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空气净化通风系统评估、电路设计原理图、元器件选型
电路一点通 2025-05-20

详细描述了一个家用空气净化器项目,涉及空气检测、气味传感器的信号处理、MOS管作为开关的应用,以及电路原理图设计,包括元器件选择、模拟信号处理和优化,最终目标是实现自动化的开关控制和模拟到数字信号的转换

目录

  1. 1、项目背景介绍
  2. 2、项目资源评估
  3. 3、如何设计原理图(含元器件原理分析)
  4. 4、元器件选型
  5. 5、原理图绘制

1、项目背景介绍

项目用在家用或办公领域,当空气有一定的污染时,打开净化系统开始进行空气净化和杀菌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处理后,当空气中空气经过净化且重回健康后,关闭净化系统。

2、项目资源评估

需要的条件:

1、气味传感器,对空气检测,并转换成电压信号(大部分的传感器是把某一种形态的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电压信号比较小,需要对其进行放大

2、对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处理,用放大后的电压信号通过比较器来控制机器的开和关(可以改变幅值和向量的变化)

3、需要运算放大器,比较器,开关

4、电源15VDC  3A(适配器,直接买)

5、需要有15V  2A直流有刷马达(通过MOS管(作为开关使用)来控制马达)

3、如何设计原理图(含元器件原理分析)

元器件分析:

MOS管:N型MOS(N沟道),P型MOS管(P沟道)

NMOS管由于自身的特性,开关的速度特别快,耐压高,通过的电流能力比较强;PMOS管由于工艺的影响,开关的速度没有NMOS管快,损耗量比NMOS管大,耐压相对较低,通过的电流相比于NMOS管比较弱

有一个二极管,封装在MOS管的内部,当NMOS管正向流通的时候,二极管是不导通的,当DS不导通的时候,电流可以往回流,对能量进行回收

NMOS管的导通条件:Ug-Us>10V 施加的是电压源

MOS管的状态:关闭和截止(Ug-Us<4.5V ),放大状态(Ug-Us约等于4.5V)即4.5V即为阈值电压 (等效成n型三极管的基极的阈值电流(0.5mA)超过0.5mA,三极管就工作在饱和状态,低于0.5mA的时候就工作在放大状态,再低于一定程度的时候,三极管就处于截止状态)

具体的MOS管详情,请参考MOS管(又叫场效应管这一篇文章)

4、元器件选型

MOS管作为开关用的原理分析

这样情况,在开关导通到15V的时候,会通过电阻形成一个压降,同时会对MOS管进行充电,在充电到阈值电压的时候,MOS管将会导通,在导通之后,MOS管的源极电压将会变成15V,这样就会导致源极的电压>栅极的电压,MOS就会关断,源极电压为0,就会重复上一个动作。这里可以参考N型三极管理解

正确电路

在 15V导通的时候,由于源极接的是地,无论怎么样,栅极和源极之间的压差都会大于平台电压,所以MOS管会一直导通;在GND导通的时候,MOS管会通过电阻对内部的电容进行放电,由于MOS是不导通的,内阻无限大,所以漏极就近似的等于+15V,所以马达上面没有压差,就没有电流,所以,马达是不转的。这样就通过控制MOS管的开和关,控制了马达的转和不转!

MOS管内部分为三种状态

结论:NMOS管作为开关使用,S(源极)必须接地

在本次项目中,我们要实现开关自动化打开和关闭,不妨想一想应该怎么解决

1、当左边输入高电平的时候,Q3,Q4是导通的,R11左边的电压大约是0.3V,近似的等于0V,这种时候,Q2也是导通的,并且P管射极的电压大约的等于15V(不考虑三极管的内阻),这样就会对MOS管进行充电,马达转动。

2、当左边输入为低的时候,Q3是不导通的,R9下方的电压就会非常的大,Q2也是不导通的,R10左右两边都没有电压,MOS管就通过R10进行放电,马达停止转动。

同时实现导通和关断的速度都是特别快的!

分析不足:Q2和Q1会不会存在同时导通的情况

输入的信号为模拟量,会有中间的状态,即假设输入的电压为1.5V的时候,Q3,Q2导通,Q4也会导通(没有完全导通)工作在放大状态,Q4的C极电压可能是1V,也可能是>1V ,这时候,Q1shi导通,即Q2和Q1是短路的,就会出现串红现象,热损坏很大,容易损坏器件。

优化后的电路图

1、左边输入为高信号的时候,Q5是导通的,电流能够达到200mA,同时会对MOS管进行充电,当充电到14.3V的时候,Q5截止,当MOS管的电压>14.3V的时候,Q5又会导通;Q6是不导通的,Q6 B级的电压是15V,而E极的电压无论怎么样,都是达不到15V的,这时候的Q6就处在反向截止的状态。

2、当左边输入为低的时候,Q6的E极是14.3V,相对于B极,是有压差的,所以说Ib是有的,这样Q6就是导通状态,MOS管就会通过Q6进行放电;Q3,由于B极上面没有正向压差,所以是反向截止的,是一直不导通的。

我们把这样的电路称之为推挽电路 :把N管和P管接在一起,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个管子导通,也能够实现快速开通和快速关断


MOS管和三极管的区别:

2、运算放大器

最基本的放大电路

1、当Ib通过的电流Ib>1mA的时候,三极管工作在饱和状态

2、当Ib通过的电流0.1mA

当通过0.1mA的电流的时候,CE两级之间的电压大约为0.1左右,CE之间的压差特别的大,即三极管没有完全导通。

3、集电极输出,假设输入电流的是正弦,在电流最大值的时候,根据IR=U可以知道,电压值此时是最小的,同理,在电流最小的时候,电压值是最大的

由此可见,三机管可以实现信号的放大!    Ib*B=Ic        当Ib过大的时候,B会减小,同样,Ic减小的时候,B也会减小;B在达到最大的时候,Ic电流是有一个定值的,要想B不变,就必须让Ib或者Ic工作在一个范围(Q点静态工作点)。没有输入信号的情况下,Ic流过一个电流,这个点六称之为静态工作点!

分析下图

推挽电路

1、当左边没有信号输入的时候,完全由15VDC供电,由于C1的存在,所以15V电压会通过R6-GND,会通过Q1对三极管导通,会对C1进行充电(充满之后将不会再有电流),所以,电容是通交隔直的作用,这时候的电流会处在一个静态工作点的电流Ib

2、当左边的交流信号输入进来的时候,在信号逐渐上升的时候,会产生一个从左到右的一个电流Ius,这个电流一部分通过R6进行释放,一部分通过三极管进行导通;在信号逐渐减低的时候,电容会通过rR8进行放电,这时候,会在三极管上形成一个动态的反向电流,会和三极管静态工作点的一部分电流相互抵消,这样就维持了三极管的工作 电流在静态工作点的范围之内!

反馈

反馈的含义:稳定输出的信号,输出的信号受输入的信号的控制,从而实现自我调整

分析:Ib不变,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Ic变大,导致R9两端的电压变大,三极管Ube之间的压差减小,Ib减小,IC受控于Ib,Ic减小,从而达到动态平衡。,由于负反馈的作用,波形就具有收敛性了!R9只能控制 Ic的变化,不能够控制源头的的变化

共模干扰:Ic的变化量,由直流到地单向的,形成的我们不需要的变化量,即为共模干扰,通过负反馈电阻,可以抑制共模干扰

差分放大:

控制Ic从而控制Ib

左边 从+5V输出一个信号,通过Q1流向-15V,右边也是同理,通过Q2流向-15V,这个是实际的电流,因为两边的输入的电压压差为0,输出的压差也为0;所以说我们近似的把电流的流向理解为,通过Q1,再通过Q2流向信号源的负端,流过Q2的电流会影响Q2原来的电流方向,起一个阻碍的作用!

这样子的输入方式称之为差分输入,把差模信号放大,在Uo端进行输出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 Ib变化,Ic同时会发生改变由于三极管的输出和输入是相反的(输入为正,输出为负),所以R1下面的输出为负,R10下面的输出为正,由于三极管的特性相等,所以R1和R10下面的电压变化量是相等的,他们之间的压差为0,输出没有变化,对于输出量是没有任何影响的!管子特性完全相同,相互补偿,尽可能的把信号最大程度的传递进来。

共射极电路: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的公共端是三极管的发射级,我们就称之为共射极电路。

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的判断方法:令输出电压为0,若反馈量随之为0,则为电压反馈;若反馈量依然存在,则为电流反馈。

1、电压(输出端)串联(输入端是电压)负反馈电路

2、电压(输出端)并联(输入端是电流)负反馈电路

3、电流(输出端)串联(输入端是电压)负反馈电路

4、电流(输出端)并联(输入端是电流)负反馈电路

由于运算放大器的放大倍数是无穷的大,大部分的电流或者电压需要反馈回输入端,等效成输入的输入的电流或者电压特别的小,这样才能够达到输出的电流/电压打到我们想要的值。流入运放的电流/电压特别的小,这样就等效成输入的电阻无穷的大。

虚短:内部有效电阻是一个有限值,有限值的电阻和无穷大的电阻相对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时候就形成了一种虚假短路(输入电阻无穷大

虚断:流入运放的电流特别小,理想状态下为0。

运放常用的计算:

把输出端接地,看有无电流

电压并联负反

1、根据虚短,+-之间是短路的,电压为0V

2、根据虚断,电流是不流过运放的,直接流过Rf

Irf=(0-Uo)/Rf

Ir7=Ui/R7;        (串联电流相等) Irf=Ir7        Uo= - Rf/R1

由Uo经过R14,经过R16流向地 ,形成回路

1、虚断,流入运放的电流为0,经过Rf的电流 Ir14=Ir16         Ir14=(Uo-Ui)/R14        Ir16=Ui/r16        Uo=Ui(R16+R14)/R16

2、虚短,+-之间的电压是相等的Ui

这时候的电路,输出的是一个模拟量,信号不断变化,就还需要一个电路,把模拟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5、原理图绘制


声明: 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我们,邮箱:evan.li@aspencore.com )
0
评论
  • 相关技术文库
  • 元器件
  • 电阻
  • 电容
  • 电感
下载排行榜
更多
评测报告
更多
EE直播间
更多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