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测量RSE时,DCS 2次谐波没有超标:-39dBm左右,但是3次谐波超标,-33dBm。 已经加上低通滤波器,加上后2次的谐波有6dB的下降,但3次谐波基本没有变化。 请问各位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会不会不是匹配电路的影响,是结构其他方面的影响?
如果这样的话,表示你RSE的3次谐波跟CSE完全没关系,因此你在Connector之前做任何动作 包含加低通滤波器都于事无补!
首先,可能跟天线周边组件相关,因为有可能RF讯号透过走线或是天线本身耦合到这些组件,透过其非线性效应产生3倍谐波,再耦合到天线辐射出去。
把天线附近的TVS管,喇叭,马达,马达泄流二极管通通拔掉,看辐射杂散有无改善?
若真的跟这些组件有关,那就是在其讯号输入口摆放0201的18pF电容,避免DCS的RF讯号灌入这些组件。
2、再来,把屏蔽盖拿掉去测辐射杂散看改善还是更糟?
这两个结果都可能发生,如果改善,则表示跟屏蔽盖接地有关,先说明二极管动作机制,假设电压正好为二极管的临界电压 例如0.7V。
因为电压有到达临界电压,所以一开始会导通,但可能因为误差,好比少个0.1V或0.2V。此时,电压低于临界电压,那么二极管就不导通,之后电压又恢复正常,又到达临界电压,于是二极管又恢复导通。
换言之,当电压正好为二极管的临界电压时,其二极管的动作状态:会呈现 : On => Off => On => Off…….的状态
3、接下来再来探讨两件式屏蔽罩的接地:
再来探讨两件式屏蔽罩的接地,若Shielding Cover跟Shielding Frame接触良好,则Shielding Cover跟Shielding Frame之间会呈现导通状态,反之,若接触不好,会呈现不导通状态。
那如果Shielding Cover跟Shielding Frame的接触不是那么良好。则其接触状态会正好处于临界点,接触好就导通,接触不好就不导通。如下图:
换言之,若Shielding Cover跟Shielding Frame的接触处于临界状态,一开始会导通,若之后可能因为稍有误差,以至于接触状态低于临界点,那么就不导通,再之后其接触状态又恢复良好,于是又导通。如下图:
换言之,当Shielding Cover跟Shielding Frame的接触不那么良好时,亦即正好处于临界点 其接触状态,会呈现 :
On => Off => On => Off…….的状态,这正好等同于一个电压处于临界电压的二极管行为模式。而大家知道,二极管是会因为非线性效应而产生谐波的。
因此结论是,若Shielding Cover跟Shielding Frame的接触处于临界状态,则会因为二极管行为模式产生谐波。
因为PA会将Tx讯号耦合到上方的屏蔽罩,亦即屏蔽罩会有残留的Tx讯号。
若Shielding Cover跟Shielding Frame接触良好,亦即该屏蔽罩接地良好,则残留的Tx讯号会通通流到GND,但若Shielding Cover跟Shielding Frame的接触不那么良好时,则残留的Tx讯号会因为二极管行为模式使残留的Tx讯号产生谐波,接着再透过屏蔽罩的共振腔结构耦合到天线,最后再透过天线辐射出去,那么辐射杂散就会变大。
验证方式: 可直接将屏蔽盖拿掉,看是否有改善,这动作目的是去除屏蔽罩残留的Tx讯号以及破坏共振腔结构,解决之道就是改善屏蔽盖接地。
拿掉屏蔽盖之后,辐射杂散改善,还有个原因,来自屏蔽盖跟PA的寄生效应。
因为组装整机时,中框会往下挤压,导致屏蔽盖离PA太近,跟PA内部的Bondwire产生寄生效应,进而影响特性解决之道,要嘛加大屏蔽盖跟PA之间的距离,要嘛PA上方直接开天窗。
如果屏蔽盖拿掉去测辐射杂散,结果更糟,那表示跟PA有关。
PA本身产生的3倍谐波,透过缝隙泄漏出去,耦合到天线,再辐射出去。
你把屏蔽盖拿掉,等于连泄漏都不用,连个阻挡的机制都没有,直接耦合到天线,当然结果会更糟。
解决之道:
要嘛改机构件设计把缝隙封起来,要嘛PA上方贴吸波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