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其中物质S1是系统动作的接收者,场F通过物质S2作用于物质S1,改变S1。物质S1和S2的定义取决于每一个具体的应用。它们可以是整个系统、子系统或单个对象,也可以是任何东西,如材料、工具、零件、人员或环境。场为系统提供能量,使系统产生反应,从而实现某种效应。
这个效应可以作用于S2或场信息的输出物上。物质-场模型简称物场模型,相应的分析称为物场分析。物场分析中的东西不仅包括各种材料,还包括技术系统(或其组成部分)。外部环境甚至可以是活的有机体。物场分析中场的概念也和物理学中的场不同。这是一个能量的概念。在物场的分析中,使用了更精细的分类:力场(压力、冲击、脉冲)、声场(超声波、次声)、热能场、电场(静电、电流)、磁场、电磁场、光学场(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电离辐射场和放射性辐射场、化学场(氧化、还原、酸性、碱性环境)、气味场等。
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型是“两个物质和一个场”三个元素的组合。所以需要创新的问题往往可以表述为两个物质和一个场关系的三角形。复杂系统可以通过连接多个“物场”三角形来建模。
根里奇.阿奇舒勒通过对物场的研究,发现并总结了以下规律:
(1)所有系统都可以分解成三个基本要素(S1,S2,F)
(2)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由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3)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要素有机结合,就会在事物场模型中形成功能,S1和S2是具体的,即“物”。一般来说,S1代表原材料,S2代表工具。f是抽象的,也就是“场”。
当然,比起其它的TRIZ法工具,物质-场分析方法则需要更多的支持性知识。对应物场分析的知识汇总是76种标准解法。
物场模型为我们对技术系统分析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和TRIZ方法的76个标准解,可以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萌发出不同的创新方案。物场分析法最适合解决模式化问题,就像解决矛盾有固定的模式一样。
当然,与其他TRIZ工具相比,物质-场分析法需要更多的支持知识。对应物场分析的知识汇总是76种标准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