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应用中,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已成为金属学、陶瓷学和地质学研究者分析材料微观结构和织构的关键工具。随着EBSD系统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自动化花样识别、电子束及样品台的精密控制方面,使得对样品表面的线扫描和面扫描过程变得更加迅速和自动化。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从采集到的数据中快速生成取向成像图(OIM)、极图和反极图,并计算取向差分布函数。这不仅大大缩短了数据收集的时间,而且提高了晶体学信息的获取量和质量。通过EBSD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丰富的晶体学信息,包括但不限制于:
- 织构和取向差异分析
- 晶粒大小和形态的分布特征
- 晶界特性的详细描述
- 亚晶和孪生界面的性质分析
- 应变和再结晶过程的评估
- 相识别及相比例的定量计算
晶界、亚晶及孪晶性质的分析
晶界:作为不同取向晶粒间的分界线,晶界的属性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化学活性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研究晶界的形态、能量状态、迁移特性和扩散行为,可以揭示其在材料塑性变形、断裂和腐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而理解其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具体影响。
亚晶:作为一种具有局部有序性的结构形态,亚晶存在于完整晶体与非晶态之间。亚晶的形成和变化对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强度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亚晶的形态、尺寸及运动特性,可以深入理解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为提升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提供科学依据。
孪晶:孪晶是晶体内部具有相似但不同取向的晶粒间的特有界面,其存在显著地影响着材料的塑性变形和断裂韧性。通过研究孪晶的类型、密度和分布,可以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变形和断裂行为,为材料力学性能的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获取的取向差信息,可以对材料中的多种界面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晶界、亚晶界、相界、孪晶界以及特殊界面(如重合位置点阵CSL)。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材料微观结构的认识,也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材料性能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IQ是晶体质量(点阵畸变)、相机测量参数(亮度与对比度)、SEM设置、试样表面条件以及局部晶体取向的函数 。
叠加了晶界取向差的OIM花样质量(IQ)面分布
反极图面分布图 (Inverse pole figure maps)
色彩代表了平行于参考方向的晶向(这里参考方向为试样的轧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