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搞懂ARM处理器架构

    1、嵌入式处理器基础 典型的微处理器由控制单元、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数据通道、存储器等组成 。 指令执行过程一般分为: 取指: 从存储器中获得下一条执行的指令读入指令寄存器; PC: 程序计数器, 总是指向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 IR: 指令寄存器,用于保持已取得指令;如图: 译码: 解释指令,决定指令的执行意义;如图: 执行: 从存储器向数据通道寄存器移动数据; 通过算术逻辑单元ALU进行数据操作;如图: 存储: 从寄存器向存储器写数据。如图: 在一些微处理器上,如ARM系列处理器、DSP等,指令实现流水线作业,指令过程按流水线的数目来进行划分。如5级流水线的处理器将指令分5个阶段执行。 (1)按存储结构分: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和哈佛体系结构 冯·诺伊曼结构也称普林斯顿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合并在一起的存储器结构。 处理器,经由同一个总线传输来访问程序和数据存储器,程序指令和数据的宽度相同。如X86系列、ARM7等,如图: 哈佛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和数据存储分开的存储器结构,目的是为了减轻程序运行时的访存瓶颈。哈佛结构的微处理器通常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 Microchip公司的PIC系列芯片,摩托罗拉公司的MC68系列、Zilog公司的Z8系列、ATMEL公司的AVR系列和ARM公司的ARM9、ARM10和ARM11 等。如图: 按指令类型可分为:复杂指令集(CISC)处理器和精简指令集(RISC)处理器 。 CISC:复杂指令集(Complex Instru ction Set Computer); 具有大量的指令和寻址方式,那么就需要更多的解释器。 8/2原则:80%的程序只使用20%的指令; 大多数程序只使用少量的指令就能够运行。 CISC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1) 指令格式不固定,指令长度不一致,操作数可多可少; (2) 寻址方式复杂多样,以利于程序的编写; (3) 采用微程序结构,执行每条指令均需完成一个微指令序列; (4) 每条指令需要若干个机器周期才能完成,指令越复杂,花费的机器周期越多。 RISC:精简指令集(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指令数目少,在通道中只包含最有用的指令;执行时间短,确保数据通道快速执行每一条指令;使CPU硬件结构设计变得更为简单;每条指令都采用标准字长。 2、ARM处理器体系架构 ARM即Advanced RISC Machines的缩写。 1985年4月26日,第一个ARM原型在英国剑桥的Acorn计算机有限公司诞生。 20世纪80年代后期,ARM很快开发成Acorn的台式机产品,形成英国的计算机教育基础。 1990年成立了Advanced  RISC Machines Limited。 20世纪90年代,ARM32位嵌人式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处理器扩展到世界范围,占据了低功耗、低成本和高性能的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 目前己经占有75%以上的32位嵌入式产品市场。 32位RISC处理器受到青睐,领先的是ARM嵌入式微处理器系列。 ARM公司虽然只成立20多年,但在1999年因移动电话火爆市场,其32位RISC处理器占市场份额超过了50%,2001年初,ARM公司的32位RISC处理器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5%。ARM公司是知识产权供应商,是设计公司。由合作伙伴公司来生产各具特色的芯片。 ARM处理器特点: (1)ARM指令是32位定长的(除AArch64架构部分增加指令为64位外) (2)寄存器数量丰富(37个寄存器) (3)普通的Load/Store指令 (4)多寄存器的Load/Store指令 (5)指令的条件执行 (6)单时钟周期中的单条指令完成数据移位操作和ALU操作 (7)通过变种和协处理器来扩展ARM处理器的功能 (8)扩展了16位的Thumb指令来提高代码密度 ARM的命名规则, 大致分成两类类: 基于ARM Architecture版本的“处理器系列”命名规则; 基于ARM Architecture版本的“处理器型号”命名规则。 ARMv6 架构,引进了包括单指令多数据(SIMD)运算在内的一系列新功能。 ARMv6-M 架构,为低成本、高性能设备而设计,向以前由8位设备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提供32位功能强大的解决方案。如Cortex™-M0和Cortex-M1。 ARMv7架构,所有ARMv7架构处理器都实现了Thumb-2 技术(一个经过优化的16/32位混合指令集),此架构分为3类处理器:Cortex-A -应用处理器、Cortex-R - 实时处理器、Cortex-M - 微控制器。 ARMv8架构,ARMv8-A将64位体系结构支持引入ARM体系结构中,其中包括:64位通用寄存器、SP(堆栈指针)和 PC(程序计数器),64位数据处理和扩展的虚拟寻址,兼容32位处理。 ARMv9架构,最重大的升级在于AI和安全,在兼容ARMv8的基础上,提升了安全性,增加了矢量计算、机器学习和数据信号处理等多方面能力,性能表现也将得到极大幅度的提升。 1)ARM数据类型 (1)双字节(Double-Word):64位 (2)字(Word):在ARM体系结构中,字的长度为32位。 (3)半字(Half-Word):在ARM体系结构中,半字的长度为16位。 (4)字节(Byte):在ARM体系结构中,字节的长度为8位。 2)ARM处理器存储格式 作为32位的微处理器,ARM体系结构所支持的最大寻址空间为4GB。 ARM体系结构可以用两种方法存储字数据,分别为大端模式和小端模式。 大端模式(高地高低):字的高字节存储在低地址字节单元中,字的低字节存储在高地址字节单元中。 3)ARM处理器工作状态 从编程的角度来看,ARM微处理器的工作状态一般ARM和Thumb有两种,并可在两种状态之间切换。 (1)ARM状态:此时处理器执行32位的字对齐ARM指令,绝大部分工作在此状态。 (2)Thumb状态:此时处理器执行16位的半字对齐的Thumb指令。 THUMB指令的特点: THUMB代码所需空间为ARM代码的70%; THUMB代码所使用的指令数比ARM代码多40%; 用32位存储器,ARM代码比THUMB代码快40%; 用16位存储器,THUMB代码比ARM代码快45%; 使用THUMB代码,外部存储器功耗比ARM代码少30% 4)ARM处理器工作模式 5)ARM Cortex-A处理器工作模式 6) Cortex-A寄存器组 34个通用寄存器,包括各种模式下的R0-R14和共用的R15程序计数器(PC),这些寄存器都是32位的。8个状态寄存器,Hyp模式独有一个ELR_Hyp寄存器。 7)程序状态寄存器CPSR和SPSR 和其他处理器一样,ARM有程序状态存储器来配置处理器工作模式和显示工作状态。ARM处理器有两个程序状态寄存器CPSR (Current Program Status Register,当前程序状态寄存器)和SPSR (Saved Program Status Register,备份的程序状态寄存器)。 CPSR可在任何运行模式下被访问,它包括条件标志位、中断禁止位、当前处理器模式标志位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控制和状态位。 每一种运行模式下都有一个专用的物理状态寄存器,称为SPSR为状态寄存器。 (1)N(Negative):当用两个补码表示的带符号数进行运算时,N=1表示结果为负,N=0表示结果为正数或零 (2)Z(Zero):Z=1表示运算结果为0,Z=0表示运算结果非零 (3)C(Carry):有4种方法可以设置C的值: 1)加法指令(包括比较指令CMP) 2)当运算产生进位时(无符号数溢出),C=1,否则C=0 3)减法运算(包括比较指令CMP) 4)当运算产生了借位(无符号数溢出),C=0,否则C=1 对于包含移位操作的非加/减运算指令,C为移出值的最后一位。对于其他的非加/减运算指令,C的值通常不变。 (4)V(Overflow):有2种方法设置V的值: 1)对于加/减法运算指令,当操作数和运算结果为二进制的补码表示的带符号数时,V=1表示符号位溢出。 2)对于其他的非加减法运算指令,V的值通常不变。 (5)I(Interrupt Request):I=1表示禁止响应irq,I=0表示允许响应 (6)F(Fast Interrupt Request):F=1表示禁止响应fiq,F=0表示允许响应 (7)T(Thumb):T=0表示当前状态位ARM状态,T=1表示为Thumb状态 (8)M4-M0:表示当前处理器的工作模式 8)工作模式的切换条件 (1)执行软中断(SWI)或复位命令(Reset)指令。如果在用户模式下执行SWI指令,CPU就进入管理(Supervisor)模式。 (2)有外部中断发生。如果发生了外部中断,CPU就会进入IRQ或FIQ模式。 (3)CPU执行过程中产生异常。最典型的异常是由于MMU保护所引起的内存访问异常,此时CPU会切换到Abort模式。如果是无效指令,则会进入Undefined模式。 (4)有一种模式是CPU无法自动进入的,这种模式就是System模式,要进入System模式必须由程序员编写指令来实现。要进入System模式只需改变CPSR的模式位为System模式对应的模式位即可。 (5)在任何特权模式下,都可以通过修改CPSR的MODE域来进入其他模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修改的CPSR是该模式下的影子CPSR,即SPSR,因此并不是实际的CPSR,所以一般的做法是修改影子CPSR,然后执行一个MOVS指令来恢复执行某个断点并切换到新模式。 3、ARM处理器内存管理 1)什么是内存映射 内存映射指的是在ARM存储系统中,使用内存管理单元(MMU)实现虚拟地址到实际物理地址的映射,如图所示。 2)为什么要内存映射 A32架构的ARM的地址总线为32位,故CPU可寻址范围为0x00000000~0xffffffff寻址空间为4GB,所有的内部和外部存储或者外设单元都需要通过对应的地址来操作,不同芯片外设的种类数量寻址空间都不一样,为了能让内核更方便的管理不同的芯片设计,ARM内核会先给出预定义的存储映射。 芯片设计公司需要根据内核提供的预定义的存储器映射来定义芯片内部外设和外部的保留接口,这样做的好处是极大地减少了同一内核不同芯片间地址转化的麻烦(CPU操作统一的虚拟地址,实际物理地址交由MMU管理)。 3)位带操作 (1)什么是位带操作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使用51单片机操作P1.0为低电平时我们知道这背后实际上就是往某个寄存器某个比特位中写1或0的过程,但在CPU操作的过程中每一个地址所对应的都是一个8位字节,怎么实现对其中某一位的直接操作,这就需要位带操作的帮助。 (2)哪些地址可以进行位带操作 上图中有两个区中实现了位带。其中一个是 SRAM 区的最低 1MB 范围(Bit band region),第二个则是片内外设区的最低 1MB 范围。 4)寄存器的地址计算 在ARM中所有的外设地址基本都是挂载在AHB或者APBx总线上,因此我们往往采用基地址+偏移地址+结构体的方式,来快速明了计算某一外设具体寄存器的地址,如图所示。 5)集成外设寄存器访问方法

    04-24 156浏览
  • VCU、ECU、MCU电池BMS图解

    新能源汽车中的各种控制器主要包括:整车控制器(VCU)、发动机控制器(ECU)、电机控制器(MCU)和电池管理系统(BMS)。 新能源汽车的三电技术,包括电池、电驱和电控。电池部分阐述了动力电池系统的构成;电驱部分讲解了传动机构、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的功能;一、整车控制器(VCU) 1. 功能 1.1 驱动系统控制 1.2 整车能量管理和优化 1.3 整车通信和网络管理 1.4 故障处理与诊断 1.5 汽车状态显示 2. 工作模式 2.1 自检模式 2.2 启动模式 2.3 起步模式 2.4 行驶模式 2.5 制动模式 2.6 停车模式 2.7 故障模式 2.8 充电模式 整车域控制器(VCU)是整车控制的核心控制器,通过汽车总线或者硬线,实现对电池系统、电驱系统、热管理系统等的管理,具体包括档位、加速踏板、制动踏板的控制,根据实时的动力电池电量,计算出需要输出的扭矩控制,整车的低压、高压的上下电、能量回收等控制。 VCU的内部结构简图如下 二、电子控制单元(ECU) Engine Control Unit即发动机控制单元,特指电喷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 后来随着电子汽车的迅速发展,ECU的定义变成了Electronic Control Unit,即电子控制单元,泛指汽车上所有电子控制系统。 1. ECU基本组成 ECU和普通的单片机一样,由微控制器(MCU)、存储器(ROM、RAM)、输入/输出接口(I/O)、模数转换器(A/D)以及整形、驱动等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 微控制器(MCU)是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的核心,以CPU为核心,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ECU是包括微控制器和相关外围接器件的电路板的总称,是微控制器在汽车的应用系统。 2. ECU的作用 参数控制 故障自诊断和保护功能 3. ECU的工作原理 4. 常见的ECU的类型 ECU的控制范围已经扩张到巡航控制、灯光控制 、安全气囊控制、悬架控制 、燃油加热控制、排气控制、制动控制、EGR和增压压力控制等。 1. EMS(Engine Mangement System)发动机管理系统 2. TCU(Transmision Control Unit)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 3. BCM(Body Control Module)车身控制模块 4. 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5. 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 6. VCU(Vehicle Control Unit)整车控制器三、电机控制器(MCU) MCU是新能源汽车特有的核心功率电子单元,通过接受VCU的车辆行驶控制指令,控制电机输出指定的扭矩和转速,驱动车辆行驶。实现把动力电池的直流电能转换为所需的高压交流电、并驱动电机本体输出机械能。 MCU具有电机系统故障诊断保护和存储功能;MCU由外壳及冷却系统、功率电子单元、控制电路、底层软件和控制算法软件组成四、 电池管理系统(BMS) 通过BMS实现对电芯的管理,以及与整车的通讯及信息交换;BMS能够提高电池的利用率,防止电池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监控电池状态

    03-31 386浏览
  • 深入浅出剖析单片机STM32图形库:U8g2与LVGL

    探索单片机图形库:U8g2 与 LVGL 的深度剖析

    02-07 563浏览
  • 单片机到底是不是嵌入式?

    一定有很多人都听说过嵌入式和单片机,但在刚开始接触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嵌入式就是单片机这样的说法,其实嵌入式和单片机还是有区别的。单片机与嵌入式到底有什么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嵌入式和单片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吧。 01 什么是单片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单片机。 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是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处理器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嵌入式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 Unit) 嵌入式DSP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嵌入式微处理器MPU(Micro Processor Unit) 嵌入式片上系统SoC(System on Chip) 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 我们的单片机属于嵌入式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 Unit) MCU内部集成ROM/RAM、总线逻辑、定时/计数器、看门狗、I/O、串口、A/D、D/A、FLASH等。典型代表如8051、8096、C8051F等。 单片机就是在一个芯片(Chip)上集成了CPU、SRAM、Flash及其他需要模块,在一个Chip上实现一个微型计算机系统,所以就叫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也就是单片机了。 它其实就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通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将CPU、RAM、ROM、输入输出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塞进一块硅片上,变成一个超小型的计算机。 这么说来,单片机不就是一个嵌入式系统? 别急,我们往下看。 “单片机”其实是一种古老的叫法。在那个年代半导体工艺还在起步阶段,集成能力很差,往往是CPU一个芯片,SRAM一个芯片,Flash一个芯片,需要中断的话又得有个专门处理中断的芯片,所以一个完整可用的计算机系统是很多个芯片(Chip)做在一个PCB板上构成的。 不同的功能无法做进一个芯片(Chip),所以会有多片机。现在半导体技术早已非常发达,所以不存在多片机。但是,“单片机”的叫法却一直延用至今。 单片机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末诞生,早期的时候是4位,后来发展为8位,16位,32位。它真正崛起,是在8位时代。8位单片机功能很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仪器仪表、家电汽车等领域。 我们在研究单片机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个词——51单片机。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究竟是什么。 51单片机,其实就是一系列单片机的统称。该系列单片机,兼容Intel 8031指令系统。它们的始祖,是Intel(英特尔)的8004单片机。 注意,51单片机并不全是英特尔公司产品。包括ATMEL(艾德梅尔)、Philips(飞利浦)、华邦Dallas(达拉斯)、Siemens(西门子)、STC(国产宏晶等公司,也有很多产品属于51单片机系列。 ATMEL公司的51单片机,AT89C51这是一个51单片机的开发板,中间那个芯片才是51单片机 51单片机曾经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市面上最主流、应用最广泛的单片机,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 51单片机其实放在现在毫无技术优势,是一种很老的技术。之所以它的生命力顽强,除了它曾经很流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英特尔公司彻底开放了51内核的版权。 所以,无论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可以毫无顾忌地使用51单片机,不用付费,也不用担心版权风险,所以很多学校也都在用这个。 此外,51单片机拥有雄厚的存量基础和群众基础。很多老项目都是用的51单片机,出于成本的考虑,有时候只能继续沿用51单片机的技术进行升级。 而且,很多老一辈的工程师,都精通51单片机开发技术。 所以,51单片机的生命力得以不断延续。 02 什么是嵌入式? 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系统,作为装置或设备的一部分。通常,嵌入式系统是一个控制程序存储在ROM中的嵌入式处理器控制板。 事实上,所有带有数字接口的设备,如手表、微波炉、录像机、汽车等,都使用嵌入式系统,有些嵌入式系统还包含操作系统,但大多数嵌入式系统都是由单个程序实现整个控制逻辑。 从应用对象上加以定义,嵌入式系统是软件和硬件的综合体,还可以涵盖机械等附属装置。国内普遍认同的嵌入式系统定义为: 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嵌入式系统具体应用于哪些“专用”方向呢? 举例如下: 办公自动化: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 军事及航天类产品:无人机、雷达、作战机器人 家电类产品:数字电视、扫地机器人、智能家电 医疗电子类产品: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CT 汽车电子类产品:引擎控制、安全系统、汽车导航与娱乐系统 网络通信类产品:通信类交换设备、网络设备 (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安全) 通信与娱乐:手机、数码相机、音乐播放器、可穿戴电子产品、PSP游戏机 工业控制类产品:工控机交互式终端 (POS、ATM)、安全监控、数据采集与传输、仪器仪表 上述这些领域,都使用了嵌入式系统。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可以说,嵌入式系统完完全全地融入了我们,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嵌入式系统,既然是一个计算机系统,那么肯定离不开硬件和软件。 一个嵌入式系统的典型架构如下: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微处理器。 从硬件角度来看,嵌入式系统就是以处理器(CPU)为核心,依靠总线(Bus)进行连接的多模块系统: 其实大家不难看出和个人PC是一样的方式。 单片机是有清晰定义的,就是单个片(chip)上的计算机系统。而不同的单片机虽然配置不同,性能不同,厂家不同,甚至指令集和开发方式不同,但是都是在一个片上的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这个定义不会错。 而嵌入式就是个不清晰的定义了,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关于“嵌入式”这个词的定义。他也不像单片机一样,是个确定的“物”的名字。 03 单片机是不是嵌入式? 那么单片机到底是不是嵌入式呢? 简单来说:是。 因为很多嵌入式产品中被嵌入的计算机系统就是单片机,譬如空调中嵌入的控制板其实核心就是个单片机。实际上大部分家电产品中嵌入的计算机系统都是单片机。 因为单片机足够简单便宜而且够用,所以使用单片机是最划算最适合的。 而单片机现在出货量最大的领域也就是家电产品了,当然未来IOT类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会成为单片机的很大的增量市场。 04 广义和狭义的嵌入式 嵌入式这个概念实际上很泛化,现在讲嵌入式这个词的人,可能想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咱们上面讲的嵌入式的概念是嵌入式本来的定义,也就是所谓广义上的嵌入式。 而狭义的嵌入式,其实是“嵌入式linux系统”的简称。 这种狭义的嵌入式最初指的是运行了linux系统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后来也包括运行了和linux同级别的其他嵌入式系统(譬如WinCE、Vxworks、Android等)的计算机。 看过上面的介绍之后你就知道到底单片机是不是嵌入式了,其实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很深,总之,不管你是准备学习嵌入式或是单片机,都要自己想好了再做决定。 05 嵌入式和单片机的区别 说到这里,我们来看看,嵌入式和单片机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从前文的介绍来看,嵌入式系统是一个大类,单片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子类。嵌式系统像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而单片机更像是一个没有外设的计算机。 以前单片机包括的东西并不算多,两者的硬件区别较为明显。 但是,随着半导体技术的突飞猛进,现在各种硬件功能都能被做进单片机之中。所以,嵌入式系统和单片机之间的硬件区别越来越小,分界线也越来越模糊。 于是,人们倾向于在软件上进行区分。 从软件上,行业里经常把芯片中不带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内存管理单元)从而不支持虚拟地址,只能裸奔或运行RTOS(实时操作系统,例如ucos、华为LiteOS、RT-Thread、freertos等)的system,叫做单片机(如STM32、NXP LPC系列、NXP imxRT1052系列等)。 同时,把芯片自带MMU可以支持虚拟地址,能够跑Linux、Vxworks、WinCE、Android这样的“高级”操作系统的system,叫做嵌入式。 在某些时候,单片机本身已经足够强大,可以作为嵌入式系统使用。它的成本更低,开发和维护的难度相对较小,尤其是针对一些针对性更强的应用。而嵌入式系统理论上性能更强,应用更广泛,但复杂度高,开发难度大。 06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嵌入式和单片机 今天我也只是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单片机和嵌入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虽然嵌入式系统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其实一直隐藏在背后的,自从物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嵌入式系统也渐渐从后台走到前台。 嵌入式和单片机并不是纯“硬件”类方向。如果你想学好嵌入式和单片机,只懂数字电路和微机接口这样的硬件知识是不够的,你更需要学习的,是汇编、C/C++语言、数据结构和算法知识。拥有软硬结合的能力,远远比单纯掌握某种程序开发语言更有价值。 其次,嵌入式和单片机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在各个领域都有项目需求和人才需求。而且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大力发展芯片产业,也会带动嵌入式人才的就业,提升待遇。 随着5G建设的深入,整个社会正在向“万物互联”的方向变革。 物联网技术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嵌入式和单片机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 技术越难,过程越苦,越有利于构建竞争壁垒。大学里很多同学都热衷于学习各种编程语言,往往忽视了这一块,可以说在嵌入式开发这一块的人才我们国家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我觉得大家非常值得投入时间去学习嵌入式开发的技能。原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310041/answer/2179945564

    01-03 535浏览
  • STM32最小系统板电路知识学习

    STM32最小系统板电路知识学习 单片机最小系统是指用最少的电路组成单片机可以工作的系统,通常最小系统包含:电源电路、时钟电路、复位电路、调试/下载电路,对于STM32还需要启动选择电路。总之,刚开始如果不太懂电路的话,就抄别人的电路,然后自己拼凑。下图为stm32c8t6经典电路原理图 文章目录 STM32最小系统板电路知识学习 一、电源转换电路 二、JTAG/SWD调试接口电路 三、时钟电路 四、复位电路 提示:以下是本篇文章正文内容,下面案例可供参考 一、电源转换电路 开发板通常采用USB供电,通常USB都为5V,因此需要将5V转换成3.3V,使用TPS73633或者AMS1117芯片电源芯片即可实现。 首先设计电源入口部分,现在大多数开发板所使用的都是USB的5V供电,所以我们本次设计也采用USB接口供电,所以我们电源接口就采用5Pin的mini贴片的USB,将5V的电源引入开发板使用,其电路图如下,1脚为电源正极,5脚为负极,串接的二极管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开发板,防止有个别的连接线极性不对烧坏板子,保护电路在我们设计任何电路时都要考虑到,这个大家以后自己设计时也要注意。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连接线将5V的USB电源引入到开发板中进行使用了。 接下来便是电源电路,STM32工作电压是DC3.3V,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将大于3.3V电压转换为稳定的3.3V电压的芯片,这里我们使用的是TPS73633或者AMS1117芯片电源芯片即可实现。 下图为TPS73633芯片的相关说明,TPS73633DBVR是一款3.3V固定输出低压降(LDO)线性稳压器,采用了一种新的拓扑-电压跟随器配置中的NMOS调整元件。使用具有低ESR的输出电容器,这种拓扑是稳定的,甚至可以在没有电容器的情况下运行。它还提供高反向阻塞(低反向电流)和接地引脚电流,该电流在所有输出电流值上都几乎恒定。该器件使用先进的BiCMOS工艺来产生高精度,同时提供非常低压降(LDO)的电压和低接地引脚电流。未启用时,电流消耗低于1uA,非常适合便携式应用。极低的输出噪声非常适合为VCO供电。该器件受热关断和折返电流限制保护。 二、JTAG/SWD调试接口电路 JTAG/SWD调试接口电路采用了标准的JTAG接法,这种接法兼容SWD接口,因为SWD只需要四根线(SWCLK、SWDIO、VCC和GND)。需要注意的是,该接口电路为JLINK或ST-Link提供3.3V的电源,因此,不能通过JLINK或ST-Link对STM32核心板进行供电,而是STM32核心板为JLINK或ST-Link供电。JLINK和ST-Link不仅可以下载程序,还可以对STM32微控制器进行在线调试。 三、时钟电路 MCU是一个集成芯片,由非常复杂的数字电路和其它电路组成,需要稳定的时钟脉冲信号才能保证正常工作。时钟如同人体内部的心脏一样,是芯片的“动力”来源。时钟产生一次,就推动处理器执行一下指令。除了CPU,芯片上所有的外设(GPIO、I2C、SPI等)都需要时钟,由此可见时钟的重要性。芯片运行的时钟频率越高,芯片处理的速度越快,但同时功耗也越高。为了功耗和性能兼顾,微处理器一般有多个时钟源,同时还将时钟分频为多个大小,适配不同需求的外设。下图为stm32的时钟树 这里我们将两个晶振电路,电源,以及各引脚的网络符号对应连接好即可,除去晶振和电源,其余的标号都是连接在我们引出的排针上边的,晶振电路这里包含了一个8MHz的主晶振,以及一个32.768kHz的内部RTC实时时钟晶振,这里时钟晶振作为预留,如果有用到时钟的小伙伴直接焊接上即可,方便使用,每个晶振后边并联的为起振电容,方便晶振起振,电源部分的电容C3-C7组成了一个低通滤波电路,目的是为了让32更好的工作 四、复位电路 嵌入式系统中,由于外界环境干扰,难免出现程序跑飞或死机,这时就需要复位让MCU重新运行。该电路将一个按键接在了NRST引脚,一旦按键按下,NRST就会接地,拉低NRST,实现复位。

    01-03 510浏览
  • AT89C51单片机控制LED实例电路图解析

    AT89C51是40针微控制器,属于8051系列微控制器。它有四个端口,每个端口有8位P0,P1,P2和P3。AT89C51具有4K字节的可编程闪存。端口P0覆盖引脚32至引脚39,端口P1覆盖引脚1至引脚8,端口P2覆盖引脚21至引脚28,端口P...

    2024-12-12 329浏览
  • pic单片机分类大讲解

    对于pic单片机,大家或多或少均有所耳闻。但是,大家对pic单片机有多少了解呢?是否熟知不同类型的pic单片机呢?本文中,将探讨pic单片机的类型分类以及特征。此外,本文的探讨基于pic 8位单片机而进行。 由美国Micro...

    2024-12-12 244浏览
  • IAR单片机编程软件之新建软件工程

    单片机编程软件数量不多,Keil和IAR为当前主流的单片机编程软件。对于每门单片机编程软件的学习,总需耗费一定必要的时间。为最大化减少大家对单片机编程软件学习时间的投入,本文特地带来IAR单片机编程软件相关教程...

    2024-12-12 304浏览
  • 新能源汽车VCU、ECU、MCU、电池BMS图解

    新能源汽车中的各种控制器主要包括:整车控制器(VCU)、发动机控制器(ECU)、电机控制器(MCU)和电池管理系统(BMS)。 新能源汽车的三电技术,包括电池、电驱和电控。电池部分阐述了动力电池系统的构成;电驱部分讲解了传动机构、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的功能; 一、整车控制器(VCU) 1. 功能 1.1 驱动系统控制 1.2 整车能量管理和优化 1.3 整车通信和网络管理 1.4 故障处理与诊断 1.5 汽车状态显示 2. 工作模式 2.1 自检模式 2.2 启动模式 2.3 起步模式 2.4 行驶模式 2.5 制动模式 2.6 停车模式 2.7 故障模式 2.8 充电模式 整车域控制器(VCU)是整车控制的核心控制器,通过汽车总线或者硬线,实现对电池系统、电驱系统、热管理系统等的管理,具体包括档位、加速踏板、制动踏板的控制,根据实时的动力电池电量,计算出需要输出的扭矩控制,整车的低压、高压的上下电、能量回收等控制。 VCU的内部结构简图如下 二、电子控制单元(ECU) Engine Control Unit即发动机控制单元,特指电喷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 后来随着电子汽车的迅速发展,ECU的定义变成了Electronic Control Unit,即电子控制单元,泛指汽车上所有电子控制系统。 1. ECU基本组成 ECU和普通的单片机一样,由微控制器(MCU)、存储器(ROM、RAM)、输入/输出接口(I/O)、模数转换器(A/D)以及整形、驱动等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 微控制器(MCU)是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的核心,以CPU为核心,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ECU是包括微控制器和相关外围接器件的电路板的总称,是微控制器在汽车的应用系统。 2. ECU的作用 参数控制 故障自诊断和保护功能 3. ECU的工作原理 4. 常见的ECU的类型 ECU的控制范围已经扩张到巡航控制、灯光控制 、安全气囊控制、悬架控制 、燃油加热控制、排气控制、制动控制、EGR和增压压力控制等。 1. EMS(Engine Mangement System)发动机管理系统 2. TCU(Transmision Control Unit)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 3. BCM(Body Control Module)车身控制模块 4. 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5. 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 6. VCU(Vehicle Control Unit)整车控制器 三、电机控制器(MCU) MCU是新能源汽车特有的核心功率电子单元,通过接受VCU的车辆行驶控制指令,控制电机输出指定的扭矩和转速,驱动车辆行驶。实现把动力电池的直流电能转换为所需的高压交流电、并驱动电机本体输出机械能。 MCU具有电机系统故障诊断保护和存储功能;MCU由外壳及冷却系统、功率电子单元、控制电路、底层软件和控制算法软件组成 四、 电池管理系统(BMS) 通过BMS实现对电芯的管理,以及与整车的通讯及信息交换;BMS能够提高电池的利用率,防止电池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监控电池状态 本文来源:汽车电子库

    2024-09-27 1052浏览
  • 轮式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要点

    1 引言 轮式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集机械、电子、检测技术与智能控制于一体,是一个典型的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机器人比赛集高科技、娱乐、竞技于一体,已成为国际上广泛开展的高技术对抗活动...

    2024-09-04 392浏览
正在努力加载更多...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