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AEB自动紧急制动 自动紧急制动 Advanced/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 AEB AEB是一种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能够实时检测车辆前方行驶环境,并在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时自动启动车辆制动系统,使车辆减速,辅助驾驶员避免碰撞或减轻碰撞后果。 当系统计算出会有碰撞可能时,首先会通过声音、图标等警示驾驶员,若驾驶员没能对预警起到正确反应,再轻微震动制动踏板或方向盘来二次预警,过程中提前填充制动油路油压,以便全力制动能快速准确的完成。 简单点说AEB,就像你副驾驶的教练,能在危险的时候帮你踩刹车。 AEB常见变化: 自动紧急制动(AEB): 当车辆感知到即将发生碰撞时,车辆会独立停车,以避免发生碰撞,或者降低无法避免的严重程度。 向前自动紧急制动(AEB): 在汽车向前行驶时,会自动应用制动,以防止碰撞或减小冲击力。 后方自动紧急制动(AEB后部): 当汽车在倒车方向行驶时,会自动施加制动以防止碰撞或减小冲击力。 具有行人检测功能的自动紧急制动(AEB踏板): 在汽车前进时,会自动施加制动,以防止与行人或骑自行车的人发生碰撞或减少冲击力。 城市速度AEB(AEB-city): 在城市速度(通常为80公里或以下)下,会自动应用制动器以防止碰撞或减小冲击力。 高速公路速度AEB(高速公路AEB): 在高速公路速度(每小时80公里以上)时,会自动应用制动器以防止碰撞或减小冲击力。 2AEB是如何工作的 AEB系统和其他辅助系统一样,由感知、决策、执行三大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就是由雷达、摄像头作为传感器构成感知部分,传感器内置ECU或独立的外置ECU完成决策,并将制动请求通过总线发送至执行器,通常是ESP,也可以是其他装置,例如线控制动系统或独立的高压蓄能器控制器对车辆进行制动。 【感知】 常见的感知方案有三种。 视觉摄像头: 摄像头就像人眼一样,可跟踪识别行人障碍物等,感知距离大概在120米左右,但是不能精确计算与物体的相对距离,而且受不良天气的影响,因此单独采用摄像头方案的AEB系统非常少 障碍物识别,主流的主机厂一般使用Mobileye的成熟算法,测距主要是利用被识别障碍物在图像中的像素大小以及短时间差内的图像障碍物视差来实现。 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的感知距离大概在150米以上,但是因为天线和尺寸的特性,雷达的角度分辨率也有限,但是较难识别行人等障碍物,而且雷达存在二次反射问题,容易出现误识别,因此单独采用雷达的AEB方案,也非常少。通过多普勒效应计算距离/差速。 _ 视觉摄像头 毫米波雷达 作用距离 100-120m 150-250m 测距精度 近/远 0.1m/1m 0.3m(远近一致) 光线与天气影响 显著 很小 物体高宽测量 精度高 精度低 车道线标识识别 有 无 行人识别准确度 高 低 成本 一般 一般 视觉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系统对比 视觉摄像头融合雷达 为了能做出更可靠的AEB方案,大部分车厂将毫米波雷达与视觉摄像头结合起来,两者优势互补,视觉摄像头识别目标类型,用雷达较好的角度分辨率感知距离,判断与障碍物距离信息,然后相互确认,大幅度降低误判断 可靠性 目标真实可靠性高 互补性 全天候应用与远距离提前预警 高精度 大视角全距离条件下的高性能定位 识别能力 复杂对象的分类处理 成本 高性价比与选择灵活性 视觉与毫米波雷达融合方案优势 【决策】 决策就是用汽车的大脑(ECU)做判断,ECU能够根据传感器信息,然后按照设定的逻辑计算,得出执行命令,最后将执行命令发送给执行机构。 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词——碰撞时间TTC(Time-To-Collision)。 TTC是Time-To-Collision的缩写,直译为碰撞时间。海沃德(1972)将TTC定义为:“如果两个车辆以现在的速度和相同的路径继续碰撞,则需要碰撞的时间”。在交通冲突技术的研究中,TTC已被证明是衡量交通冲突严重程度和区分关键行为与正常行为的有效手段。一些研究的结果指出直接使用TTC作为交通决策的线索。车辆之间未来相互作用的预测涉及为受试车辆以及所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车辆创建预测轨迹,以查看是否可能发生碰撞。 在TTC算法中,车辆被视为二维平面。每一辆都由位于平面中特定位置的矩形表示。每辆车都有速度和加速度,速度与加速度都是矢量。 每辆“主体”车辆与附近的车辆会发生相互作用,不存在先导车辆或跟随车辆。主体车辆的动作遵循三条规则: 1. 跟随前方的车辆 2. 避免碰撞 3. 基于TTC的数值来调整所采取的动作的强度 TTC是针对每两辆相互足够接近车辆来计算相互时间长。根据其老位置、新速度矢量和新加速度矢量计算车辆的新坐标。它的新速度矢量同样是从它的旧速度和新加速度矢量计算出来的。通过对期望轨迹、道路几何形状、交通控制(例如,停止标志、交通信号和速度限制)以及邻近车辆的接近来确定加速度矢量。如果不引起任何碰撞,加速度被认为是可接受的。 在车辆行驶时,实时地计算出本车与前车在当前运动状态下,继续运动直到发生碰撞所需要的时间(即TTC),来与事先设定好的阀值进行比较:当 TTC 值小于 FCW 阀值时,系统采用视觉、听觉或触觉向驾驶员报警;当 TTC 小于 AEB 阀值时,系统以一定的减速度采取紧急制动。 【执行】 执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驾驶员帮你踩刹车。 执行机构,通常是通过ESP或其它装置,例如i—Booster或者独立的高压蓄能器控制器——对车辆刹车系统进行控制制动。 但是在执行刹车之前,一般都会有碰撞预警系统做提示,让你自己处理危险,或者有个心理准备。 提醒阶段主要是通过声学和光学的方式提醒驾驶者对车辆即将可能发生碰撞进行接管,并对制动系统进行提前减压。同时还会根据车辆实际的配置对一些功能进行调节,比如可变悬架。 到了预制动阶段,AEB系统首先会试图通过短促的制动来唤醒驾驶员,同时车辆也会对安全带进行预紧。此时制动系统开始对刹车盘施加制动力,但通常只有全部制动能力的30%。此阶段仍然可以通过驾驶员的干涉来完全避免碰撞。 而部分制动阶段时AEB系统开始使用50%的制动力来为车辆减速,同时配备自动车窗和天窗的车辆会开始主动关闭,避免驾驶员在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碰撞中被抛出窗外,在进入部分制动时,AEB系统也会打开双闪警示灯提醒后车。此时如果驾驶员进行干预,仍然有可能避免发生碰撞。 最后是全力制动阶段,在这一阶段AEB系统将会放弃依靠驾驶员的制动行为,并通过执行器进行100%刹车力度的制动。与此同时车辆也会收到信号开始着手为接下来可能存在的碰撞风险做好准备,比如将安全带收紧等。 整个执行过程的持续时间通常只有两三秒钟,我们甚至很难通过身体的感受来区分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区别。通常来说AEB系统会根据危险等级依次进入四个阶段,但也有一些情况会跳过其中某个或某几个阶段。比如面对突然出现的行人,或是前方障碍物与当前车辆的距离迅速缩短。 3AEB工作范围 可以工作在不同的道路上。 目前大部分车厂采用视觉融合毫米波雷达的方案,具有车辆识别和行人识别的功能。 车辆识别: 在40km/h以内,可以做到避免与静止车辆碰撞 在与前方运动的速度差小于40km/h以内,可以做到避免碰撞 如果运动时速与前车大于40km/h时,降低事故损伤程度 行人识别:(只能探测到身高80cm以上的人) 时速30km/h以内,避免与行人发生碰撞 时速在30km/h-90km/h之间,有可能会撞上,但是可以降低损伤事故 时速超过90km/h,行人识别功能关闭 车速过低<5km/h时,AEB不工作,速度太高>150km/h时,也不工作,目前的AEB并不是任何车速下都能刹车 除了速度范围,一般车型的AEB也只能识别车辆和行人两种,虽然部分AEB带有骑行识别功能,但识别率很低 4AEB的技术重点是什么 传感器融合方案 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主要是综合多个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和信息,把多传感器在空间和时间上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准则来进行组合,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描述 传感器融合的优势: 1.增强系统生存能力 2.扩展空间覆盖范围 3.扩展时间覆盖范围 4.提高可信度 5.降低信息的模糊度 6.改进探测性能 7.提高空间分辨率 8.增加了测量空间维数 9.成本低、质量轻、占空小 首先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分别针对观测目标收集数据,然后对各传感器的输出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处理,并将目标按类别进行准确关联,最后利用融合算法将同一目标的所有传感器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得出关于目标威胁性的一致性结论。 数据融合也有不同的策略,比如有的方案会选择将不同传感器各自处理生成的目标数据进行融合,有些会选择将不同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融合,避免一些原始数据的丢失。在智能驾驶场景下,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大致有3种策略:数据级、特征级和决策级。 数据级融合 数据级融合是最低层次的融合,直接对传感器的感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然后基于融合后的结果进行特征提取和判断决策。这种融合处理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只有较少数据量的损失,并能提供其他融合层次所不能提供的其他细微信息,所以精度最高。他的局限性包括: 1.所要处理的传感器数据量大,故障处理代价高,处理时间长,实时性差 2.这种融合是在信息的最底层进行的,传感器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完全性和不稳定性要求在融合时有较高的纠错处理能力 3.它要求传感器是同类的,即提供对同一观测对象的同类观测数据 4.数据通信量大,抗干扰能力差 此级别的数据融合用于多源图像复合、图像分析和理解以及同类雷达波形直接合成 特征级融合 特征级融合属于中间层次的融合,先由每个传感器抽象出自己的特征向量(可以是目标的边缘、方向和速度等信息),融合中心完成的是特征向量的融合处理。一般来说,提取的特征信息应是数据信息的充分表示量或充分统计量。其优点在于实现了可观的数据压缩,降低对通信的要求,有利于实时处理,但由于损失了一部分有用信息,使得融合性能有所下降。 特征级融合可以划分目标状态信息融合和目标特征信息融合两大类。 目标状态信息融合主要应用于目标跟踪,融合处理首先对传感器进行数据处理,完成数据校准,然后进行数据相关的状态估计。具体数学方法包括卡尔曼滤波理论、联合概率数据关联、多假设法、交互式多模型法和序贯处理理论。 目标特征信息融合实际属于模式识别问题,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参量模板法、特征压缩和聚类方法、人工神经网络、K阶最近邻法等。 决策级融合 决策及融合是一种高层次的融合,先由每个传感器基于自己的数据做出决策,然后融合中心完成的是局部决策的融合处理。决策融合是三级融合的最终结果,是直接针对具体决策目标的,融合结果直接影响决策水平。这种处理方法数据损失量大,相对来说精度最低,但通信量小,抗干扰能力强,对传感器依赖小,不要求是同质传感器,融合中心处理代价低。常见的算法由Bayes推断、专家系统、D-S证据推理、模糊集理论等。 特征级和决策级的融合不要求多传感器是同类的。另外由于不同融合级别的融合算法各有利弊,所以为了提高信息融合技术的速度和精准,需要开发高效的局部传感器处理策略以及优化融合中心的融合规则。 【信息融合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信号处理与估计理论方法 信号处理与估计理论方法包括用于图像增强与处理的小波变换技术、加权平衡、最小二乘、Kalman滤波等线性估计技术,以及扩展Kalman滤波(EKF),Gauss和滤波(GPS)等非线性估计技术等 ・统计推断方法 统计推断方法包括经典推理、Bayes理论、证据推理、随机集理论以及支持向量机理论等 ・信息论方法 信息论方法运用优化信息度量的手段融合多源数据,从而获得问题的有效解决。经典算法有熵方法、最小描述长度方法(MDL)等。 ・人工智能方法 人工智能方法包括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基于规则的推理以及专家系统、逻辑模板法、品质因数法(FOM)等。 5AEB的品牌名称 阿尔法罗密欧: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奥迪:Automatic Brake Assist 宝马:Driving Assistant Plus 福特:Active City Stop 霍尔顿: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 City Stop 本田:Collision Mitigation Braking System 现代: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起亚: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路虎: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雷克萨斯:Pre-collision Safety System with Brake Assist 马自达:Smart City Brake Support 梅赛德斯·奔驰:PRE-SAFE Brake 迷你版:City Collision Mitigation 三菱:Forward Collision Mitigation 日产:Intelligent Emergency Braking with Forward-Collision Warning 标致:Active City Brake 斯柯达:Multi-Collision Braking 斯巴鲁:Pre-Collision Braking System (Eyesight) 丰田:Pre-Crash Safety System 大众:City Emergency Braking 沃尔沃:City Safety 6AEB使用注意事项 关于AEB大家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好的AEB系统应该避免一切碰撞。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工程师并不能完全排除AEB系统发生各种故障或错误,却依然能发出减速度请求的情况,例如由于识别到错误的目标而导致AEB触发,车辆突然减速。特别地,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如果过度减速,很容易导致追尾事故。出于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的考虑,目前市场上的多数AEB系统最多允许车速降低60kph。当车辆减速达到这一限制的时候,制动干预应该逐渐退出(仅制动退出,并非AEB系统退出),由驾驶者接管。
电路问题计算的先决条件是正确识别电路,搞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对较复杂的电路应先将原电路简化为等效电路,以便分析和计算。 识别电路的方法很多,现结合具体实例介绍十种方法。 01 特征识别法 串并联电路的特征是:串联电路中电流不分叉,各点电势逐次降低,并联电路中电流分叉,各支路两端分别是等电势,两端之间等电压。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征识别电路是简化电路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举例:试画出图 1 所示的等效电路。 解:设电流由 A 端流入,在 a 点分叉,b 点汇合,由 B 端流出。支路 a—R1—b 和 a—R2—R3(R4)—b 各点电势逐次降低,两条支路的 a、b 两点之间电压相等,故知 R3 和 R4 并联后与 R2 串联,再与 R1 并联,等效电路如图 2 所示。 02 伸缩翻转法 在实验室接电路时常常可以这样操作,无阻导线可以延长或缩短,也可以翻过来转过去,或将一支路翻到别处,翻转时支路的两端保持不动;导线也可以从其所在节点上沿其它导线滑动,但不能越过元件。这样就提供了简化电路的一种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伸缩翻转法。 举例:画出图 3 的等效电路。 解:先将连接 a、c 节点的导线缩短,并把连接 b、d 节点的导线伸长翻转到 R3—C—R4 支路外边去,如图 4。 再把连接 a、c节点的导线缩成一点,把连接 b、d 节点的导线也缩成一点,并把 R5 连到节点 d 的导线伸长线上(图 5)。由此可看出 R2、R3 与 R4 并联,再与 R1 和 R5 串联,接到电源上。 03 电流走向法 电流是分析电路的核心。从电源正极出发(无源电路可假设电流由一端流入另一端流出)顺着电流的走向,经各电阻绕外电路巡行一周至电源的负极,凡是电流无分叉地依次流过的电阻均为串联,凡是电流有分叉地分别流过的电阻均为并联。 举例:试画出图 6 所示的等效电路。 解: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过 A 点分为三路(AB 导线可缩为一点),经外电路巡行一周,由 D 点流入电源负极。第一路经 R1 直达 D 点,第二路经 R2 到达 C 点,第三路经 R3 也到达 C 点,显然 R2 和 R3 接联在 AC 两点之间为并联。二、三路电流同汇于 c 点经 R4 到达 D 点,可知 R2、R3 并联后与 R4 串联,再与 R1 并联,如图 7 所示。 04 等电势法 在较复杂的电路中往往能找到电势相等的点,把所有电势相等的点归结为一点,或画在一条线段上。当两等势点之间有非电源元件时,可将之去掉不考虑;当某条支路既无电源又无电流时,可取消这一支路。我们将这种简比电路的方法称为等电势法。 举例:如图 8 所示,已知 R1 = R2 = R3 = R4 = 2Ω ,求 A、B 两点间的总电阻。 解:设想把 A、B 两点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极上进行分析,A、D 两点电势相等,B、C 两点电势也相等,分别画成两条线段。电阻 R1 接在 A、C 两点,也即接在 A、B 两点;R2 接在 C、D 两点,也即接在 B、A 两点;R3 接在 D、B 两点,也即接在 A、B 两点,R4 也接在 A、B 两点,可见四个电阻都接在 A、B 两点之间均为并联(图 9)。所以,PAB=3Ω。 05 支路节点法 节点就是电路中几条支路的汇合点。所谓支路节点法就是将各节点编号(约定:电源正极为第 1 节点,从电源正极到负极,按先后次序经过的节点分别为 1、2、3……),从第 1 节点开始的支路,向电源负极画。可能有多条支路(规定:不同支路不能重复通过同一电阻)能达到电源负极,画的原则是先画节点数少的支路,再画节点数多的支路。然后照此原则,画出第 2 节点开始的支路。余次类推,最后将剩余的电阻按其两端的位置补画出来。 举例:画出图 10 所示的等效电路。 解:图 10 中有 1、2、3、4、5 五个节点,按照支路节点法原则,从电源正极(第 1 节点)出来,节点数少的支路有两条:R1、R2、R5 支路和 R1、R5、R4 支路。取其中一条 R1、R2、R5 支路,画出如图 11。 再由第 2 节点开始,有两条支路可达负极,一条是 R5、R4,节点数是 3,另一条是 R5、R3、R5,节点数是 4,且已有 R6 重复不可取。所以应再画出 R5、R4 支路,最后把剩余电阻 R3 画出,如图 12 所示。 06 几何变形法 几何变形法就是根据电路中的导线可以任意伸长、缩短、旋转或平移等特点,将给定的电路进行几何变形,进一步确定电路元件的连接关系,画出等效电路图。 举例:画出图 13 的等效电路。 解:使 ac 支路的导线缩短,电路进行几何变形可得图 14,再使 ac 缩为一点,bd 也缩为一点,明显地看出 R1、R2 和 R5 三者为并联,再与 R4 串联(图 15)。 07 撤去电阻法 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知,在串联电路中,撤去任何一个电阻,其它电阻无电流通过,则这些电阻是串联连接;在并联电路中,撤去任何一个电阻,其它电阻仍有电流通过,则这些电阻是并联连接。 举例:仍以图 13 为例,设电流由 A 端流入,B 端流出,先撤去 R2,由图 16 可知 R1、R3 有电流通过。再撤去电阻 R1,由图 17 可知 R2、R3 仍有电流通过。同理撤去电阻 R3 时,R1、R2 也有电流通过由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R1、R2 和 R3 并联,再与 R4 串联。 08 独立支路法 让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在不重复经过同一元件的原则下,看其中有几条路流回电源的负极,则有几条独立支路。未包含在独立支路内的剩余电阻按其两端的位置补上。应用这种方法时,选取独立支路要将导线包含进去。 举例:画出图 18 的等效电路。 方案一:选取 A—R2—R3—C—B 为一条独立支路,A—R1—R5—B 为另一条独立支路,剩余电阻 R4 接在 D、C 之间,如图 19 所示。 方案二:选取 A—R1—D—R4—C—B 为一条独立支路,再分别安排 R2、R3 和 R5,的位置,构成等效电路图 20。 方案三:选取 A—R2—R3—C—R4—D—R5—B 为一条独立支路,再把 R1 接到 AD 之间,导线接在 C、B 之间,如图 21 所示,结果仍无法直观判断电阻的串并联关系,所以选取独立支路时一定要将无阻导线包含进去。 09 节点跨接法 将已知电路中各节点编号,按电势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用 1、2、3……数码标出来(接于电源正极的节点电势最高,接于电源负极的节点电势最低,等电势的节点用同一数码,并合并为一点)。然后按电势的高低将各节点重新排布,再将各元件跨接到相对应的两节点之间,即可画出等效电路。 举例:画出图 22 所示的等效电路。 解:节点编号如图 22 中所示。节点排列,将 1、23 节点依次间隔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如图 23。元件归位,对照图 22,将 R1、R2、R3、R4 分别跨接在排列好的 1、2 的等效电路如图 24。 010 电表摘补法 若复杂的电路接有电表,在不计电流表 A 和电压表 V 的内阻影响时,由于电流表内阻为零,可摘去用一根无阻导线代替;由于电压表内阻极大,可摘去视为开路。用上述方法画出等效电 搞清连接关系后,再把电表补到电路对应的位置上。 举例:如图 25 的电路中,电表内阻的影响忽略不计,试画出它的等效电路。 解:先将电流去,用一根导线代摘替,再摘去电压表视为开路,得图 26。然后根据图 25 把电流表和电压表补接到电路中的对应位置上,如图 27 所示。
现代科技推动下,芯片制造全流程堪称一场精密的工艺之旅,整个工艺过程不仅展示了材料科学的前沿突破,更是人类智慧与先进科技的完美融合。在全球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了解半导体制造过程对于从事电子制造领域或对此感兴趣的人来说极为重要。
芯片是非常重要的电子器件,可以说,现代的高端电子设备都是建立在芯片的基础上的。上篇文章中,小编对语音芯片的相关内容有所阐述。为增进大家对芯片的认识,本文将对GPS芯片予以介绍。如果芯片是你想要了解的知识...
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MSP430单片机的GPS和CDMA双接收计时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并给出了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流程。该系统采用GPS和CDMA时钟信号,其可以自动调整时间,同时还拥有多方位保障时间的精确性、一致性、...
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智能手表开源项目,功能齐全,且资料开源。 如果你是:自己平时喜欢diy的工程师,想要提升开发技能的学生,马上要做毕设的大四学生,这个手表很值得一做,别错过了~~ 所有开源的资料以及原文链接见文末。 先来看下这个手表的功能: 首先,是一个可以佩戴的手表 可以充当紧凑的无线访问设备,控制所有物联网设备 还具有可交换的 MAC 地址、扫描 WiFi 网络的能力 内置距离感应的 LiDAR 实时温度、海拔、湿度、压力、气体、倾斜度和加速度 通过按键控制所有操作 主要功能详解 测距:使用的LiDAR是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的超简洁VL53L1X ToF(飞行时间)距离传感器。精度 <±1% ,可以测量从 4 厘米到 4 米的任何距离。 由于它使用 940 nm 激光(它是红外线,因此人眼看不见),因此还在它旁边加入了一个可切换的亮红色 650nm 5mW 激光器,以帮助瞄准或进行演示。 无线部分:手表利用 ESP-NOW 以超低功耗快速广播数据。 之所以选择这种无线协议,是因为它能够绕过传统的WiFi连接设置,这使得其他设备之间的动作反应时间几乎是瞬时的,适用于大多数 32 位 MCU。 扫描 WiFi 网络:手表还可用于扫描 WiFi 网络,并提供网络 SSID、RSSI(信号强度)和身份验证模式(网络的安全性 0-7)。 由于广播无线数据非常耗电,手表编程为仅暂时激活 WiFi 以发送/接收数据,然后自动禁用。 它还具有自动 1.5 秒睡眠模式计时器和倾斜唤醒检测功能,与 Apple Watch 非常相似,但Apple Watch 是无法连接到 DIY 门锁/电灯开关的。 数字水平/坡度检测器:只需将手表放在有问题的表面上,然后单击 IMU 模式按钮即可访问实时倾斜和加速度数据。 空气检测:手表内置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传感器,观察 IAQ 读数因目标气体与 BME680 加热的金属氧化层接触的结果而变化,还监测湿度和大气压力。 主题修改:手表还带有多个主题,可以选择最喜欢的颜色。 功能介绍完了,可以来看下如何从原理图开始吧—— 主电路由ESP32-S3、五个传感器(可选第六个)、一个 LiPo 电池、一个激光模块驱动器以及用于为 ESP32-S3 微控制器供电、通信和设置的典型电路组成,还有一些按钮和连接器。 以下是完整的原理图: 更详细的原理图详解看这里(复制到浏览器打开):https://www.roboticworx.io/p/build-custom-esp32-boards-from-scratch#%C2%A7the-schematic 要在如此小的空间(43x36mm)中塞得下如此多的器件,2层板肯定不够的,直接使用了4层本。 在背面可以放置一些器件,并且中间的两层接地层,这样还能获得良好的隔离效果。 bom清单在这里(复制到浏览器打开):https://github.com/RoboticWorx/Gateway-Smartwatch/blob/main/Gateway%20Part%20List%20and%20BOM.csv 为确保一切正常,需要进行简单的测试。通过 USB-C 端口上传主程序,并确保一切正常。 上传到开发板的说明可以在编程部分找到。 如果上传程序后看到屏幕似乎没有响应,可以断开电源,然后重启。 也可以尝试按下重置按钮(最左侧的按钮)并重启电路板的电源。 初步测试成功之后,就可以安装电池,打印外壳了。 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下面是关于如何使用手表和操作不同按钮/组合的部分。下面是常规按钮布局及其作用: 按钮 1 :通用主页按钮。在单击此按钮的任何时候,返回主表盘,手表能够进入睡眠模式(启用 1.5 秒计时器)。 如果手表处于睡眠模式,还会唤醒手表(除了倾斜唤醒之外)。 按钮 2:无线模式。按下这个按钮,按钮 2-5就 被重新分配以帮助导航不同的 MAC 地址。 按钮 3 切换 MAC 地址,按钮 4 更改所选的 MAC 地址数字,按钮 5 遍历当前所选 MAC 地址的数字。 按钮 3:惯性测量单元 (IMU) 模式按钮。单击按钮 3 后,将出现一个菜单,显示来自板载ICM42670的当前陀螺仪和加速读数。 按钮 4 和 5 很特别,本身不会做任何事情,但可以1,2,3组合,完成一些功能:按住按钮 4 并单击按钮 1 ,将打开手表的手电筒屏幕。 按住按钮 4 并单击按钮 2 将通知手表开始 WiFi 扫描。这会将手表更改为新的空白屏幕,几秒钟后将出现本地 2.4GHz 网络。网络数据将包括 SSID(名称)、RSSI(信号强度)和身份验证模式(网络的安全性 0-7)。 按住按钮 4 并单击按钮 3 将使手表进入时钟更改模式。 按钮 5 组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都充当无线热键。这样,您不必在每次想要发送无线信号时都导航到无线菜单。 按住按钮 5 并单击按钮 1 将向 菜单中的第一个 MAC 地址发送 1,按住按钮 5 并单击按钮 2 将向 菜单中的第二个 MAC 地址发送 1,依此类推最多三个。 应该注意的是,手表必须处于打开状态才能使所有这些工作正常,除非将数据发送到第一个 MAC 地址(按钮 1 将其唤醒)。 要激活 LiDAR,按住按钮 1 并按下按钮 2。要激活激光指示器,按住按钮 1 并按下按钮 3。 如果在任何时候出现问题,可以随时单击启动按钮旁边的硬件重置按钮。 最后是编程部分,这个项目太复杂了,直接使用 ESP-IDF(ESP32 微控制器的官方物联网开发框架)。 代码在这里(复制到浏览器打开):https://github.com/RoboticWorx/Gateway-Smartwatch/tree/main/Code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项目,但还是可以继续改进的: 类似于 Flipper Zero 可以执行的更多 RFID 功能 手表内置的红外摄像头(用于热成像),用于以 32x24 分辨率进行温度感应。 更改为触摸屏 LoRa 模块发送命令的远程无线电通信 5GHz 无线功能(希望 ESP32-C5 能为此而推出)。 GPS实时坐标功能、磁力计 实时摄像头监控(外部摄像头馈送到手表显示屏上)。 延长电池续航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