且从精神上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在于,几代人都经过了一段经济和生活快速发展和变好的日子,似乎总是想着它的 好处和持续性,很难想到社会发展的透支效应,可能注定需要年青的一代人(就是80后的我们,以及没有买房子的70后的尾巴)需要去创造一些财富填在里头还 债。不过有些系统性的风险抱怨归抱怨,各种的问题,终是需要人去填的,就像30年代的青年,不管自愿或者不愿,都得一腔热血填在 了血肉长城上,有些事情无可选择,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迎来的是一片光明。
出路,是要自己找的,就像父母从来没有告诉我,我需要干吗一样。我高二的时候,还真不知道读书要干嘛,直至某位老师说可以靠XX大学,上学干嘛在大学中端 才有了一点点的想法。正因为不知道,所以不断在摸,不断在思索。如今,脑海之中还有些不成熟的想法,最为靠谱的是一件事,大概就是把每天想要做的事情写在 笔记本的左边,做了的事情写在右边,两项对比,大概能直接看出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也能明白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不同工作条件和环境下的差异。
所以,我在想,若真是不把金钱和欲望作为衡量的标准,年青人们也能减负前行。社会关系中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无时无刻用着同步于社会观念的作用力施加在每 个人身上,这或许是种博弈的过程。能在这里写些真实的想法与感受,也即是希望能够传递自身不受影响的念头,至于到底走到哪布,在什么年纪、什么环境、什么 条件下被当前的环境所左右,我也不知道。
做点什么,总能有点变化,哪怕仅仅在你自己身上,那毕竟是个开始,所以每个人路有不同……
用户1572032 2012-2-2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