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关于助听器东西虽小,但是主要核心部件都被国外垄断,年进口额8千亿,其实大家在讨论技术的时候,忽略了商业垄断行为,医疗行业之所以外国货是大头,不仅仅是技术原因,而往往是医院主动去配合厂家实现自身的高收入。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我们都是使用玻璃针管,重复消毒的针头,医生直接在水里煮半小时,在现在的医院,高温蒸煮的杀菌效果是高于普通消毒的,还便宜,但是医院就是不愿意使用,就要用一次性的,设备均带有一次性护套,用后丢弃,收耗材钱。如果做成可以高温消毒的,成本省了,医院如何赚钱?
助听器也是这样,其实原理很简单,和手机降噪放大一样,功能要弱化很多,为什么要那么贵?成本不是重要因素,因素是便宜的进不了医院,医院不推荐不卖。一千的和两万的可能就只有5%的功能差异,但是医生只会告诉你要用好一点的,进口的,为什么不推荐国产的?因为进口的是医院招标进来的。
更甚者,医院招标的时候指定某些参数、传感器,如果你不是用国外的麦克风、受话器等部件,可能就无法进入招标名单,所以不是国产的IC不能用,而是大环境变相的禁止使用。
这就造成恶性循环,进口的越来越贵,国产的卖不动,其实性能差不多,相信随着政府限制医疗器械进口, 推行医疗器械国产化,这个行业会慢慢好转。
话题回来,便宜的几百块的助听器出厂价只有四五十元,到底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网上随机选了一款,比如深圳某电子厂的产品(目前在阿里上看到的义乌的产品可能都是这家公司生产,主要用于出口,没有中文标示、产地标示)
打开盒子,里面是简单的包装设计,没有密封,配套两颗纽扣电池、三种不同规格的硅胶耳套,以适应不同的耳道。现在高端的耳机均采用定制业务,根据不同的耳道制作送话器,这样适应性更好,价格贵了几千倍。
受话器外壳是全塑料的,做了染色处理,看起来金灿灿的,底部两个信号插孔。由于夹胶密封,而且里面只是一个线圈,所以就不拆了。
助听器侧边有一个档位调节旋钮,用来调节音量放大倍数,下面是一个电源拨挡开关。助听器背面用3个螺钉锁紧,主机部分用软线连接受话器插头,中间有硅胶保护,既柔软又有韧性,整个主机部分是挂在耳朵上,所以这种助听器又叫道耳背式助听器。
打开后盖,可以明显看到内部的结构,包括顶部银色的麦克风,是一个驻极体送话器、音量旋钮、电源开关等,底部的塑料环是纽扣电池座。其中需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耳机转接线有点皮被压扁了,是中间的支撑柱导致的,还不是螺钉柱,这一点说明设计有点缺陷,设计、工程、组装、质检等工序均不到位,这样就导致产品会有很多隐患。
拆下旋钮和拨挡开关的卡套,PCB正反面如下图,原理非常简单,仅仅是三个三极管组成的放大电路,用可调电位器实现第一级放大倍数的调节。从工艺和显微镜下照片看,比较粗糙廉价,洁净度也很差,是一个相当低端的产品了。
大概的原理图如下图所示,因为仿真库里面没有麦克风和听筒,所以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电阻代替,并不准确,仅供参考。
忆轻狂 2019-5-19 20:32
guoshf_150653912 2019-5-18 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