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使用,从消费电子延伸到现在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无论外在体系怎么变,还是锂电池化学组分向前改善,锂离子电池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其充放电特性也遵从相似的阶梯曲线。本节主要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作为Power系列重要的基础认知。
€1.锂电池的特性
锂离子电池是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之一,其单节电池提供的电压更高,承受的电流也更大,而且在电池满电时无需涓流充电。但是锂离子电池没有记忆效应,这意味着它不会“记住”在电量完全耗尽之前剩余的电量,所以锂离子电池必须采用特殊的恒流恒压 (CC-CV) 充电曲线进行充电,充电曲线可根据电池温度和电压水平自动调整。€2.锂电池的充电阶段
阶段1(涓流充电)-->Trickle Charge如果电池电压低于VBATT_TC(涓充转预充电压阈值)(2V/cell),IC将以100mA(可调整)的涓流充电电流对电池充电。涓流充电阶段通常只在电池电压低于一个极低水平(约2.1V)时采用。在这种状态下,电池组的内部保护IC可能由于深度放电或发生过流事件已经断开了电池。充电器 IC 提供一个小电流(通常为 50mA)为电池组的电容充电,以触发保护 IC ,合上其MOSFET重新连接电池。虽然涓流充电通常只持续几秒钟,但充电IC仍然需要集成一个定时器。如果电池组在一定时间内未重新连接,表明电池已损坏,定时器停止充电。
阶段2(预充电)-->Pre-Charge一旦电池组重新连接或处于放电状态,就进入预充电阶段。预充电期间,充电器IC开始以一个较低的电流水平为耗尽的电池安全充电,该电流通常为C/10(C为容量,以mAh为单位)。预充电使电池电压缓慢上升,其目的是在低电流水平下对电池进行安全的充电,以防止损坏电池,直到其电压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阶段3(恒流充电)-->CC恒流(CC)充电也被称作快速充电阶段,恒流充电在预充电之后开始,一旦电池电压达到每节3V(可调整)左右即开始恒流充电。在恒流充电阶段,电池可以安全地输出0.5C至3C之间的较高充电电流。恒流充电会持续到电池电压达到“满电”或浮动电压水平,然后进入恒压充电阶段。
阶段4(恒压充电)-->CV锂电池的恒压(CV)阈值通常为每节4.1V至4.5V。充电IC会在恒流充电期间监测电池电压。一旦电池达到恒压充电阈值,充电器IC就会从恒流转换至恒压调节阶段。当充电器IC监测到外部电池组电压超过了电池组中的实际电池电压,就开始执行恒压充电。这是由于存在内部电池电阻、PCB电阻和来自保护板PCM上MOSFET和单电池的等效串联电阻 (ESR)。充电IC不允许电池电压超过其最大浮动电压,以保证充电系统安全的运行。
阶段5 充电截止--->Stop
当恒压充电阶段,当流入电池的电流降至设定阈值(约为C/10)以下时,充电器IC即终止充电周期。此时电池被认为已充满电,充电完成。如果充电器IC的充电截止功能被禁用,充电电流会自然衰减至0mA,但实际中很少这样做。因为在恒压充电期间,进入电池的电荷量呈指数级下降(因为电池电压的增大就如同一个大电容器),在容量增加极少的情况下,为电池充电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图3-1:典型的充电阶段图
€3.锂电池的C率
C就是Capacity,容量的简称,电池的“C率”指定了电池充放电的最大电流。标准C率通常在0.5C到3C之间,具体取决于所用的具体电池,通常需要在较高C率和较低能量密度之间进行权衡。例如一块3000mAh的电池,C率为1C,意味着电池能够以最大3A的电流充电。通常,电池制造商还会为C率指定不同的电压和温度范围,在电压较低或温度较高/较低的条件下,C率会降低。
如果一块电池具有较高的C率,我们称它为高倍率电池,那它就可以释放更大的电流,也可以更快地充电。例如相比无线扬声器,较高C率的电池对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设备来说更加有用,因为这些便携式设备可能需要每天至少充电一次。通常对运行时间较短且需要持续使用的设备来说,快充肯定是首选。了解电池的C率可以帮助设计人员确定充电电流,如何优化其充电曲线解决方案,使我们能够选择最适合其电池的充电器IC拓扑结构和安全功能。
€4.锂电池容量的计算
对于mAh(毫安时)的计量单位,锂电池容量C的计算方法遵从以下公式:
其中I为电池恒流放电电流,T为持续时长。例如5000mAh的电池,即意味着该电池可以以5A(1C)的放电电流持续放电1h,或者2.5A(0.5C)的放电电流持续放电2h,以此来衡量电池容量的大小。
对于使用Wh(瓦时)的能量计量单位,按照定义,电能以1V的电压和每秒1A的电流释放所输出的功率即为1W:
如果已知电池的标称电压和标称容量Ah(安时),则可以计算得到额定能量容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