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硅做栅或衬底?
半导体材料与工艺 2025-04-02
硅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半导体材料中约 98% 为硅,半导体硅工业涵盖多晶硅、单晶硅(包含直拉和区熔)、外延片以及非晶硅等。其中,直拉硅单晶多用于集成电路和中小功率器件,区域熔单晶主要应用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上,像整流二极管、硅可控整流器、大功率晶体管等,而单晶硅与多晶硅的应用最为广泛。图片单晶硅用作衬底的原因单晶硅由多晶硅提纯而来,多晶硅包含多个晶向的小单元,单晶硅却只有一种晶向(常为和 < 100 > 晶向)。由于半导体采用薄膜工艺,要在硅衬底上生长外延层并制作器件,使用单晶硅做衬底,能确保生长的外延层方向与衬底一致,进而保证整个器件结构的致密性和稳定性,使其在整个晶体中呈现长程有序,而非仅在单个小单元内有序。多晶硅用于 MOSFET 栅极的情况1、优点
  • 易于控制临界电压:MOSFET 的临界电压取决于栅极与通道材料的功函数差异,多晶硅作为半导体,可通过掺杂不同极性杂质改变功函数。且它与作为通道的硅之间能隙相同,调整其功函数就能满足降低 PMOS 或 NMOS 临界电压的需求。而金属材料功函数不易改变,若要同时降低 PMOS 和 NMOS 的临界电压,需用两种不同金属作栅极材料,会给制作过程带来较大变量。
  • 栅下接触面缺陷少:硅与二氧化硅接面的缺陷相对较少,而金属与绝缘体接面容易形成较多表面能阶,对元件特性影响较大。
  • 熔点高:多晶硅熔点高于多数金属,现代半导体制作过程中习惯高温沉积栅极材料以提升元件效能,金属熔点低会限制制作时的温度上限。
2、缺点
  • 导电性不如金属:多晶硅导电性欠佳,限制了信号传递速度,虽可通过掺杂改善,但效果有限。部分熔点高的金属可与多晶硅制成合金(即金属硅化物),能提升其导电特性并耐高温,且因位置离通道区较远,对临界电压影响不大,“自我对准金属硅化物制程”(salicide 制程)就是相关应用。
  • 小尺寸制作下存在 “多晶硅耗尽” 问题:当 MOSFET 尺寸极小、栅极氧化层很薄时(如氧化层厚度达一纳米左右),会出现 “多晶硅耗尽” 现象,即反型层形成时,栅极多晶硅靠近氧化层处会出现耗尽层,影响导通特性。解决此问题,金属栅极是较好方案,像钽、钨、氮化钽、氮化钛等金属可作为栅极材料与高介电常数物质构成的氧化层组成 MOS 电容,也可采用将多晶硅完全合金化的 FUSI 制程来解决。
在制作栅极时,多晶硅常用于自对准工艺,它能界定有源区边界。离子注入时,多晶硅区域可阻挡离子,无多晶硅的区域则被注入离子形成有源区,实现自动对准有源区。像铝金属等熔点低,无法承受离子注入,不适合做自对准,而高熔点金属则可以。




声明: 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我们,邮箱:evan.li@aspencore.com )
0
评论
  • 相关技术文库
  • 元器件
  • 电阻
  • 电容
  • 电感
下载排行榜
更多
评测报告
更多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