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规模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决意走向自动化生产缘由两条导火索——用工荒和员工自杀引起的负面舆论。五年前,郭台铭提出百万机器人计划引起业界哗然一片,本以为富士康当真是动起了自动化改造的真格,但是却是雷声大雨点少,2014年iPhone6的生产线依然是依赖大量人工进行组装。
而近日,据内地传媒报道,苹果公司主要代工商富士康已在内地工厂部署了4万台机器人,希望减少工人数目。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发展委员会总经理戴嘉鹏表示,除了某些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和减速器,这些机器人基本都是富士康自家生产。戴嘉鹏又称,除了自主製造机器人,富士康也不排除收购其他机器人制造公司。
富士康自动化生产最大痛点是机械臂精度问题,苹果电子业务占据富士康大半壁业绩江山,而3C制造对机械臂精度要求十分高,在前一波机器人计划中,机械臂并没有参与到苹果的生产中。目前富士康的机器人生产精度为0.05毫米,而苹果手机对生产精度的要求是0.02毫米。与此同时,富士康Foxbots对于精度要求极高的苹果产品而言,体积过于巨大,机器人还没实现小型化,无法放入生产系统中操作。
精度问题,这只是失败原因的冰山一角。电子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升级快,这意味着一系列配套的机器人设备要迅速响应,除了机器人,还要考虑夹具,吸盘等配套器件也要跟上升级换代的步伐。
“一条自动化的手机生产线的设计周期往往在3到5个月,但手机产品更新换代的特点却要求要在短短2星期内搭建起来。”邓邱伟说,即使机器人缩减了人力成本,但投资的风险会让许多厂商都不愿意尝试机器人。
有些新闻媒体换上了工人要哭的字眼,这种说法有点夸大其词,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当下我们还是不能忽视人的作用!目前大多数3C产品生产在产线上某些环节若能通过人工实现更灵活的生产,企业要不要实现机器人换人,从哪个环节切入机器人应用,更应考量整体效益,把上下游价值链中看得见的生产设备组织起来,实现高度灵活生产。MAN公司因为卡车型号众多,这家世界著名的重型卡车生产企业并没有推行全面自动化,而是采用熟练工人和机器人配合的方式来提升生产效率——人机协作,通过人与机器协作实现互补,保证生产效率及成本效益,而富士康也是可以参考这个做法。
富士康是代工制造业生产楷模,其自动化改造有着先锋作用,我们更是期许,富士康的自动化效应为更多的制造业生产带来借鉴作用,而并非是靠机器人换人一噱头哗众取宠。
来源: 中国自动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