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提高沟通效率的最佳途经:跨界学习

2015-2-3 17:15 855 9 9 分类: 测试测量

提高沟通效率的最佳途经:跨界学习

 

        “改改改!”这三个字对设计人员来说绝对不会陌生,对他们来说,甲方既是上帝,也是魔鬼。在设计“一见倾心”广告图片的过程中,从初稿到最终定稿,总共更迭了13个版本,整整历时一个多月,设计部的同事坦言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折腾。“我的设计稿第3次被毙的时候,我的心情是MLGB的老子就不信了;等到通过之后想起来,其实确实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现在讲起这段时会有自豪感,自豪自己当初没有放弃,而是把他变得更好。”这是设计师小黄的原话,“没有人会喜欢被别人否定的感觉,但是别人的否定恰恰是进步的源泉。”

 

        那么在整个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重复的脑力劳作呢?归根结底,是双方在沟通的过程中充满了障碍,这些障碍往往都是出于文科生和理科生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由此产生的反复修改也让双方都很痛苦。 

 

01.jpg

 

        在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业企业中,比如电子行业,提出设计需求的往往是公司里负责市场策划推广的人员,这类人群一般都是技术出生,经历了高中的三年理科教育和大学四年的工科教育,脑海中早已秉承了那一套理科生的思维方式,他们大多严谨、踏实,具有极强的因果逻辑。而从事设计岗位的人群一般都是美术科班出身,都是典型的文科生,对电子技术一点都不感冒,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公式,没有定理,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用发散的思维去构思创意,更容易产生好想法。

 

        当这两类人在同一家偏重技术的公司里工作时,理科生的思维在更多的时候就占了上风,而且理科生一般就是直接的决策者,这就严重限制了设计人员能力的发挥,时间一久,设计人员为了让作品符合上级的要求,也就开始给自己的思维加上了条条框框,不敢大胆用色,每一张图片中都要用上企业的主题色,排版的时候也不再冒险使用最流行的字体和最新潮的布局,也开始按照既定的规则做起了重复性的工作。“一见倾心”的图片广告在最初的几个版本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直到一个跨界营销的高手将双方召集到一起,鼓励双方开诚布公的交换过思想之后,双方才走出了原来的误区,转而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重新确定方案,再反复优化细节,才有了简洁素雅的“一见倾心”最终版。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跨界高手可以让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呢?因为他经过了跨界学习,能够理解双方的意思,就能够在两者之间充当“翻译”,是设计人员能够明白策划人员想要什么,策划人员也能够明白设计人员想要如何表达。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沟通固然重要,跨界学习更加重要!当双方带着完全不同的思路去商讨一个话题,如果中间没有一个帮助他们沟通的媒介,讨论出来的结果必然是双方妥协的产物,而不会是最优的结果。

 

02.jpg

 

        过去跨界学习的成本很高,大部分人都不会轻易尝试,但是如今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一个机遇,每天上网都可以看到其他领域的名人写的文章,发的微博,通过查看他们说的内容我们就能对原本完全陌生的领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时间一久,我们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另一个领域的从业者的思维方式,当你开始跨界学习之后,就会增加更多的机会。乔帮主把美术领域的成绩用于软件设计,把修禅的精神融入产品设计和营销,雕爷把做电商的经验移植到实体店(雕爷牛腩),稻盛和夫把“小学生守则”用于企业经营(活法),这些都是典型的跨界,跨界也催发了创新。

 

        当我们抛开思维中固有的障碍,跨过他们去看看别人的生活,就会发现原本不理解的东西豁然开朗了,原本压根看不起的事物其实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你不再会觉得“是个人就会营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技术搞不下去了才去当销售”。

 

        鼎阳科技从功能手机智能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款智能示波器——SDS3000系列。在保证了准确测量的前提下,将互联网领域最常说的用户体验设计应用到了示波器的设计当中,为示波器配备了未来感十足的触摸屏,将所有应用的菜单缩减到了两级,在SDS3000系列示波器上,所有的信息将一览无余。在整个跨界的过程中,我们不禁开始反思,在测试测量领域,“测的准”难道是唯一的差异化途经么?或许再过几年,我们就会发现,“测的准”其实只是基本要求。

 

        测试测量的跨界之作,你不想体验一下么?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9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