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送变电线路、供配电所等环节组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电力系统的变送高压塔,尤其特高压输电方面,经常会运用到电力系统方面的知识,为了增进大家对电力系统的认识,本文对电力系统予以介绍。
第一章绪论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概念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经历了机电型、整流型、晶体管型和集成电路型几个阶段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史微机继电保护指的是以数字式计算机(包括微型机)为基础而构成的继电保护。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是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
二、继电器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三、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构成与分类:
1.基本原理:
为区分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与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找差别:特征。
①增加故障点与电源间—>过电流保护
②U降低—>低电压保护
③变化;正常:20°左右—>短路:60°~85°—>方向保护.
④;模值减少—>阻抗保护
⑤—>——〉电流差动保护
⑥I2、I0序分量保护等。
另非电气量:瓦斯保护,过热保护
原则上说:只要找出正常运行与故障时系统中电气量或非电气量的变化特征(差别),即可找出一种原理,且差别越明显,保护性能越好。
2.构成
以过电流保护为例:
正常运行:Ir=IfLJ不动
故障时:Ir=Id>IdzLJ动—>SJ动(延时)—>XJ动—>信号
TQ动—>跳闸
一般由测量元件、逻辑元件和执行元件三部分组成。
(1)测量元件
作用:测量从被保护对象输入的有关物理量(如电流、电压、阻抗、功率方向等),并与已给定的整定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给出“是”、“非”、“大于”、“不大于”等具有“0”或“1”性质的一组逻辑信号,从而判断保护是否应该启动。
(2)逻辑元件
作用:根据测量部分输出量的大小、性质、输出的逻辑状态、出现的顺序或它们的组合,使保护装置按一定的布尔逻辑及时序逻辑工作,最后确定是否应跳闸或发信号,并将有关命令传给执行元件。
逻辑回路有:或、与、非、延时启动、延时返回、记忆等。
(3)执行元件:
作用;根据逻辑元件传送的信号,最后完成保护装置所担负的任务。如:故障时→跳闸;不正常运行时→发信号;正常运行时→不动作。
3.分类:
几种方法如下:
(1)按被保护的对象分类:输电线路保护、发电机保护、变压器保护、电动机保护、母线保护等;
(2)按保护原理分类:电流保护、电压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方向保护、零序保护等;
(3)按保护所反应故障类型分类:相间短路保护、接地故障保护、匝间短路保护、断线保护、失步保护、失磁保护及过励磁保护等;
(4)按继电保护装置的实现技术分类:机电型保护(如电磁型保护和感应型保护)、整流型保护、晶体管型保护、集成电路型保护及微机型保护等;
(5)按保护所起的作用分类:主保护、后备保护、辅助保护等;
主保护满足系统稳定和设备安全要求,能以最快速度有选择地切除被保护设备和线路故障的保护。
后备保护主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用来切除故障的保护。又分为远后备保护和近后备保护两种。
①远后备保护:当主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由相邻电力设备或线路的保护来实现的后备保护。
②近后备保护:当主保护拒动时,由本电力设备或线路的另一套保护来实现后备的保护;当断路器拒动时,由断路器失灵保护来实现后备保护。
辅助保护:为补充主保护和后备保护的性能或当主保护和后备保护退出运行而增设的简单保护。
3.电保护包括继电保护技术和继电保护装置。
﹡继电保护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主要由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继电保护原理及实现、继电保护配置设计、继电保护运行及维护等技术构成。
﹡继电保护装置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的核心。
继电保护装置就是能反应电力系统中电气元件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并动作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一种自动装置。
四、对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对动作于跳闸的继电保护,在技术上一般应满足四个基本要求: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即保护四性。
(一)选择性:
选择性是指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保护装置仅将故障元件切除,而使非故障元件仍能正常运行,以尽量缩小停电范围。
例:
当d1短路时,保护1、2动→跳1DL、2DL,有选择性
当d2短路时,保护5、6动→跳5DL、6DL,有选择性
当d3短路时,保护7、8动→跳7DL、8DL,有选择性
若保护7拒动或7DL拒动,保护5动→跳5DL(有选择性)
若保护7和7DL正确动作于跳闸,保护5动→跳5DL,则越级跳闸(非选择性)
小结:选择性就是故障点在区内就动作,区外不动作。当主保护未动作时,由近后备或远后备切除故障,使停电面积最小。因远后备保护比较完善(对保护装置DL、二次回路和直流电源等故障所引起的拒绝动作均起后备作用)且实现简单、经济,应优先采用。
(二)速动性:
快速切除故障。1提高系统稳定性;2减少用户在低电压下的动作时间;3减少故障元件的损坏程度,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
t-故障切除时间;
tbh-保护动作时间;
tDL-断路器动作时间;
一般的快速保护动作时间为0.06~0.12s,最快的可达0.01~0.04s。
一般的断路器的动作时间为0.06~0.15s,最快的可达0.02~0.06s。
(三)灵敏性:
指在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对故障情况的反应能力。满足灵敏性要求的保护装置应在区内故障时,不论短路点的位置与短路的类型如何,都能灵敏地正确地反应出来。
通常,灵敏性用灵敏系数来衡量,并表示为Klm。
对反应于数值上升而动作的过量保护(如电流保护)
对反应于数值下降而动作的欠量保护(如低电压保护)
其中故障参数的最小、最大计算值是根据实际可能的最不利运行方式、故障类型和短路点来计算的。
在《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DL400-91)》中,对各类保护的灵敏系数Klm的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参见附录2,P231)。
(四)可靠性:
指发生了属于它改动作的故障,它能可靠动作,即不发生拒绝动作(拒动);而在不改动作时,他能可靠不动,即不发生错误动作(简称误动)。
影响可靠性有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
内在的:装置本身的质量,包括元件好坏、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制造工艺水平、内外接线简明,触点多少等;
上述四个基本要求是分析研究继电保护性能的基础,也是贯穿全课程的一个基本线索。在它们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在一定条件下统一的一面。
以上是小编此次带来的关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相关内容,通过本文,希望大家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具备一定的认知,如果你喜欢本文,不妨持续关注我们网站哦,后续更加精彩!力系统继电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