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是常用的几大电池类型之一,在生活中,锂电池的身影也是随处可见的。为增进大家对锂电池的认识,本文将对锂电池和动力电池的区别予以探讨。通过本文,您将了解到锂电池和动力电池的不同之处。如果你对锂电池...
目录 一、同相比例放大器 二、反相比例放大器 三、同相相加器 四、反相相加器 五、相减器 六、积分器 七、微分器 八、移相器 本篇文章为学习分享,水平有限,有缺陷和错误之处还请指正。 一、同相比例放大器 如图所示电路,以运放为基本放大器,信号从运放同相端输入,输出电压 经电阻 反馈到运放反相端,构成深度负反馈。 图中,输入电压为 ,反馈电压 。反相端电压与同相端电压跟随同步变化,使净输入电压 保持为零,即 故可保证运放工作在线性区,同相端与反相端维持“虚短”状态,因为 , ,所以 故闭环增益 为 同相比例放大器的闭环电压传输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同相比例放大器将输入线性范围扩展为 同相比例放大器的放大倍数 。 接下来以对信号放大两倍为例用Multisim软件进行电路仿真。(接下来的仿真所使用的运算放大器都以经典标准运放NE5532为例) 二、反相比例放大器 由运放组成的反相比例放大器电路如图所示,将运放输出电压 经电阻 引向运放反相端构成深度负反馈。反相端电压维持为零,即 ,运放输入端呈“虚短”状态,从而保证运放工作在线性放大区。 由上图可见: 因为 ,为了保证运放工作在线性区,则必有 , ,“”点称为“虚地点” 故反相比例放大器输出电压关系为 闭环增益即放大倍数 该电路的闭环电压传输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该电路线性输入范围扩展为 反相比例放大器的另一种求解方法是根据“”节点电流为零来求解。输入电流为 ,反馈电流为 ,净输入电流为 且有 运放输入端不吸收电流,即“虚断路”,故有 又因为反相端 点为“虚地”,即 故有 反相比例放大器的闭环增益为“负”,说明输出电压 与输入电压 相位相反,闭环增益绝对值等于电阻 与 的比值,故可大于1 、小于1 或等于1 。 接下来以对信号缩小至1/2为例,用Multisim软件进行电路仿真。 三、同相相加器 所谓同相相加器,是指其输出电压与多个输入电压之和成正比,即 若a = b = k,则 利用电路理论基础课中学过的电阻分压器可初步实现信号的相加运算,如下图所示,其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为 电阻分压式相加器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信号被衰减而不能放大;二是负载 变化会影响相加系数;三是信号之间通过 、 和信号源内阻会产生互相干扰,利用运算放大器构成同相相加器可解决前两个问题,其电路前面已经给出。由图可知,该电路有放大能力,且运放起隔离作用, 变化不会影响相加系数。 根据同相比例放大器原理,运放同相端与反相端可视为“虚短路”,即 其中, 等于各输入电压在同相端的叠加, 等于 在反相端的反馈电压 。 所以 若 ,则 由于同相相加器 端的叠加值与各信号源的串联电阻(可理解为信号源内阻)有关,各信号源互不独立,因此信号源互相干扰的问题仍然存在,这是同相相加器的特点,也是人们不希望的缺点。 接下来以 为例,用Multisim软件进行电路仿真。 四、反相相加器 使用反相比例放大器可构成反相相加器,如图所示。因为运放开环增益很大,且引入深度电压负反馈,“ ”点为“虚地”点,所以 又因为理想运算放大器, ,即运放输入端不索取电流,所以反馈电流 为 若 ,则 可见,实现了信号相加的功能。这种加法器的优点是不仅有放大能力和负载隔离作用,而且利用了运放的“虚地”特性,使各信号源之间互不影响。 接下来以 为例,用Multisim软件进行电路仿真。 五、相减器 相减器(差动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与两个输入信号之差成正比,即实现 最常用的是 , 要实现相减,必须将被减信号送入运算放大器的同相端,而减信号送入运算放大器的反相端。 首先令 ,则电路相当于同相比例放大器,得 又令 ,则电路相当于反相比例放大器,得 总的输出电压 为 如果满足 , 则 , 可见,实现了输出信号与两个输入信号之差成正比的运算。 接下来以 为例,用Multisim软件进行电路仿真。 六、积分器 所谓积分器,其功能是完成积分运算,即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积分成正比: 上图所示的电路就是一个理想反相积分器。以下将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对该电路进行分析。 在时域,设电容电压的初始值为零 ,则输出电压 式中,电容 的充电电流 。所以 式中, ,称积分时常数,可见该电路实现了积分运算。 单个积分器由于没有直流负反馈通路而使其工作不稳定,为此实验电路中往往在积分器电容上并联一个大电阻 ,通常 ,如图所示。当 构成直流负反馈通路,当 很大时,电路性能仍近似为理想积分器。 接下来用Multisim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制作一个积分器。 七、微分器 积分运算和微分运算是对偶关系,将积分器的积分电容和电阻的位置互换,就成了微分器,如图所示。 微分器的高频增益大。如果输入含有高频噪声,则输出噪声也将很大;如果输入信号中有大的跳变,会导致运放饱和,而且微分电路工作稳定性也不好。所以微分器很少有直接应用的。在需要微分运算之处,尽量设法用积分器代替。 由于上述原因,笔者也没制作和使用过微分器,所以这里就不做仿真了,以防做错误导读者。 八、移相器 移相器又称全通滤波器,它能够通过所有频率的信号,其增益幅度为常数,仅相位是频率的函数。最简单的全通滤波器是一阶移相滤波器,它能够提供最大180°(理论上)的相移。具体电路如上两图所示。 上图中,图一所示电路的频率响应函数为 其幅频特性为 相频特性为 式中, 。 上图中,图二所示电路的频率响应函数为 其幅频特性为 相频特性为 式中, , 称为附加相移。两种电路的附加相移 是相同的,如下图所示。 由两种电路的幅频特性都为1可知,该电路的电压增益的幅值与频率无关,始终为一个恒定值,但电路的相移与频率有关。当 时,附加相移 。具有这种特征的电路常用于相位校正和信号延迟。 接下来,用Multisim软件仿真制作一个二阶移相器,实现0~360°移相功能(实际电路很难达到)。
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包括: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输入信号接在基极,输出信号从集电极取出,具有中等增益和较高输入阻抗,适用于小信号放大。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输入信号接在基极,输出信号从发射极取出,主要用于电流放大,具有高输入阻抗和低输出阻抗,常用作电压跟随器。 共基极放大电路:输入信号接在发射极,输出信号从集电极取出,主要用于电压放大,具有低输入阻抗和高输出阻抗。 这些组态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14. 改变双极型晶体管共射基本放大电路的集电极电阻 RC 和电源电压 VC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改变直流负载线的斜率 B.改变直流负载线与两坐标轴的交点,但不改变直流负载线的斜率 C.改变直流负载线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和直流负载线的斜率 D.无任何影响 15.在双极型晶体管共射基本放大电路中,当 β 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增大 IE,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16.在双极型晶体管共射基本放大电路中,适当增大 RC,电压放大倍数 ,输出电阻 。 A.变大,变大 B.变大,不变 C.变小,变大 D.变小,变小 17.如果信号源接近于理想电压源,通常希望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 ;如果信号源接近于理想电流源,通常希望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 。 A.大,小 B.小,小 C.大,大 D.小,大 18.电压源电路的输出电阻越 ,其稳压特性越好;电流源电路的输出电阻越---,其稳流特性越好。 A.大;大 B.小;大 C.小;小 D.大;小 19. 有两个电压放大倍数相同,输入和输出电阻不同的放大电路甲和乙,对同一个具有内阻信号源的电压进行放大。在负载开路的条件下测得甲的输出电压小,哪个电路的输入电阻大? 。 A.甲的输入电阻大 B.乙的输入电阻大 20.图 T3.20 所示电路出现故障,测量得 UE=0、UC=VCC。故障的原因是 。 A.RC 开路 B.RC 短路 C.Re 短路 D.Rb1 开路 21.基本放大电路如图 T3.21 所示,已知 VCC =15V、Rc=3kW、Rb=390kW、Re =1.1kW、RL=10kW,UBE=0.7V,b =99, 1C 、 2C 、 eC 足够大。晶体管的工作状态为 。 A.放大状态 B.截止状态 C.饱和状态 D.倒置状态 22.共射放大电路如图 T3.22(a)所示,其输出波形产生了图 T3.22(b)所示的失真,则属于---- 失真?如晶体管改为 PNP 管,电源改为负电源,若出现的失真仍为底部失真,则属于--- 失真? A.饱和失真;截止失真 B.截止失真;饱和失真 C.饱和失真;饱和失真 D.截止失真;截止失真 23.放大电路的负载所获得的能量主要是由 ---提供的。 A.输入端的信号源 B.加在放大电路上的直流稳压电源 C.电路中的有源元件 24.某放大电路在负载开路时的输出电压的有效值为 4V,接入 3kW 负载电阻后,输出电压有效值降为 3V,这说明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为-- 。 A. 2kW B. Wk5 C. Wk3 D. W1 25.共集基本放大电路具有如下哪些特点: A.输出与输入同相,电压增益略大于 1; B.输出与输入同相,电压增益小于 1 但约等于 1,输入电阻大和输出电阻小; C.输出与输入同相,电压增益等于 1,输入电阻大和输出电阻小。 【答案】14.C 15.A 16. A 17.A 18. B 19.B 20. D 21.A 22. A 23. B 24. D 25. B
51单片机是对所有兼容Intel 8031指令系统的单片机的统称。该系列单片机的始祖是Intel的8004单片机,后来随着Flash rom技术的发展,8004单片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8位单片机之一,其代表型号是ATMEL...
pwm作为目前常用技术之一,在电子行业具备重要地位。前文中,小编对pwm的基本内容有所介绍。为增进大家对pwm的认识,本文将介绍3种pwm调制方式。如果你对pwm具有兴趣,不妨继续往下阅读哦。 一、相电压控制...
1. 引言 在电机控制、电源管理、电池监测等应用中,电流采样是一个关键环节。通常,我们使用小阻值的采样电阻将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再通过运放放大后送入ADC进行采集。本文将详细分析一种基于差分放大器的电流采样电路,包括信号放大、参考电压偏置、滤波保护以及ADC转换计算等内容。 2. 电路分析 2.1 采样电阻与信号获取 采样电阻:0.02Ω(20mΩ),流经电流 II 时产生压降: VU=I×0.02VU=I×0.02 差分信号:由于采样电阻两端电压可能浮动,需采用差分测量方式(而非单端对地测量)。 2.2 差分放大电路 运放配置:U4A 构成差分放大器,输入为 VUVU 和参考电压 VCC1.25=1.25VVCC1.25=1.25V。 放大倍数计算: Diff=RfRin=12kΩ1kΩ+1kΩ=6Diff=RinRf=1kΩ+1kΩ12kΩ=6 运放输出: Vout=6×VU+Vref=6×0.02×I+1.25V=0.12I+1.25VVout=6×VU+Vref=6×0.02×I+1.25V=0.12I+1.25V 1.25V 偏置作用:提供零电流基准,使ADC可检测正负电流(如电机正反转)。 2.3 ADC采集与电流计算 ADC输入:VoutVout 经过RC低通滤波(去噪)和ESD保护(防静电)后送入ADC。 电流计算公式: I=VADC−1.25V0.12I=0.12VADC−1.25V 动态范围(假设ADC参考电压2.5V): 最大正向电流:(2.5V−1.25V)/0.12=10.42A(2.5V−1.25V)/0.12=10.42A 最大负向电流:(0V−1.25V)/0.12=−10.42A(0V−1.25V)/0.12=−10.42A 3. 关键设计考虑 3.1 电阻匹配与精度 差分放大器的精度取决于 RfRf 和 RinRin 的匹配程度,建议使用0.1%精度的电阻。 采样电阻(0.02Ω)应选择低温度系数(如锰铜合金)以减少温漂影响。 3.2 共模抑制比(CMRR) 运放的CMRR需足够高(如>80dB),以抑制共模噪声(如电源干扰)。 3.3 低通滤波设计 RC滤波截止频率 fc=12πRCfc=2πRC1,通常设置为高于信号带宽(如10kHz)但低于开关噪声频率(如PWM频率100kHz)。 3.4 参考电压稳定性 1.25V参考电压(如TL431或专用基准源)需低噪声、低温漂,否则会导致零电流漂移。 4. 实际应用与优化 4.1 校准方法 零点校准:在零电流时,测量ADC输出并存储偏移量。 增益校准:施加已知电流(如1A),调整软件计算系数。 4.2 扩展动态范围 若需更大电流范围,可: 降低差分增益(如改为Diff=3,Vout=0.06I+1.25VVout=0.06I+1.25V)。 提高ADC参考电压(如3.3V)。 4.3 PCB布局建议 采样电阻走线应尽量短,采用开尔文连接(Kelvin Sensing)减少寄生电阻影响。 模拟部分(运放、ADC)与数字部分(MCU)隔离,避免噪声耦合。 5. 总结 本文分析了基于差分放大器的电流采样电路,涵盖信号放大、ADC采集、滤波保护及计算校准方法。该方案适用于电机控制、电池管理等高精度电流检测场景,关键点在于电阻匹配、参考电压稳定性和噪声抑制。 关键公式回顾 运放输出:Vout=0.12I+1.25VVout=0.12I+1.25V 电流计算:I=VADC−1.25V0.12I=0.12VADC−1.25V 适用场景 电机相电流检测 电源电流监控 电池充放电管理
1 高频PCB布线技巧 高频电路往往集成度较高,布线密度大,采用多层板既是布线所必须,也是降低干扰的有效手段。在阶段,合理的选择一定层数的印制板尺寸,能充分利用中间层来设置屏蔽,更好地实现就近接地,并有效地降低寄生电感和缩短信号的传输长度,同时还能大幅度地降低信号的交叉干扰等,所有这些方法都对高频电路的可靠性有利。 2 引线越短越好 DDR的数据、LVDS线、USB线、HDMI线等高频信号线都是要求尽可能的走线越短越好。 3 引线弯折越少越好 45度折线或者圆弧转折,这种要求在低频电路中仅仅用于提高铜箔的固着强度,而在高频电路中,满足这一要求却可以减少高频信号对外的发射和相互间的耦合。 4 引线层间交替越少越好 Via)越少越好。据测,一个过孔可带来约0.5pF的,减少过孔数能显著提高速度和减少数据出错的可能性。 5 注意信号线近距离平行走线引入的“串扰” CrosstalkPCB板层的参数、信号线的间距、驱动端和接收端的电气特性以及信号线端接方式对串扰都有一定的影响。 6 集成电路块的电源引脚增加高频退藕电容 各类高频信号走线尽量不要形成环路,若无法避免则应使环路面积尽量小。 9 必须保证良好的信号阻抗匹配 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当阻抗不匹配的时候,信号就会在传输通道中发生信号的反射,反射会使合成信号形成过冲,导致信号在逻辑门限附近波动。 消除反射的根本办法是使传输信号的阻抗良好匹配,由于负载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差越大反射也越大,所以应尽可能使信号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负载阻抗相等。同时还要注意保持信号传输的完整性,防止由于地线分割引起的“地弹现象”。
今天简单写一下MIPI的布局走线注意事项吧!记录一下!毕竟MIPI在高速领域使用还是比较多的。(1)为了能顺利通过EMC标准认证,一般来说MIPI建议走内存,并且能保证MIPI所有的走线都能有一个完整的参考面,不被其他参考面或者信号线给分割。(2)如果实在只能走表面,要注意MIPI整组信号线要做好包地处理,差分对之间的间距最少15mil。而包地线也要保证间隔200mil打一个地过孔。(3)连接座的AVDD/DOVDD/DVDD等电源管脚的去耦电容,一定要靠近连接座放置,一般都是放置在底层,同时需要保证足够多的电源过孔和铜皮的面积满足电气要求。(4)阻抗必须满足100Ω,而且误差不能大于±10%。禁止走直角线。(5)满足3W间距原则,如果实在无法满足3W的间距,至少也要满足2W的间距,且要远离其他高频信号线(如其他的时钟线,数据线等)。(6)CLK时钟线如果空间允许,最好能单独包地处理,地线每间距300mil打一个地过孔。(7)MIPI尽量少打孔,如果一定要打,最好成对打并加入地过孔。(8)蛇形等长也必须要做3W原则,至少2W。差分对内的误差尽量做到小于10mil,数据线与差分对之间的误差保证小于36mil。
运算放大器在输入为0V的时候,输出不一定为0V,可能几十uV到几mv,这个叫做运算放大器的直流偏置,如果放大倍数比较大的话,这个直流偏置也会被放大,为了消除直流偏置,在运放的电源端和输入端加一个几M的电阻,或者有的运放本身就有调零端Voffset,接上一个电阻用于抵消直流偏置,这个电阻就叫做偏置电阻。 放大电路的核心元件是三极管,所以要对三极管要有一定的了解。用三极管构成的放大电路的种类较多,我们用常用的几种来解说一下。图1是一共射的基本放大电路,一般我们对放大路要掌握些什么内容? (1)分析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2)解放大电路的放大原理; (3)能分析计算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4)理解静态工作点的设置目的和方法。 以上四项中,最后一项较为重要。 偏置电阻的计算 图1中,C1,C2为耦合电容,耦合就是起信号的传递作用,电容器能将信号信号从前级耦合到后级,是因为电容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在输入端输入交流信号后,因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因,输出端的电压会跟随输入端输入的交流信号一起变化,从而将信号从输入端耦合到输出端。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电容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但不是不能变。 R1、R2为三极管V1的直流偏置电阻,什么叫直流偏置?简单来说,做工要吃饭。要求三极管工作,必先要提供一定的工作条件,电子元件一定是要求有电能供应的了,否则就不叫电路了。 在电路的工作要求中,第一条件是要求要稳定,所以,电源一定要是直流电源,所以叫直流偏置。为什么是通过电阻来供电?电阻就象是供水系统中的水龙头,用调节电流大小的。所以,三极管的三种工作状态“:载止、饱和、放大”就由直流偏置决定,在图1中,也就是由R1、R2来决定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如何判别三极管的三种工作状态,简单来说,判别工作于何种工作状态可以根据Uce的大小来判别,Uce接近于电源电压VCC,则三极管就工作于载止状态,载止状态就是说三极管基本上不工作,Ic电流较小(大约为零),所以R2由于没有电流流过,电压接近0V,所以Uce就接近于电源电压VCC。 若Uce接近于0V,则三极管工作于饱和状态,何谓饱和状态?就是说,Ic电流达到了最大值,就算Ib增大,它也不能再增大了。 以上两种状态我们一般称为开关状态,除这两种外,第三种状态就是放大状态,一般测Uce接近于电源电压的一半。若测Uce偏向VCC,则三极管趋向于载止状态,若测Uce偏向0V,则三极管趋向于饱和状态。 理解静态工作点的设置目的和方法 放大电路,就是将输入信号放大后输出,(一般有电压放大,电流放大和功率放大几种,这个不在这讨论内)。先说我们要放大的信号,以正弦交流信号为例说。在分析过程中,可以只考虑到信号大小变化是有正有负,其它不说。上面提到在图1放大电路电路中,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为Uce接近于电源电压的一半,为什么? 这是为了使信号正负能有对称的变化空间,在没有信号输入的时候,即信号输入为0,假设Uce为电源电压的一半,我们当它为一水平线,作为一个参考点。当输入信号增大时,则Ib增大,Ic电流增大,则电阻R2的电压U2=Ic&TImes;R2会随之增大,Uce=VCC-U2,会变小。U2最大理论上能达到等于VCC,则Uce最小会达到0V,这是说,在输入信增加时,Uce最大变化是从1/2的VCC变化到0V. 同理,当输入信号减小时,则Ib减小,Ic电流减小,则电阻R2的电压U2=Ic&TImes;R2会随之减小,Uce=VCC-U2,会变大。在输入信减小时,Uce最大变化是从1/2的VCC变化到VCC。这样,在输入信号一定范围内发生正负变化时,Uce以1/2VCC为准的话就有一个对称的正负变化范围,所以一般图1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为Uce接近于电源电压的一半。 要把Uce设计成接近于电源电压的一半,这是我们的目的,但如何才能把Uce设计成接近于电源电压的一半?这就是的手段了。 这里要先知道几个东西,第一个是我们常说的Ic、Ib,它们是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流和基极电流,它们有一个关系是Ic=β&TImes;Ib,但我们初学的时候,老师很明显的没有告诉我们,Ic、Ib是多大才合适?这个问题比较难答,因为牵涉的东西比较的多,但一般来说,对于小功率管,一般设Ic在零点几毫安到几毫安,中功率管则在几毫安到几十毫安,大功率管则在几十毫安到几安。 在图1中,设Ic为2mA,则电阻R2的阻值就可以由R=U/I来计算,VCC为12V,则1/2VCC为6V,R2的阻值为6V/2mA,为3KΩ。Ic设定为2毫安,则Ib可由Ib=Ic/β推出,关健是β的取值了,β一般理论取值100,则Ib=2mA/100=20#A,则R1=(VCC-0.7V)/Ib=11.3V/20#A=56.5KΩ,但实际上,小功率管的β值远不止100,在150到400之间,或者更高,所以若按上面计算来做,电路是有可能处于饱和状态的,所以有时我们不明白,计算没错,但实际不能用,这是因为还少了一点实际的指导,指出理论与实际的差别。这种电路受β值的影响大,每个人计算一样时,但做出来的结果不一定相同。也就是说,这种电路的稳定性差,实际应用较少。但如果改为图2的分压式偏置电路,电路的分析计算和实际电路测量较为接近。 偏置电阻的计算 在图2的分压式偏置电路中,同样的我们假设Ic为2mA,Uce设计成1/2VCC为6V。则R1、R2、R3、R4该如何取值呢。计算公式如下:因为Uce设计成1/2VCC为6V,则Ic&TImes;(R3+R4)=6V;Ic≈Ie。可以算出R3+R4=3KΩ,这样,R3、R4各是多少? 一般R4取100Ω,R3为2.9KΩ,实际上R3我们一般直取2.7KΩ,因为E24系列电阻中没有2.9KΩ,取值2.7KΩ与2.9KΩ没什么大的区别。因为R2两端的电压等于Ube+UR4,即0.7V+100Ω×2mA=0.9V,我们设Ic为2mA,β一般理论取值100,则Ib=2mA/100=20#A,这里有一个电流要估算的,就是流过R1的电流了,一般取值为Ib的10倍左右,取IR1200#A。则R1=11.1V/200#A≈56KΩR2=0.9V(/200-20)#A=5KΩ;考虑到实际上的β值可能远大于100,所以R2的实际取值为4.7KΩ。这样,R1、R2、R3、R4的取值分别为56KΩ,4.7KΩ,2.7KΩ,100Ω,Uce为6.4V。 在上面的分析计算中,多次提出假设什么的,这在实际应用中是必要的,很多时候需要一个参考值来给我们计算,但往往却没有,这里面一是我们对各种器件不熟悉,二是忘记了一件事,我们自己才是用电路的人,一些数据可以自己设定,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阴极偏置电阻和反馈电阻的计算? 对于输入级阴极处施加了大环路负反馈的功放来说,在设计的过程中,EP2C8F256CXNAA对阴极偏置电阻和反馈电阻的计算,容易成为最复杂的计算。不过,如果我们能保持镇定,通过画出众多简明扼要的电路分析图,把所有信息全部做好标注,那么,问题就可以得到简化,能达到我们可掌控的程度。 只在信封背面写写画画,是难以得到答案的。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如下4个主要因素。 ·我们需要正确地设置好阴极偏置电压。通常来说,这是欧姆定律的简单应用;但这里稍复杂一些,因为偏置电流将同时流过阴极电阻和反馈电阻。 ·榆入管本身在阴极电阻上产生电流反馈,而这个阴极电阻,还有来自于放大器输出端的电流流过。 ·我们需要设定好阴极电阻与反馈电阻的阻值比例,以便获得所需的负反馈量。 ·就我们关心的AC来说,阴极电阻是与输入管的‰并联的。我们已知道限制因素,现在,应该可以画图作标注,并利用公式进行一些计算。 由于我们需要让阴极电压等于2.5V,而阳极电流为190V/47kQ,因此,阴极与地线之间的总电阻必定为618.4Q。 要实现Mullard所称的11W的EL84推挽输出功率,需要让输入管阳极信号摆幅达到8.636。这意味着,阳极信号电流须为8.636V/47kQ=0.1837mARMs。这个电流也流进阴极电路,在没有作旁路处理的电阻上形成反馈电压。 我们希望这台功放的输入灵敏度为2Ms,我们还知道,在施加大环路负反馈之前,输入灵敏度为298Ms。因此,阴极处的反馈电压需为2V一0.298V=1.702Ms。我们知道,在输出10W时,功放的输出信号将是8.94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