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EMC实验,RE(辐射发射)在148MHz超标,原本设备外壳没有接到大地。后来把外壳通过地线良好接地,却没有任何改善,是什么原因? 接地 不接地 接地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 一、理想情况下,根据物理原理,外壳接地一定是比外壳不接地的屏蔽效果要好!!! 理想情况下,外壳良好接地确实可以进一步增强屏蔽效果,这与电磁屏蔽的基本物理原理有关。以下是从物理机制和理论分析来解释为什么良好接地的外壳通常比未接地外壳屏蔽效果更好的原因: 1. 外壳接地与屏蔽效能的物理原理 外壳的屏蔽效能主要依赖以下三种作用: 反射损耗:外壳将电磁波反射回去,减少穿透。 吸收损耗:外壳材料吸收部分电磁能量。 多重反射损耗:电磁波在屏蔽材料内的多次反射进一步衰减。 当外壳良好接地时,这些机制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原因如下: (1)稳定电位,减少内外场的耦合 未接地的外壳可能存在漂浮电位(高阻抗),导致以下问题: 外壳在电磁波作用下感应出寄生电荷,从而成为一个“二次辐射源”。 漂浮的外壳可能与内部高频干扰耦合,导致屏蔽效果降低。 良好接地的外壳将外壳电位稳定到地电位: 电场隔离:接地后的外壳形成良好的电场屏障,外界电场难以穿透。 减少寄生电荷累积:外壳表面感应的高频电流能够快速泄放到地,避免外壳成为辐射源。 (2)高频电流的低阻抗泄放路径 在电磁干扰中,外壳通常会感应到高频共模电流。如果外壳未接地: 感应电流可能通过壳体激励其谐振模式,增加辐射。 无法有效为高频电流提供泄放路径,导致屏蔽效果不佳。 外壳接地后: 高频电流有了低阻抗的泄放路径,通过接地导线快速导入大地,避免在壳体表面产生辐射。 消除壳体的谐振模式,因为接地等效于在壳体上施加一个强阻尼,大幅降低特定频率的辐射增益。 物理解释:接地外壳对高频电流的等效阻抗显著降低,使电流不易通过辐射形式泄漏到外界。 (3)改善屏蔽效能的多重反射机制 在未接地的情况下: 外壳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多重反射可能形成驻波效应,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穿透率增加。 外壳可能通过谐振效应放大某些频率的干扰。 接地后: 外壳表面的多重反射损耗得以充分发挥,减少电磁波的透射。 接地消除了谐振条件,使外壳在更宽频范围内有效屏蔽。 物理解释:接地将外壳电位锁定为参考电位,使得内外场的干涉模式发生变化,有利于屏蔽材料的全频带表现。 2. 理想屏蔽与接地的相互关系 屏蔽的理想情况是外壳阻抗尽可能低且均匀,这有赖于外壳材料的导电性和接地的辅助作用。 良好接地的外壳可以视为一种“零电位屏障”,从物理上切断内部干扰与外部环境的电磁耦合。 在电磁屏蔽理论中,外壳的屏蔽效能(SE,Shielding Effectiveness)由以下公式近似表示: 其中: RR:反射损耗,与屏蔽材料导电性有关; AA:吸收损耗,与屏蔽材料厚度及导磁性有关; BB:多重反射损耗,与屏蔽材料的连续性及外壳设计有关。 接地能显著提高 RR和 BB: 接地降低壳体阻抗,增强反射损耗 RR; 接地改善壳体的电位稳定性,减少多重反射的穿透,提升 BB。 二、什么原因可能导致 接地 “然并卵”? 1. 外壳的屏蔽效能不足 即使外壳接地,如果其屏蔽效能不足,接地作用也很有限。常见问题包括: 屏蔽材料不足:外壳材料的导电性能或磁导率不足,导致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效果较差。例如,铝材料对电场屏蔽良好,但对低频磁场屏蔽效果不佳。 缝隙效应:外壳的接缝或连接处未做到良好导电(例如有较大的缝隙),这些位置可能成为电磁波泄漏的“天线”。 屏蔽频率范围有限:外壳的屏蔽性能通常依赖于设计频率范围,148MHz的信号可能正好在屏蔽效果较差的频段。 解决方法: 加强外壳的电磁屏蔽设计,使用导电胶带、屏蔽垫片或铜箔覆盖缝隙。 确保外壳所有部件间的电接触良好,通过导电涂层、金属编织线等方式增强整体屏蔽性能。 2. 内部信号耦合直接通过外壳表面辐射 设备内部高频信号通过电容性或感应性耦合直接激励外壳,这种情况接地无法完全抑制,原因在于: 壳体本身成为天线:即使接地,壳体某些区域仍可能因设计缺陷产生局部谐振,对某些频率(如148MHz)形成放大效应。 不完全的接地:壳体虽然接地,但接地点之间存在阻抗,形成多点接地效应,使得外壳在某些频率下反而放大共模噪声。 解决方法: 检查外壳是否在148MHz产生谐振,必要时调整外壳结构尺寸以避开谐振频率。 在外壳内表面增加高频吸收材料(如铁氧体材料或导电泡棉),直接吸收内部辐射。 3. 外壳接地未切断主要耦合路径 接地只能对外壳的电位起到稳定作用,但如果干扰信号的主路径并未通过外壳流向大地,接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常见问题包括: PCB板布局设计问题: 高频信号的参考地回路距离外壳太近,直接耦合到壳体。 时钟或开关电源信号线未使用地层屏蔽,形成高辐射源。 内部电缆引起的辐射:内部高速信号线或未屏蔽的电缆产生的高频共模电流直接通过外壳辐射。 外部连接线成为主要辐射天线:接地未处理外部电缆上的共模噪声,这些电缆可能主导RE的辐射路径。 解决方法: 优化PCB布局,确保高频信号线附近有完整的地参考层,尽量减少与外壳的耦合。 给内部电缆加装屏蔽层或磁环,并确保屏蔽层良好接地。 在电缆入口处加装EMI滤波器,阻断电缆共模干扰。 4. 地线耦合反而引入干扰 在某些情况下,接地反而可能引入新的干扰路径,具体表现为: 地环路效应:如果设备外壳接地后与其他接地设备形成环路,高频干扰信号可能通过接地线耦合到其他设备或反向进入测试系统。 接地阻抗不匹配:地线的电感效应可能在高频下造成接地电位波动,从而影响屏蔽效果。 解决方法: 确保接地线尽量短且粗,降低高频阻抗。 如果可能,测试设备时使用单点接地,并与其他设备隔离接地。 总结 接地是一种重要的EMC手段,但其有效性依赖于具体的屏蔽结构、耦合路径和设备内部干扰源的特性。接地未改善的情况下,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改善外壳屏蔽效能,特别是接缝和材料方面。 优化设备内部设计,减少高频干扰的耦合路径。 识别并处理主要的辐射路径,包括外部电缆和内部耦合。 可以尝试逐步测试,比如断开外壳接地后观察是否有明显变化,结合近场探头进一步定位148MHz的具体辐射源。 如何解决这个148MHz的问题,且听下回分解,欢迎关注“硬十”公众号
4 - 6 - 8 - 12 - 24 - 48 小时设置 LED 或蜂鸣警报 - 9V 电池供电 电路图: 组成元件: R1______________10M 1/4W电阻 R2,R3,R4_______100K 1/4W 电阻 R5、R7___________10K 1/4W 电阻器 R6_______________1K 1/4W电阻 C1、C2___________22pF 63V 陶瓷电容器(见注释) C3______________22µF 25V电解电容器 C4、C5__________100nF 63V 聚酯电容器 C6_______________1µF 63V 聚酯、多层陶瓷或电解电容器 IC1____________4060 14 级纹波计数器和振荡器 CMos IC IC2____________4040 12 级纹波计数器 CMos IC IC3____________4082 双 4 输入与门 CMos IC IC4____________4075 三重 3 输入或门 CMos IC IC5____________4520 双二进制上升计数器 CMos IC IC6____________4001 四路 2 输入 NOR 门 CMos IC D1_____________5 或 10mm 红色 LED XTAL_________32.768 kHz 超小型手表晶体 P1_____________SPST 按钮 SW1____________2 极 6 路旋转开关 SW2____________SPST 拨动开关或滑动开关 B1_______________9V PP3电池 PP3电池夹 备选时钟组件: R8_______________1K 1/4W电阻 R9_____________330K 1/4W 电阻器 R10_____________20K 1/2W 金属陶瓷或碳微调器 R11______________1K 1/2W 金属陶瓷或碳修整器 C7_______________1µF 63V 聚酯电容器 IC7____________7555 或 TS555CN CMos 定时器 IC 电路用途: 提醒器是一种以固定小时间隔操作闪烁 LED(和/或蜂鸣器)的设备。此电路提供尽可能宽的时间间隔选择,即 4、6、8、12、24 和 48 小时。
在电源电路的设计中热设计是重要的,是和 PCB 设计同样重要的要素。设计完成以后发生了问题将花费很多时间和成本进行整改。因此,在 PCB 设计的初级阶段开始做好热设计的准备是必要的。在这篇应用笔记中,记载了 PCB 设计时降低热阻的关键点。 从现在开始改变 PCB 的关键参数,查看热阻的变化。以 JEDEC STANDARD JESD51 作为基准,记载了 1 层、2 层、4 层各个 实测热阻值。然后,确认上述实测值和仿真值的一致性,记载不符合 JEDEC 基准的 PCB 热阻的仿真值。 PCB 材料、布局、器件放置、封装形状、周围环境的影响热阻 值的变化,导致测量值与真实值不一致。因此,不要看数值的 绝对值,请参考热阻值的变化趋势。 铜箔面积 Figure 1 是单层 PCB 铜箔面积变化时的热阻曲线。如同 Figure 2 一样通过 PCB 布局改变铜箔的面积。随着散热 用的铜箔面积增大、热阻值降低。铜箔面积达到某种程度即使 再增大,也不能获得与面积相应的散热效果。Figure 3 是等高 线图,可以看出随着与热源距离的增加,相同温度区域增加, 散热效果降低。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多层板热阻的变化。Figure 4 是改变铜箔 面积时的热阻曲线。Figure 5 作为 Layout 代表的例子,展示 的 2 层板和 4 层板。6 层板和 8 层板以 4 层板作为标准。纵向 构造如 Figure 6 所示。通过散热孔把 PCB 从 Top layer 到 Bottom layer 贯通。中间层和散热孔是否连接取决于层数,因 此请参阅每个图。 多层板的热阻变化和单层板相同、随着散热用的铜箔面积的增 大,热阻降低。可是增大到某种程度以上,也不能获得和面积 相应的效果。 2 层板和 4 层板之间的热阻差异很大。由于过孔是纵向结构 (Figure 6),相对于 2 层板从热源开始通过 1.6mm 的过孔向 Bottom layer 传输热量,4 层板从热源开始,通过短距离的过 孔向 Middle layer 1 传输大量的热量。总之,从热源开始到最 近的散热铜箔之间,距离近的过孔的长度变短,热阻变低。由 于 6 层板和 8 层板的距离更短,热阻也相应的更低。 那么,让我们看一看热源向最近的散热铜箔传递大量热量的情 况。如图 Figure 7、用 4 层板,Middle layer 1 和 2 只进行 5505mm2 的大面积铜箔 Layout。但是、Middle layer 2 没有 和过孔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改变 Bottom layer 铜箔面积时热 阻的变化如 Figure 8 所示。这样、可以判断离热源近的层能充 分散热、离热源远的层即使确保铜箔面积散热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综上所述,通过优先增加靠近热源层的铜箔面积,可以有效降低热阻。 板厚 Figure 9 是 1 层板、改变板厚时的热阻曲线(PCB 参考 Figure 2)。纵轴是以板厚为 1.6mm 时的热阻作为基准(0)表示变化率。板子越厚,热阻就越低。单层板即使纵向热传导,因为下面是 传导率小的空气,导致散热困难,所以横向热传导占优势。板 子厚度变厚,横向的热阻抗变低。 Figure 10 是改变板厚时的热传导状态、可以看出板子越厚、热量传导越远。 在 Figure 9 中增大 Top layer 的铜箔面积时、相对于板厚热阻的变化变小。这是因为随着铜箔面积的增加,铜箔的热传导优势会增加,板厚对热阻的影响比率减小。 Figure 11 是在 2 层板经过散热孔向 Bottom layer 铜箔连接的 Layout 中,改变板厚时的热阻曲线(参考 Figure 5 和 6 的 PCB)。纵轴是以板厚为 1.6mm 时的热阻作为基准表示变化率。铜箔面积小的场合,和单层板一样:为了面向基板的热传导率 高,基板的厚度越厚,越来越倾向于热阻变低。随着铜箔面积增大,因为经过过孔向铜箔的热传导比率增加, 过孔的长度变短(过孔的热阻变低)。总之基板的厚度越薄,热阻越低。铜箔面积小横向热传导有优势,铜箔面积大纵向热传导有优势。这个界限是根据 PCB 的条件变化的。 在 Figure 12 表示基板厚度变化时的热传导的状态、在 Bottom layer 有充分散热用铜箔的条件下,可以判断厚度薄的基板能纵 向高效地进行热传导。 层数 Figure 13 是改变层数时的热阻抗曲线(参考 Figure 5 和 6 的 PCB)。随着层数的增加热阻越来越低。这是因为可以导热的铜 箔面积增加了,在“铜箔面积”一项中有说明。从纵向结构 (Figure 6)来看,在板厚相同的情况下,层数越增加,热源到最 近的内层铜箔(平面)的距离越近,热阻越低。代表性的层分配如 Table 1 所示。一般情况下从 EMI 的观点出 发,与所有的布线层相邻放置的是低电阻的铜箔层(地或者电 源)。这样的放置在热设计中也是非常有效、Top layer(在这里 是 L1)的热源能垂直向内层平面 L2 高效地进行热传导。 例如使用 8 层板、Top layer 的热源没有通过过孔向内层连接。由于纵向过孔的热阻增加,即使在 Bottom layer(这里是 L8) 配置大面积的铜箔、不能说是最合适的热传导。在这样的条件 下,增加 Bottom layer 的铜箔厚度,使其达到某种程度能降低 热阻。在多层基板中,在和热源相同的层或者相邻的层铺设大面积的 散热用的铜箔,能有效降低热阻。Figure 14 是只在 8 层板特定的层铺设散热铜箔时的热阻曲线。 可以判断随着远离 L1 热源热阻逐渐增大。 铜箔厚度 Figure 15 是改变铜箔厚度时热阻的变化曲线。铜箔厚度越厚, 热阻越低。这是因为作为热传导的路径铜箔本身的热阻很低。在曲线图中,以铜箔厚度为 70um 时的热阻作为基准表示热阻 的变化率。使 Top layer 和 Bottom layer 的铜箔厚度变化, Middle layer 固定在 35μm。根据 PCB 的层数的不同、热阻的 变化率不同。这是因为铜箔面积等 PCB 的构成不同,所以请作 为一个例子来看。这个曲线图的 PCB Layout 是 Figure2、5、6,Top layer 的铜 箔面积只是 Footprint,Middle layer 和 Bottom layer 分别是 5505mm2。由于 1 层 PCB 的铜箔面积只在 Footprint 部分,可以看到铜箔 厚度的影响很小。在 Figure 16 中,表示将铜箔面积扩大到 1200mm2 时的结果。可以看出,向铜箔的热传导增强了,铜箔 厚度的影响比率变大。2 层 PCB 的热阻变化率变大了,这主要时因为热传导路径是 Bottom layer 的铜箔,铜箔厚度的影响比率变大了。由于 4 层 PCB 向 Middle layer 传输很多的热量,Bottom layer 的铜箔厚度的影响比率比较小。 无论如何、铜箔的厚度越厚,热阻越低。 散热过孔 Figure 17 表示在安装了 HTSOP-J8 封装的 PCB 中,根据散热 过孔个数的不同,热阻的变化。过孔的个数越多,热阻越低。可以看出,仅仅一个过孔、散热效果也很明显。如果在裸露焊盘的正下方放置过孔,可能会在回流焊工序中吸 走焊料,并且降低融合率。为了回避这问题,设计了避开过孔 的漏字板(网板),或者在周围布置过孔的方法避开裸露焊盘。Figure 18 表示了各种方法的热阻变化。漏字板的方式(I)热阻 稍稍变差。可是向周围布置过孔的方式(J),热量一旦经过铜箔 传递到过孔,使铜箔的热阻被增加。因此,随着散热过孔的效 果与热源的距离增加而变小,尽可能放置过孔在热源的正下方。 Figure 19 显示的是变化孔径时的热阻。孔径越大热阻越。这是 因为作为热传导路径的孔本身的热阻降低。在这个例子中,为了看孔径的影响全部在同一位置配置孔。实际 上,由于孔径越小能在较窄 pitch 上配置,所以 0.3mm、0.5mm 的热阻比这个例子低。Layout K (0.3mm)相当于前一页的 Layout J。当将孔配置在裸露焊盘或 FIN 正下方焊锡部分的情况下,为了 防止焊锡吸入推荐 0.3mm 以下的尺寸。 热源的位置 Figure 20 是根据基板上热源位置的不同热阻的变化。A 将热 源配置在基板的中央,因为是向全方向热传导,所以热阻最低。B 在基板边缘配置的状态下,由于能够热传导的体积变少,热 阻变高。C 是作为主要热传导目的地的铜箔表面被狭缝分割的 情况。为了防止电磁干扰和噪声,可以考虑在 ground plain 上开一条缝,将按功能分区分开。这种情况下主要导热处的铜箔 面积虽然减少了,但是因为有基板(FR4)等其他散热路径,所以 与放在边缘相比热阻上升变少。由于实机中存在多个元件,所以很难确保一个热源的铜箔面积 很宽,所以要以热源为中心,尽可能确保铜箔面积 360°均等, 这样的 Layout 非常重要。 接近热源的情况下 Figure 21 是接近热源时的热阻变化。在这个例子中,B 和 C 接近 3 个功率损耗相同的热源,但与只有 A 一个热源时相比,热阻更高。这是因为各个器件都受到了热干扰,导致器件的周围温度上升。热源之间的距离越短,受影响越大。 像这样一个一个进行热设计时,即使设计目标值中有温度上升, 但如果三个同时工作,每个都受到热的影响,就必须考虑热干扰的现象进行热设计。多通道输出的电源、LED 驱动器、马达驱动器等,都有这样的情况。 热源的分散 Figure 22 是分散热源时的热阻变化。A 是一个器件发生了功 率损耗的情况,接合温度是 107.4°C。B 是将 A 的功率损耗平 均分散到 3 个器件上的情况。虽然器件之间发生了热干扰,但分散热源可以减轻温度上升。这个是热传导面积增加导致热 阻降低。 像这样,分散热源(功率损耗)是降低一个器件温度的有效手段。这个例子以 IC 封装为例,电阻器等被动元件也有同样的效果。 考虑耐高温的被动元件 众所周知,电解电容器的温度越高,电解液就越容易蒸发,寿命也就越短,为了延长耐高温元器件的寿命,就需要降低过高的温度。被动元件从热源接受的路径有热传导、对流(热传递)、 热辐射三种。对流(热传递)是通过换气降低 箱体内温度。热辐 射要远离热源,或者用遮热板做好防热措施。因为热传导主要 是经由铜布线传热的,所以要远离热源,或者采取措施使铜布 线的宽度降到最低。 作为例子,在 Figure23 中示出 LDO 的电路,为了获得电气特 性,有时必须在热源装置附近配置电解电容器。在 3 引脚 LDO 中,像 TO252 封装那样同时使用散热用 FIN 和接地引脚配置 很多,在器件附近配置电解电容器 C1、C2 的话就会变成像 Figure 24 一样的 Layout 因为共用放热区域的铜箔和地布线 Figure 25 那样从放热 FIN 的热通过宽的铜箔向电容器传导。电容器引脚部的温度是 57°C。 作为对策,热源和电容器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像 Figure 26 那 样,把布线宽度设定为电流容量能容许的最小尺寸,使热传导 最小,然后在那里配置电容器。Figure 27 是结果,电容器引脚 的温度降到 44°C。 这是因为与铜箔相比,基板(FR4)的热阻高,在相同的距离下也 很难导热。综上所述,如果只着眼于电气特性进行 Layout,可能会产生热 的问题,因此需要考虑热源器件和耐高温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AC- DC 转换器等,用电解电容器平滑 AC 的纹波电压,不过, 由于大的纹波电流和电容器的内阻产生损耗功率,电容器自发 热。这种情况与前面提到的 Layout 相反,要加大布线面积,将 热量传导到布线上。 铜箔布线的温度上升 在大电流流过的导体(铜箔布线)中,最小宽度和厚度必须根据 所需的电流容量和最大允许导体温度上升来决定。如果不注意 这个,就会引起因温度上升引起的 PCB 的劣化和周围温度的上 升。最小导体宽度和厚度请参考下面的图表。这些图表是根据《IPC2221A, Generic Standard on Printed Board Design》中登 载的近似公式和图表,将单位换算成米制的。 Figure 28 到 31,在 1 层,2 层 PCB 和多层 PCB 的外层被适 应的温度上升,显示每导体厚度。同样 Figure 32 到 35 是适应 于多层 PCB 的内层的温升。 铜布线的温度上升和半导体封装的热阻一样,由于 PCB 材料、 Layout、元件配置、外壳形状、周围环境等的影响,其值也会 变化,所以请作为参考使用。 总结降低热阻的关键 铜箔面积 ・随着铜箔面积的增大,热阻也随之降低。 ・即使将铜箔面积增大到必要的程度,离热源越远,热传导效 率就会越差,就不能达到与面积相符的效果,因此铜箔面积应 采用适当的尺寸。 ・在多层基板中,通过优先增大靠近热源层的铜箔面积,可以 有效地降低热阻。 板厚 ・由于在 1 层底板上横向热传导占优势,所以如果增加板厚, 热阻就会降低。 ・在多层基板中,散热用铜箔面积小的情况下,由于横向热传 导占优势,所以加厚板厚就会降低热阻。当铜箔面积大时,由于纵向热传导占优势,所以板厚越薄,热阻就越低。两者的边界线根据 PCB 的条件而改变。 层数 ・随着层数的增加,热阻趋于降低,但在多层基板中,在与热 源相同或相邻的层上布置较大的散热铜箔面积,可以有效地降 低热阻。 铜箔厚 ・铜箔越厚,热阻越低。铜箔面积越大,其效果越好。 散热孔 ・孔数越多,热阻就越低,但离热源越远,热阻就越低,所以要 靠近热源。 ・孔径越大热阻越低,但如果超过 0.3mm,在回流工艺中发生 焊锡吸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要注意。 热源的位置 ・由于存在多个部件,所以很难确保一个热源的铜箔面积大, 但要注意以热源为中心尽可能确保铜箔面积 360°均等的 Layout。 热源接近的情况下 ・在多个热源接近的情况下,设计时要考虑所有热源同时工作 的热干扰现象。 热源的分散 ・分散热源(功率损耗)作为降低一个器件的温度的方法是有效 的方法。考虑耐高温的被动元件 ・如果只关注于电气特性进行 Layout,有时会发生热的问题。 ・需要考虑作为热源的器件和不耐高温的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当热源装置位于附近时,布线宽度应达到所需的最低限度, 以防止热传导穿过低热阻的铜布线。 铜布线的温度上升 ・在大电流流动的导体(铜箔布线)中,导体的最小宽度和厚度需 要根据所需的电流容量和最大允许导体温度上升来确定。如果 不注意这个,就会引起因温度上升引起的 PCB 的劣化和周围 温度的上升。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谢谢!
继续 EMC 的相关内容,《EMC整改搞死人呦!不过它具体会测哪些项目呢?(上)》,接下来是EMS 的相关测试项。 前面有说到EMI测试,主要是测试设备是否对周围环境产生有害干扰,那EMC测试中的另外一个测试部分EMS测试是怎样的呢? 对于EMS测试,全称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电磁抗扰度测试,测试的项目就比较多了,像常常听说的静电ESD测试就是在此类里面。它的主要测试内容就是验证电子产品在电/电磁等干扰环境中是否可以正常工作。 所以总论来说EMI是讲究不要随意伤害“别人”,而EMS则是考验的抗击打能力了。 a, 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ESD) ESD测试,就是测试设备对静电放电的耐受能力,根据不同的产品标准,2kV,4KV,......,20KV等等,正负电压,空气放电接触放电都排上,啪啪打就行。这个也是静电测试仪进行测试,也是EMC测试中位数不多还不是很贵的测试设备。 b, EFT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 电快速瞬变抗扰度测试是EMC重要的测试,它是一种由多个快速瞬变脉冲组成的脉冲群耦合到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电源端口,控制端口,信号等,然后再观察电子设备在这些脉冲干扰下是否会对正常工作造成影响,是否会使设备产生误动作或者损坏等,验证的就是电子设备在这种暂态干扰环境时的性能表现。 c, 浪涌抗扰度测试 浪涌抗扰度测试主要测试评估设备在电源线或者信号线在遭遇高能量瞬态干扰时的抗扰能力。 浪涌试验模拟了这些场景,可以有效评估模拟电子设备在受到雷击,开关操作或者是其他的暂态高压干扰时的抗扰能力。 d, RS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测试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也叫做辐射抗扰度,辐射敏感度,它是最基本呢的电磁兼容靠扰度测试项目之一,测试的是电子设备在存在辐射的情况下,抵抗辐射的一种能力。 辐射敏感度越高,那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就越低。上篇中的EMI中的辐射发射测试是测试的干扰别人的能力,这里的RS辐射抗扰度测试则是测试的不被别人干扰的能力。 e, CS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测试 CS射频场感应抗扰度测试是模拟基站,对讲机,手机等射频信号耦合到电子设备上面所造成的射频干扰,测试的是电子设备承受不同范围频率,如150KHz~230KHz等范围内射频发射机电磁骚扰的传导抗扰度怎么样。 f, PFMF工频磁场抗扰度测试 PFMF工频磁场抗扰度测试是测试电子设备在工频磁场干扰下的抗扰度,在遭受这类磁场扰动影响时的性能。 g, DIPS电压变化抗扰度测试测试 电压变化抗扰度测试的是交流电压跌落与暂降,短时中断抗扰度试验测试。如果电子设备对于电源的电压变化不能够很快的作出反应,那就有可能会引起设备故障。
单片机的IO引脚数量不够,如果不想换单片机的型号,可以使用扩展IO引脚数量的方法,通过HTR3355芯片,只需要用IIC通信的2个引脚,就能将单片机的IO引脚数量扩大到1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