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B盘中孔到底能不能打?

    前几天同事正在画板的时候问了我这么一句:PCB盘中孔到底能不能打?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盘中孔到底是什么?

    04-01 165浏览
  • 防止噪音和静电放电

    线缆和连接器1 差模和共模噪声2 串扰3 返回路径数量4 外部PCB -IO 布局建议5 防止噪音和静电放电t

    04-01 148浏览
  • PCB到底有没有必要加泪滴?

    在PCB设计过程中,核桃个人习惯在收尾的时候给PCB加上泪滴,但有时候看到很多老工程师却是没加,有时候也很疑惑

    03-27 248浏览
  • PCB设计铺铜,非铺不可吗?

    数字电路中存在大量尖峰脉冲电流,因此降低地线阻抗显得更有必要,铺铜是一种常见的降低地线阻抗的方法。

    03-11 370浏览
  • 异步电机的转子由转子铁芯、转子绕组和转轴等构成。

    定子和转子是电动机上必须的部件,定子固定安装在机壳上,一般定子上面会绕有线圈;转子是通过轴承或轴套安装固定在机座上,转子上有硅钢片、有线圈,电流在线圈的作用下会在定子、转子的硅钢片上产生磁场...

    02-20 396浏览
  • PCB 元器件位置摆放技巧

    这篇文章主要是关于 PCB 元器件位置摆放技巧, 说起位置,最开始联系到的是房地产,毕竟房嘛,最看重的就是位置(好比深圳和老家的房价简直不一个层次的)。位置除了在房地产中最重要,在PCB元器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PCB元器件放置会影响测试、可靠性、功能、性能等方方面面。本质上讲,所有设计决策都受到PCB组件精确放置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乱糟糟的桌面意味着更聪明的头脑,如果在PCB设计的时候也这么想,那你就完了。对一些PCB layout工程师来说, PCB布线布局最有意思的部分绝对不是放置数百个组件,PCB布线是一门艺术。(当然我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关于PCB布线的技巧,可以点击标题直接跳转: 干货|PCB布线教程,14条PCB布线原则技巧总结,带你搞定PCB布线PCB布线布局图 一、为什么有效的元器件布线布局很重要? 当你根据自己的心血来潮和幻想将元器件放置在PCB上时,自己是很愉快了,但当现场出现问题,面对来自其他工程师和客户的一连串投诉和挨怼时,你就很不愉快了。 组件不正确的放置会影响 PCB 的功能、耐用性、可制造性和可维护性等功能。例如,在没有适当隔离的情况下放置模拟和数字组件,恭喜你,完美且成功地让模拟信号受损。 PCB元器件实物图 当组件放置位置不正确时,功能缺乏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如果你正在设计需要定期维护的 PCB,如果组件放置位置出现问题,再次恭喜你,会受到现场维修人员的”厚爱“。 二、常见的 PCB 元件放置问题 一般来说,大多数组件放置的问题是由于更复杂的布线或者其他问题发生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 1、元器件间距过近 当元器件放置得太近时,会产生自动取放问题,对测试(夹具)产生不利影响。 2、PCB拼板分开不方便 当组件太靠近电路板边缘时,可能很难使用布线将 PCB 拼板分离成单板。 3、返工变得更加困难 如果需要返工,如果组件间隔不好,会更加困难。 4、波峰焊元件的位置和方向 如果元件是分立的,当 PCB 通过波峰焊时,两个引脚同时进入焊料。但是,对于较大的组件,不应该放在体积比较大的组件之前,因为会产生阴影。 三、PCB元器件摆放技巧 1、了解PCB板的形状和尺寸限制 在设计 PCB 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 PCB 需要安装在内部的外壳,确定安装孔和边缘连接器的位置,这对 PCB 的形状和尺寸至关重要。 2、弄清楚 PCB 板的制作工艺 在设计 PCB 板之前,需要咨询制造商,是按照什么工艺来组装和测试PCB和组件的,确定好你在PCB板上的占用空间。 3、不要将集成电路放置得太近 建议在 PCB 板的每个集成电路之间至少留出 0.35 英寸至 0.5 英寸的间距,并为更大的 IC 留出更多空间。将 IC 放置得太近会导致在布线连接引脚时空间有限,从而浪费时间重新安排设计。元器件位置 4、确保相似的组件朝向相同的方向 如果将相似的组件朝向相同的方向,会使得后续人员的安装、检查和测试过程变得简单。如果没有将相似组件定在同一个方向可能会破坏焊接过程,甚至导致某些元器件根本都没有被焊接,然后使得 PCB 板出现短路和开路。PCB板上的相似的组件沿着相同的方向 5、按功能对组件进行分组 确保组件根据电路中的功能块进行隔离。例如,电源管理组件不应与模拟部件混杂在一起,高速数字通信应保持独立。 规划这些组件应放置在 PCB 上的位置,根据经验是让最嘈杂的信号远离高度敏感的信号,此外,通过根据功能对组件进行分组,你可以更好地控制它们的返回路径。元器件放置根据功能放置(模拟和数字) 6、先放置边缘元件 放置边缘元件有利于输入和输出连接的电路板布局。这些部件通常是由于机械外壳而不能移动的部件(例如,连接器、开关、插孔、USB 端口等)。如果你这样做的话,相信我,PCB安装人员和技术人员将不胜感激。边缘元件放在外围 7、高频元件的定位 当电信号超过 1 MHz 的频率时,系统变得非常关键,特别是在电气和电子元件的定位方面,尤其是电容和电感元件。即使在相互电连接时,这些组件也会根据它们的布置、电连接的形状和大小而表现不同。有时将电容或电感移动几厘米就足以完全改变电子电路的行为。 在高频电路中,接地层在扩展方面必须非常有限,并且与其相连的组件应尽可能彼此靠近。高频元件的定位 8、放置散热元件 一般规则规定,连接各种元件(电阻、电容、电感、集成器件等)的走线应该非常短,并且设备非常靠近。当主要在高频下运行时,情况确实如此。然而,最小化连接的长度可能会产生热问题,导致局部热量的不均匀积累。 乍一看无法解释的故障,在这些情况下,最好采用电路中的元件和热导管的平行定位。放置散热元件 9、让组件远离散热区 在功率要求高的应用中,稳压器会显着升温。很有可能,你已经包含了一些散热过孔以提高散热率。但是,将其他组件放置在调节器附近是没有那么机智的。当你使用功率运算放大器或其他发热设备时,这同样适用。 10、不要重叠零件 重叠的零件可能会由于组件之间的电流流过而导致短路。 11、尽可能将所有的部件都放在同一层上 一层上许多设计需要多层 PCB 来适应重量和空间限制。但是,如果将零件放置在多层上,在进行元器件安装时,因为焊接工艺问题不得进行双多通道,这可能会浪费不必要的昂贵制造成本。 12、标准化组件方向 保持IC管脚和极化元件对齐,所有 IC,无论其占位面积如何,都有一个引脚 1 标记。 如果你不希望每次提交设计时组装人员都抱怨,还是把放在它们都在同一方向上对齐。并且这可以提高组装过程的效率且减少了放置错误。 13、为铜迹线腾出空间 电子产品需要更小的 PCB,但有时你需要坚持使用最佳尺寸,不然你可能会发现不可能完成所有走线的布线。放置元件时,要确保有足够的间隙让铜线穿过,尤其是在有数百个引脚的元件附近。 14、遵循原理图设计 像原理图设计一样在 PCB 布局上按逻辑组放置组件将节省时间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走线长度,因为很多部件已根据原理图进行逻辑分组。 以上就是关于PCB元器件摆放技巧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谢谢!

    02-17 558浏览
  • PCB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意思?

    大多数印刷电路板需要由工程师设计,在投入生产之前需要制作原型。

    01-14 749浏览
  • 在PCB生产过程中,影响传输线阻抗的因素

    在电子产品领域,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是极为关键的部件,无论是高速电路、高频电路还是毫米波相关产品,都离不开它。而 PCB 板的加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 PCB 材料、药水、加工工艺以及线路几何参数等多个方面,其中诸多因素都会对传输线的阻抗造成影响。 一、影响传输线阻抗的因素 (一)线路几何参数 1、线宽 线宽与阻抗成反比关系,即线宽越宽,阻抗越小;线宽越窄,阻抗越大。在生产过程中,若工艺不稳定致使线宽发生变化,那么阻抗也会随之改变。据与众多厂商合作的经验,传输线线宽的变化幅度通常在 10% 左右。将线宽变化类型设为 Gauss 分布,std 设为 10%,利用 ADS CILD 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阻抗最低可达 46ohm,最高可达 58ohm。在较长的传输线上,这种极端状态可能会导致回波损耗增大,插入损耗也会相应增加。 2、线长 传输线长度增加时,信号传输路径变长,分布电容和电感也会相应增加,进而导致阻抗发生变化。随着线长的增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复杂,阻抗的改变也会对信号完整性产生较大影响 。此处说的不是特征阻抗。我们单纯把走线和与参考平面看成是电容关系,随着走线越长,综合出来的电容值也会变大。 3、线间距 线间距增大,线间的耦合电容减小,互感也会有所变化,这会使传输线的阻抗增大。合适的线间距对于控制传输线阻抗以及减少线间干扰至关重要,在 PCB 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电路要求和信号特性来合理设置线间距 。 4、参考平面 参考平面是 PCB 设计中影响传输线阻抗的重要因素。传输线与参考平面之间的距离、参考平面的完整性以及参考平面的材质等都会对阻抗产生影响。当传输线与参考平面的距离减小时,电容增大,阻抗减小;反之,距离增大则阻抗增大。同时,若参考平面存在不连续或分割的情况,会导致传输线的电流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改变阻抗。此外,不同材质的参考平面具有不同的电导率和磁导率,也会影响传输线的阻抗特性 。 (二)PCB 材料相关 1、铜箔厚度 在 PCB 产品里,铜厚分为基铜厚度和镀铜厚度。通常基铜相对较为均匀,但也并非绝对;镀铜的均匀性则因工厂稳定性不同而差异较大。镀铜厚度的变化会致使传输线阻抗和损耗改变。假设镀铜的变化范围为 10%,通过 ADS CILD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阻抗主要在 49.5 到 51ohm 之间变化,相较于线宽变化对阻抗的影响,其变化区间较小。 2、介质厚度 在 PCB 生产时,介质厚度的变化主要源于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压合以及填胶环节。一旦介质厚度发生变化,不仅会造成阻抗改变,还会影响损耗,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传输线出现较大损耗。从仿真结果来看,阻抗变化分布在 44ohm 到 54ohm 之间,变化范围可达 10ohm。 3、介电常数 介电常数对传输线阻抗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介电常数与阻抗成反比关系。不同类型的 PCB 板材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即使是同一种板材,其介电常数也可能存在波动,进而影响传输线的阻抗。 4、介质损耗角 介质损耗角同样会对传输线的性能产生作用。 把一块环氧树脂印刷电路板材料(两面都没有覆铜)放到微波炉中,全功率加热1分钟它会被微波显著地加热。同样地,用陶瓷盘子,或者耐热玻璃也放进微波炉,它同样也被加热。事实上,几乎任何绝缘材料都能被微波炉加热。在交变电场环境中被绝缘材料吸收的热量,与这种材料的介电损耗系数(dielectric loss factor)成正比。当绝缘材料作为传输线的绝缘介质时,介电损耗会转化为信号衰耗。介电损耗越高,导致的衰耗越大。 如果我们的信号线附着在电介质基板上,信号是高频变化的交变电磁场,效果跟把基板放在微波炉是一样的情况,只不过能量没有那么大而已。 介电损耗是频率的函数。当数字设备的频率低于1GHz时,通常作为印刷电路板材料的环氧树脂(FR-4),其介电损耗可以忽略。在高频条件下,FR-4的介电损耗变得很大。对于高频电路,设计者应该选用陶瓷基板材料,如氧化铝。在千兆赫兹的情况下,这类材料的介电损耗系数更好。 (三)加工工艺相关 1、蚀刻因子 由于导体存在一定厚度,在生产过程中蚀刻出的导线并非标准的 “矩形” 结构,而是接近 “梯形”(实际也并非完全梯形)。该梯形的角度会随铜厚变化而改变,铜厚越薄,角度越接近 90°,而这个角度大小会影响阻抗。例如,当角度为 70° 时,阻抗约为 50ohm;当角度为 90° 时,阻抗约为 48.37ohm。 2、蚀刻药水特性 蚀刻药水的特性会影响蚀刻效果,进而影响导线的最终形态和尺寸,对传输线阻抗产生间接影响。 3、加工稳定性 加工稳定性是一个综合因素,它涵盖了生产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以传输线线宽为例,如果 PCB 生产过程中工艺不稳定,会导致线宽发生变化。根据与众多厂商合作的经验,传输线线宽的变化幅度通常在 10% 左右。将线宽变化类型设置为 Gauss 分布,std 设置为 10%,利用 ADS CILD 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阻抗最低可达 46ohm,最高可达 58ohm。在较长的传输线上,这种极端状态可能会导致回波损耗增大,插入损耗也会相应增加。 二、综合影响分析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影响传输线阻抗的因素并非单一变量变化,而是多个因素可能同时发生改变。当多个因素同时变化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阻抗主要在 40ohm 到 56ohm 之间变化,这已远远超出一般 50±10% 的要求。由此可见,对于高速高频电路产品或高端产品而言,在整个 PCB 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每一种物料、每一个线路几何参数以及每一个加工环节,否则极易导致产品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PCB工厂一般用于调整走线阻抗的手段有: PCB生产工厂在实现特征阻抗控制时,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和工艺来确保设计满足信号完整性要求: 1. 选择合适的基板材料 使用具有精确且稳定介电常数(Dk)和介质损耗因子(Df)的材料,如 FR4、Rogers、PTFE 等。 控制基板厚度,以确保层间距离的一致性。 2. 走线宽度与间距控制 使用阻抗计算工具(如 Polar SI8000、ADS、HyperLynx)根据特定的特征阻抗要求(如 50Ω 或 100Ω)计算出走线宽度和间距。 精密的 PCB 生产设备可以将走线宽度和间距精确控制到微米级别。 3. 层叠结构优化 合理设计 PCB 的层数和层间叠层结构,确保信号层与参考地层之间的距离符合阻抗要求。 4. 蚀刻工艺控制 精密控制蚀刻时间和蚀刻参数,避免走线宽度和边缘不规则导致的阻抗变化。 使用化学或激光蚀刻工艺来实现高精度走线。 5. 预补偿设计 考虑制造公差,设计时适当调整走线宽度进行预补偿,以确保成品阻抗接近设计目标。 6. 电镀厚度控制 控制铜层厚度,因为铜的厚度变化会直接影响特征阻抗。 使用电镀后蚀刻工艺或控制化学镀铜厚度来确保一致性。 7. 阻焊层厚度与材料控制 阻焊层的厚度和介电常数会影响特征阻抗,因此需要严格控制阻焊材料的选择和厚度。 8. 阻抗测试与校准 在 PCB 生产过程中,使用阻抗测试仪(如 TDR 测试仪)进行在线或抽样检测。 通过闭环反馈调整生产参数,以优化生产结果。 9. 差分对走线控制 对于差分信号,需要严格控制差分对之间的走线间距、走线长度差(skew)和对称性。

    01-14 925浏览
  • MLCC的选型和失效分析

    片式多层瓷介电容器(MLCC)除有电容器“隔直通交”的通性特点外,还有体积小、比容大、寿命长、可靠性高和适合表面安装等特点。随着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作为电子行业的基础元件,片式多层磁介电容器也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每年以10%~15%的速度递增。 毫不夸张地说,MLCC是电子大米,不可或缺。当MLCC失效时会导致整个电子系统出现故障,因此本文将MLCC的选型和失效分析做一个简单的科普介绍。 MLCC结构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陶瓷介质,金属内电极,金属外电极。而片式多层瓷介电容器它是一个多层叠合的结构,简单地说它是由多个简单平行板电容器的并联体,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MLCC大致可分为I类(低电容率系列)和II类(高电容率系列)两类,根据温度特性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温度特性由EIA规格与JIS规格等制定。 I类MLCC长处是由温度引起的容量变化小,短处是因电容率低不能具有太大容量,因此I类常用于温度补偿、高频电路和滤波器电路等;II类MLCC长处是因电容率高能够具有大容量,短处是由温度引起的容量变化大,因此II类常用于平滑电路、耦合电路和去耦电路等。 MLCC的关键参数为电容值、容差、耐压、绝缘电阻和相关特性曲线等,其中设计人员比较关注电容值、容差、耐压和绝缘电阻这几个参数,但是也要充分考虑MLCC在不同工作温度的容量变化率和DC-Bias效应导致的容量下降问题。 1)电容值:即静电容量,MLCC发展方向是小型化、大容量。 2)容差:在特定条件下测试的容值允许偏差范围,通常通过测试MLCC实际容值来检查是否满足被检MLCC容差是否符合规格要求。 3)损耗角正切(DF):MLCC的损耗角正切值(Dissipation Factor),定义为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比值,DF=tanδ=ω·C·ESR。II类MLCC具有很高的介电系数和较大的损耗角正切值。DF是一种材料本征特性,是与介质材料、制造工艺等相关的重要质量参数。4)耐压:即介质击穿强度,介质强度表征的是介质材料承受高强度电场作用而不被电击穿的能力,通常用伏特/密尔(V/mil)或伏特/厘米(V/cm)表示。 当外电场强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材料晶体点阵中的电子克服电荷恢复力的束缚并出现场致电子发射,产生出足够多的自由电子相互碰撞导致雪崩效应,进而导致突发击穿电流击穿介质,使其失效。 除此之外,介质失效还有另一种模式,高压负荷下产生的热量会使介质材料的电阻率降低到某一程度,如果在这个程度上延续足够长的时间,将会在介质最薄弱的部位上产生漏电流,这种模式与温度密切相关,介质强度随温度提高而下降。 任何绝缘体的本征介质强度都会因为材料微结构中物理缺陷的存在而出现下降,由于材料体积增大会导致缺陷随机出現的概率增大,因此介质强度反比于介质层厚度;类似地,介质强度反比于MLCC内部电极层数和其物理尺寸。基于以上考虑,需对MLCC进行耐压测试(一般为其工作电压的2.5倍)检查其耐压性能,要求被检MLCC不发生击穿失效。 5)绝缘电阻:绝缘电阻表征的是介质材料在直流偏压梯度下抵抗漏电流的能力,对于陶瓷介质来说,理论上其电阻率是无穷大的,但因为材料原子晶体结构中存在杂质和缺陷会导致电荷载流子出现,因此实际上陶瓷介质的电阻率也是有限的,并非无穷大。MLCC的绝缘电阻取决于介质材料配方、工艺过程(烧结)和测量时的温度,同耐压一样,绝缘电阻会随温度的提高而下降。通过在常温测试MLCC的绝缘电阻可以考核其烧结质量。 5)其他参数:除上述参数外,MLCC设计选用时还需参考相关特性曲线,如电压-电容量变化率特性图、阻抗-频率特性图等。在特定条件下,一个合格的MLCC电容值会表现出“失效”的状态,例如,一个10μF,0603,6.3V的电容在-30℃下直流偏置1.8V时测量值可能只有4μF。 特别重要的,选型除了对规格参数进行确认外,还需要考虑MLCC的质量等级是否与产品质量需求所匹配。传统的MLCC质量等级只有消费级和车规级,但是三星机电因为一些历史故事,因此在消费级和车规级中间增加了工业级的分级。 常见的失效模式主要为短路,导致短路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 1、制造方面因素 1)介质材料缺陷 介质内空洞:陶瓷粉料内的有机或无机污染、烧结过程控制不当等会导致介质内空洞产生。空洞会使耐压强度降低,发生过电击穿,与电应力过大导致电极融入形貌相似,还会引起漏电,漏电导致器件内部局部发热,进一步降低陶瓷介质的绝缘性能,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会使MLCC开裂、爆炸甚至燃烧。 介质分层:MLCC烧结为多层材料堆叠共烧,烧结温度高(可达1000℃以上)。层间结合力不强、烧结过程中内部污染物挥发、烧结工艺控制不当都可能导致分层。分层会导致介质击穿引起短路失效,与电应力过大导致电极融入形貌相似。 2)生产工艺缺陷 电极结瘤:电极结瘤会导致耐压强度降低发生击穿,与电应力过大导致电极融入形貌相似。MLCC烧结时温控失调,有机物挥发速率不均衡,严重时会出现微裂纹。这些微裂纹在短时间内可能不影响电气性能,若未在生产环节检验出来,在运输、加工、使用过程中裂纹可能进一步增大。 2、生产工艺方面因素 热应力裂纹形成机制:热应力裂纹是由于机械结构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温度急剧变化所带来的机械张力而形成,这种张力是由热膨胀系数、导热性及温度变化率间的差异所造成。热应力产生的裂纹主要分布区域为陶瓷体靠近端电极的两侧,常见表现形式为贯穿陶瓷体的裂纹,有的裂纹与内电极呈现90°。这些裂纹产生后,多数情况下在刚刚使用时整机可正常工作,但使用一段时间后,裂纹内部会不断进入水汽或离子,在外加电压的情况下,致使两个端电极间的绝缘电阻降低而导致电容器失效。 焊接导致的热应力失效:焊接是MLCC焊盘承受热冲击比较严重的情况,此时会出现焊接导致的热应力失效。主要由于器件在焊接(特别是波峰焊)时承受温度冲击所致,不当返修也是导致温度冲击裂纹的重要原因。 3、应用不当因素 温度过高:MLCC工作环境温度过高时,导致电容值下降、漏电流增大等现象。 电压过高:MLCC的额定工作电压是在一定条件下得出的,超过额定电压使用会使电容器内部的电场强度增大,导致介质击穿。 频率过高:当频率过高时,电容器的阻抗会减小,导致电流过大,使电容器发热严重,甚至烧毁。并且高频下电容器的介质损耗也会增大,降低电容器的使用寿命。 机械应力:MLCC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受到机械应力(如振动、冲击等)作用时,可能导致电容器内部的电极断裂、介质破碎等现象。MLCC抵抗弯曲能力比较差,在器件组装过程中(如贴片对中、工艺过程中电路板操作、流转过程中的人、设备、重力等因素、通孔元器件插入、电路测试、单板分割、电路板安装、电路板定位铆接、螺丝安装等操作)任何可能产生弯曲变形的操作都可能导致器件开裂。这种裂纹一般起源于器件上下金属化端,沿一定方向扩展。 湿度和腐蚀性环境:湿度过高可能使电容器内部的介质吸湿,导致电容值下降;腐蚀性环境可能腐蚀电容器内部的电极和介质,使电容器失效。 失效分析流程与方法: 1、电特性测试:使用LCR电桥进行容值和DF值的测试,使用绝缘测试仪测试绝缘耐压,通常MLCC失效样品以短路为主。 2、外观检查:通常进行6面检查,检查是否有明显的异常。 3、故障点粗定位:使用Thermal进行故障点定位,如果没有该步骤直接进入到步骤4也可,但通过故障点粗定位可以大致了解故障点位置,以便清楚的掌握切片观察的位置。 4、制样切片,缺陷观察:本文将介绍最常见的集中典型的故障形貌。 1)“EOS过电形貌”:通常是点失效,会伴随着二次损伤导致分层或者裂纹 案例1:点击穿短路,由点向两侧延伸 案例2:点击穿短路,发热导致发生二次损伤,形成介质分层形貌 怎么判断是过电压还是物料缺陷导致的“EOS”:对于MLCC来说,发生电击穿除了与电场强度有关外,还与其内部电极的边缘电场畸变有更为直接的关系。在MLCC的内部,电场分布情况见下左图所示。在A、B两点的左侧,邻近的两个金属电极平行相对,是典型的平板电容器结构,内部分布着均匀电场E1;在A、B两点的右侧,上面一层是短电极,金属电极层在A点被陶瓷介质阻断,与相邻外电极CD不相连,下面一层金属长电极与外电极在C点紧密连接,这种长短不齐的结构造成了电场畸变,使之在ABCD区域内为非均匀电场。在陶瓷介质中取两个柱形高斯闭合面,详见下右图。 两个柱状高斯闭合面一个是在均匀电场内的长方形柱体,另一个是在非均匀电场但与均匀电场交界的梯形柱体。两个柱体的上下底面均与金属电极平行,下底S4、S5取在金属电极层内,上底S1、S2取在陶瓷介质中并靠近金属电极层。设金属电极层内的电荷密度均为σ。 对于均匀电场内的长方体柱体,在金属下电极层内E=0、D=0(注:D代表电位移矢量),故S5上无通量;侧壁可视作电力管,与电力线平行,也无通量,唯一有通量的是在S1面。则包围在此闭合高斯面内的自由电荷Q1=σ*S5,它分布在短电极下侧的表面上,按照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ΦSD1dS=Q1=σ*S5=D1S1 (1) 式中D1为均匀电场E1中的电位移矢量。 同理,对于非均匀电场内的梯形柱体,在金属下电极层内E=0、D=0,故S4上无通量;侧壁亦可视作电力管,与电力线平行,也无通量,只有在S2面上有通量,包围在此闭合高斯面内的自由电荷Q2=σ*S4: ΦSD3dS=Q2=σ*S4 (2) 式中D3为均匀电场E3中的电位移矢量,当S2中的边长b取足够小,则D3可近似为均匀,同时考虑到D3与S2的外法线方向存在夹角θ,则有: ΦSD3dS=D3S2cosθ=Q2=σ*S4 (3) 如令S4=S5,由于金属电极内的电荷密度σ处处相等,则Q1=Q2,则有: D1S1= D3S2cosθ (4) 根据电位移矢量公式D=εE,则有: E1S1= E3S2cosθ→S1/S2= E3*cosθ/E1= E2/E1 (5) 因为b足够小,S2很小,因此S1/S2>>1,可得出E2>>E1。说明在A点的电场强度E2远大于均匀电场E1。上述分析仅针对下电极BC段,其实外电极CD段的E4对E2方向上的电场强度也有贡献,所以A点的实际电场强度比所分析的E2还要强。 所以,如果是过电压导致的失效,故障点基本上是发生在A点,故障复现验证结果可以佐证,详见下图。 注:通过此理论,可以对故障可能原因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2)机械应力导致的失效形貌案例1:最常见的MLCC机械应力失效,通常为典型的45°裂纹。案例2:撞件导致MLCC失效。

    01-13 1033浏览
  • 为什么PCB要把过孔堵上? 不堵会怎么样?

    导电孔Via hole又名导通孔,为了达到客户要求,线路板导通孔一般需要塞孔,经过大量的实践,改变传统的铝片塞孔工艺,用白网完成线路板板面阻焊与塞孔。生产稳定,质量可靠。 Via hole导通孔起线路互相连结导通的作用,电子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PCB的发展,也对印制板制作工艺和表面贴装技术提出更高要求。Via hole塞孔工艺应运而生,同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导通孔内有铜即可,阻焊可塞可不塞; (二)导通孔内必须有锡铅,有一定的厚度要求(4微米),不得有阻焊油墨入孔,造成孔内藏锡珠; (三)导通孔必须有阻焊油墨塞孔,不透光,不得有锡圈,锡珠以及平整等要求。 随着电子产品向“轻、薄、短、小”方向发展,PCB也向高密度、高难度发展,因此出现大量SMT、BGA的PCB,而客户在贴装元器件时要求塞孔,主要有五个作用: (一)防止PCB过波峰焊时锡从导通孔贯穿元件面造成短路;特别是我们把过孔放在BGA焊盘上时,就必须先做塞孔,再镀金处理,便于BGA的焊接。 (二)避免助焊剂残留在导通孔内; (三)电子厂表面贴装以及元件装配完成后PCB在测试机上要吸真空形成负压才完成:(四)防止表面锡膏流入孔内造成虚焊,影响贴装;(五)防止过波峰焊时锡珠弹出,造成短路。 导电孔塞孔工艺的实现 对于表面贴装板,尤其是BGA及IC的贴装对导通孔塞孔要求必须平整,凸凹正负1mil,不得有导通孔边缘发红上锡;导通孔藏锡珠,为了达到客户的要求,导通孔塞孔工艺可谓五花八门,工艺流程特别长,过程控制难,时常有在热风整平及绿油耐焊锡实验时掉油;固化后爆油等问题发生。 现根据生产的实际条件,对PCB各种塞孔工艺进行归纳,在流程及优缺点作一些比较和阐述:注:热风整平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热风将印制电路板表面及孔内多余焊料去掉,剩余焊料均匀覆在焊盘及无阻焊料线条及表面封装点上,是印制电路板表面处理的方式之一。 一 、热风整平后塞孔工艺 此工艺流程为:板面阻焊→HAL→塞孔→固化。采用非塞孔流程进行生产,热风整平后用铝片网版或者挡墨网来完成客户要求所有要塞的导通孔塞孔。塞孔油墨可用感光油墨或者热固性油墨,在保证湿膜颜色一致的情况下,塞孔油墨采用与板面相同油墨。此工艺流程能保证热风整平后导通孔不掉油,但是易造成塞孔油墨污染板面、不平整。客户在贴装时易造成虚焊(尤其BGA内)。所以许多客户不接受此方法。 二 、热风整平前塞孔工艺 2.1 用铝片塞孔、固化、磨板后进行图形转移 此工艺流程用数控钻床,钻出须塞孔的铝片,制成网版,进行塞孔,保证导通孔塞孔饱满,塞孔油墨塞孔油墨,也可用热固性油墨,其特点必须硬度大,树脂收缩变化小,与孔壁结合力好。工艺流程为:前处理→ 塞孔→磨板→图形转移→蚀刻→板面阻焊 。用此方法可以保证导通孔塞孔平整,热风整平不会有爆油、孔边掉油等质量问题,但此工艺要求性加厚铜,使此孔壁铜厚达到客户的标准,因此对整板镀铜要求很高,且对磨板机的性能也有很高的要求,确保铜面上的树脂等彻底去掉,铜面干净,不被污染。许多PCB厂没有性加厚铜工艺,以及设备的性能达不到要求,造成此工艺在PCB厂使用不多。 2.2 用铝片塞孔后直接丝印板面阻焊 此工艺流程用数控钻床,钻出须塞孔的铝片,制成网版,安装在丝印机上进行塞孔,完成塞孔后停放不得超过30分钟,用36T丝网直接丝印板面阻焊,工艺流程为:前处理——塞孔——丝印——预烘——曝光一显影——固化 用此工艺能保证导通孔盖油好,塞孔平整,湿膜颜色一致,热风整平后能保证导通孔不上锡,孔内不藏锡珠,但容易造成固化后孔内油墨上焊盘,造成可焊性不良;热风整平后导通孔边缘起泡掉油,采用此工艺方法生产控制比较困难,须工艺工程人员采用特殊的流程及参数才能确保塞孔质量。 2.3 铝片塞孔、显影、预固化、磨板后进行板面阻焊 用数控钻床,钻出要求塞孔的铝片,制成网版,安装在移位丝印机上进行塞孔,塞孔必须饱满,两边突出为佳,再经过固化,磨板进行板面处理,其工艺流程为:前处理——塞孔一预烘——显影——预固化——板面阻焊由于此工艺采用塞孔固化能保证HAL后过孔不掉油、爆油,但HAL后,过孔藏锡珠和导通孔上锡难以完全解决,所以许多客户不接收。 2.4 板面阻焊与塞孔同时完成 此方法采用36T(43T)的丝网,安装在丝印机上,采用垫板或者钉床,在完成板面的同时,将所有的导通孔塞住,其工艺流程为:前处理--丝印--预烘--曝光--显影--固化此工艺流程时间短,设备的利用率高,能保证热风整平后过孔不掉油、导通孔不上锡,但是由于采用丝印进行塞孔,在过孔内存着大量空气,在固化时,空气膨胀,冲破阻焊膜,造成空洞,不平整,热风整平会有少量导通孔藏锡。目前,我公司经过大量的实验,选择不同型号的油墨及粘度,调整丝印的压力等,基本上解决了过孔空洞和不平整,已采用此工艺批量生产。

    01-13 907浏览
正在努力加载更多...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