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U-Automotive Detroit报道里面看到这个图,不进想起前阵子参加的那个电池标准的会议,未来电池模组的标准是否有更大的更改呢?
其核心考虑就是在于电池化学还在进一步发展,对于车辆而言设计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目前开发的密集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电芯化学体系、容量、以及电池技术还不是很适合给出硬性规定。
很多技术层如冷却方式,电池包内各个层次主动&被动安全以及老化等方向的创新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最终决定未来电芯、模组和电池系统的方向的还是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成本的考虑,不仅仅在电芯,多少电芯成组还有差异
如下图所示,左边是MQB的模组设计,分长短两个模组设计考虑。右边的MEB呢,分成8个大模组。我们算一算MEB的设计目标:
我们马上能看到的是基于MQB平台的国产纯电动汽车,纯电动续航里程最高300公里
其实我们也分解整个模组的考虑,以后若干的模组是否基于原来的模组设计考虑,特别是考虑到400-600KM的条件下,用12个模组设计来考虑,每个模组多少度电,每个模组尺寸怎么定?
布置这个35.8度电,基于原有的模组考虑问题不大
但是下一步在现有的体系上来还是?2~3kWh的模组
3.6537Ah12=1.62 kWh
Samsung SDI exhibited a brand-new concept, “integrated battery module” catching the eye of its visitors. A conventional EV battery module which consists of 12 cells has a capacity of 2~3kWh.
By contrast, an “integrated battery module” has more than 24 cells with a higher capacity of 6~8kWh, which makes it an adequate module in the full-fledged high-capacity EV era.
这12个模组,激进或者保守一些,通过调节电芯数量和情况,如果对应50-60kwh,以4-5kwh来考虑,还是可以得。
现在国内不少车都在走45~50kwh的方向走,按照这个情况,就在22-25个模组左右了,模组多了不好弄啊
模组多了,跨接片多、搞起来里面差异也大
对比一下这个CMA
^_^,各位工程师怎么看?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