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智能制造三人谈:中国机器人企业如何抢占制高点?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代表,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大规模应用,正引领新一轮制造业的变革。同时,家庭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未来,机器人将如何影响世界?我国应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机器人产业的制高点?日前,中国-以色列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项目对接会暨发展战略交流会在广州举行。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总经理彭兵、中以机器人研究院理事长欧阳泉和广州金控集团副总经理张曦在会议期间接受了记者专访。记者:新一轮工业革命大背景下,机器人产业正如何影响全球产业格局?彭兵: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机器人正在成为新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其研发、制造、应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必争领域,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布局。2013年,美国就制定了机器人发展规划及路线图,力求巩固其在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其制造业回流提供支撑。欧盟则启动了总投资达28亿欧元的“地平线2020”研究计划,是迄今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究计划。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加速转型,一场智能工业革命已席卷而来。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提出《工业2050战略》,日本提出《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其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之一,智能制造的核心是信息技术、机器人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欧阳泉:过去一轮工业革命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化为主的核心技术支撑,美国基本上掌握了全球产业的话语权,在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当中,甚至基本没有德国、日本和中国的身影。正因如此,德国才提出了工业4.0的发展战略,其中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是其最为核心的要素。日本和韩国等也相继提出了类似的战略。几乎所有的经济大国都制定了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为核心产业的未来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谁的基础做得更扎实,谁的应用更高效,谁的人才储备更丰富,谁更愿意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分享,谁将会获得最终的话语权。记者:对中国来说,发展机器人有哪些现实意义?彭兵:首先,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应用有利于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兴起;其次,机器人产业在自动化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将促进我国工业制造业从人力密集型向自动化生产转型,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最后,发展机器人产业能够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减少安全生产事故。此外,机器人还包括服务机器人,未来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生育率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日益短缺,看护婴孩、照顾老人、服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大力发展服务机器人。欧阳泉:在中国逐步失去人口红利优势,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重,现有工业制造对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以智能制造代替人工制造,将会有效地破|解或缓解以上难题。智能机器人产业属于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产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相关产业如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将会起到核心的驱动作用。张曦:引入工业机器人可使企业利润表两端同时受惠: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带来收入递增,压缩人力成本带来生产成本缩减,项目回收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一旦某家公司的升级效果显著,就会倒逼同业的其他企业广泛运用该技术及生产线,从而实现行业生产效率的普遍提升。事实上,最近国内部分省市也开始推广“机器换人”计划,也是基于上述的考虑。记者:在国际机器人产业的竞争中,我国处于什么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哪里?彭兵:我主要讲两点:第一,目前中国已经能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码垛机器人和AGV自动导引车等一系列产品,其中一些品种实现了小批量生产。第二,尽管中国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占全球的40%,但中国机器人企业“小而散”,仅占国内市场的不到30%。其中超过50%份额被“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占有。2014年,我国购买并组装的近5.6万台工业机器人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高端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占比高达96%,而国产机器人则以搬运和上下料工业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中低端领域。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在机器人的自动化、智能化软硬件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如中高端的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上基本都得依赖进口。尽管国内机器人产业虽然与国际上的同行相比较,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欧阳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重要市场。近年来中国机器人出货量和存量的增长速度都在加快。但相对美、日、韩等国而言,目前国内机器人密度还是很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在机器人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乏核心技术和机器人本体成本高两个方面。目前我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没有真正国产化,造成国产机器人本体成本远高于国外同行,很难上规模。张曦:机器人产业链分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及应用,技术壁垒从高至低。由于系统集成直接对接国内制造业企业,主要是资金密集型,技术门槛较低,一般由系统集成商即可提供方案;而核心零部件,尤其是减速器领域门槛较高,技术仅掌握在少数外资厂商手中。受累于核心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国内本体制造商生产成本畸高,譬如减速器以及中高端的伺服器,进口价格是外企自用成本的3到5倍,而这两者成本合计占总制造成本高达6成左右,这将无疑大大削弱国内本体制造商的竞争优势。记者:我国应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机器人产业的制高点?彭兵:考虑到中国是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建议抢占机器人产业的制高点的思路是:培育应用市场,开展应用示范,争夺市场控制权;同时加快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争夺技术控制权。具体而言,当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拓宽应用领域,培育应用市场,拉动市场需求,推动国产智能装备在汽车、家电、电子、陶瓷建材等主导产业的系统集成应用示范,落实首台或首套重大技术装备补贴政策,推动企业由传统加工制造型向智能制造型转变。围绕汽车、家电、电子等重点领域过程的智能化需求,加强关键智能技术、核心智能检测装置、成套智能制造装备的研究开发,大力推进智能检测控制装置和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示范应用推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率先开展推广应用。对于机器人产业来说,未来8至10年是个窗口期,我们要抓住机会赶上去。欧阳泉:现阶段国内机器人厂商在高端领域不能直接与国外企业竞争,国内机器人的成功之道在于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生产经济型机器人本体,尤其要突破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国产机器人本体的“成功五要素”:国内机器人本体要发展的好,在伺服系统、控制器、核心算法、精密减速器以及应用和集成技术这五大领域至少要有2到3个是擅长的。通过加快自主研发和深度合作路线,即打通机器人产业上下游才是现阶段增强我国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张曦:我们可以从金融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机器人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其中一个原因是金融渗透率不高。中小型技术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渠道受限、资金链紧绷的窘况,对开展大规模科研、引进高度技术及人才等投资,均受制于预算紧张而无法实施,仅能依靠自身的利润积累缓慢成长。因此,要提升机器人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需要加大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拥有全牌照优势的大型金融集团可发挥更大的作用。譬如,通过设立孵化器及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小微初创企业发挥技术特长,推动原型的开发设计并谋划产业化;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成长期的机器人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及人才,研发新技术并升级生产线,甚至推动向海外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融资租赁,降低制造型企业升级机器人生产线的资金压力,鼓励技术升级;积极发挥资本中介的功能,推动机器人企业股改、挂牌、发行私募债甚至上市募资;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创新,如融资担保、应收账款贴现、小贷贴息等,改善企业现金流,并利用政府各项优惠政策提升整体竞争力。这些都是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愿意为机器人企业提供的专业综合金融服务,也是我们认为能切实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提升竞争力的一个方法。记者:您对机器人产业的未来趋势有何预测?彭兵:2014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约五分之一,预计未来10年之内还将以每年20%以上的比例增长。同时,汽车行业将不再是工业机器人最大需求行业,电子制造、食品药品等多个行业将成为工业机器人需求的领跑者,呈现出沿海高于内地需求,中低端高于高端高性能机器人需求的趋势。另外,制造产业链条中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制造产业将成为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重点。在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背景下,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劳动力符合中国新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将改变以往以低廉劳动力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欧阳泉:人类创造的智能机器人将会解放人类,让人类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机器人产业未来将会像今天的家电产业、汽车产业和移动通讯终端产业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时,机器人产业未来将会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劳动工人将会失去工作岗位,但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下,这部分人将会通过进一步的提升,从事更有价值的服务工作。张曦:目前,汽车、电子、金属等应用行业是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领域,未来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将逐渐扩展。同时,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随着语音识别、3D视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服务机器人在的终端消费市场有望获得爆发性的增长。
关闭
站长推荐
/3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