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人士可以谈社会问题吗?社会问题谁都可以谈,而且我觉得掌握科学方法的理工科人士比情怀挂帅的文人更靠谱。
  最近因电信诈骗的原因,有关部门提出了延迟24小时到账的举措,我觉得这个措施就很值得商榷。这不妨从雷达工作原理说起。
  雷达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向空中发射一束电磁波,遇到飞机后反射回来,雷达通过反射波的角度和返回的时间来判定飞机的空中位置。雷达对空中目标不能轻易遗漏,如果敌机出现了10次,雷达只捕获了三次,漏警率高达70%,那这部雷达就是聋子的耳朵一摆设。
  
  可见,漏警率是雷达的首要指标,这个指标越低越好,即真有飞机时雷达扫描捕获的遗漏概率越低越好。现在问题来了:有两部雷达,A雷达的漏警率是1%,B雷达的漏警率是2%,那么A雷达就一定优于B雷达吗?
  那可不一定,因为虽然A雷达的漏警率低,但可能“虚警率”高,啥事虚警呢?就是没有飞机时依然的警,例如把鸟群和气象气球当作了飞机报了警报,这就是虚警。
  漏警率低但虚警率高的A雷达显然更加敏感甚至神经质,虽然真飞机很难逃过它的眼睛,但大量假情况也被当作了飞机而发出了警报,一天报了100个警报,可能一个真飞机都没有,如果信任这部雷达,那造成的战机无谓升空巡视的损失就大了去了。
  您一定会说,把漏警率和虚警率同时降低不就行了,很遗憾这是外行人的想当然,因为“漏警率”与“虚警率”是一对矛盾的指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二者是此消彼长的跷跷板关系,一个指标低了则另一个指标一定会高。
  例如某空域形势紧张,把雷达的灵敏度调高了,真有敌机出现时基本不会遗漏,但虚假警报一定会多,升空巡查的战机会更频繁,基本大多数都是转一圈啥都没发现,这就是必须要承担的代价。
  如果某空域长期安宁,一般会把雷达的灵敏度调低,虚假警报会极少出现,但万一真有敌机来袭,则遗漏的可能性则会大很多,这也是必须要承担的风险。
  根本就没有两全其美的策略,只有权衡利弊后的折衷。那怎样的折衷才是最科学合理的呢?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追求【漏警损失+虚警损失】的最小化。
  回到银行转账24小时后到账这个问题,这个措施固然可以挽救一些诈骗所造成的损失,但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不便。若单论一次诈骗和一次不便,显然是规避诈骗的权重大,但现实是:为了一次可能的诈骗,却令千千万万的人蒙受了损失。
  好比是在幼儿园里听到小朋友打喷嚏,然后给所有孩子喂药,那个生病的孩子固然得到了治疗,但其他众多小朋友的副作用呢?
  决策者服务的不是某一种人,而是社会全体人员,制定政策必须在安全性和便捷性这对矛盾中找平衡,而不能顾头不顾尾。“统计分析能力”是决策者的必备素质。
  前段时间曾发生了几起扶梯伤人事件,于是媒体大肆科普紧急按钮,结果却事与愿违,随后发生了多起因顾客判断错误按了钮而导致顾客摔跤受伤的事件,甚至还有流产的。
  扶梯事件有两个差距悬殊的基础概率,一是扶梯出现伤人事故,而是人们判断错误胡乱按钮,毕竟中国人技术太多,前者概率远远小于后者概率,这就导致了正确成功按停扶梯避免伤害并不显著,而因胡乱按钮造成的伤害会非常大,即如果全面普及紧急按钮知识,【漏警损失】会少一点,二【虚警损失】却大幅度增加,两者之和总体增加。
  生活中的很多经验其实并不科学合理,“越严格越好”等说法就是错的,因为“严格”也会有负面效应,正确的策略是最求【漏警损失+虚警损失】的最小化,而不是只考虑单边效益。
  身份证的真伪鉴别问题也是一样,也并不是越严格越好,如果过于严格的话,罪犯伪造假身份证蒙混过关的概率就会小了,只是漏警率低带来的好处,但真身份证被检验成假证的概率同时也增加了,这是虚警率高带来的坏处。
  可以脑补一个场景,机场和火车站的安检口堆满了游客,身份证要经过18道不同技术的验证,只要一项不通过就禁止登机上车,那会有多少合法公民在那里急得骂娘?
  任何一个策略都是有利有弊的,这种“定性”的话法人尽皆知,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只会这种“定性”思考是毫无用途的,必须定量地考虑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损失的大小,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去追求【漏警损失+虚警损失】的最小化这个定量原则,它是权衡利弊的思维利器。
    来源:奥卡姆剃刀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