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在创新企业云集的珠三角,热议人工智能的风潮再度刮起。以2017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为代表的多场信息产业界高端论坛,相继将“人工智能”定为讨论主题,论坛为此展开了多场深入讨论。
  人工智能,即很多人平常说的机器人,早已不是一个陌生概念。在国外,机器人不仅用于工农业生产,而且已进入家庭,帮助人们从事家务劳动,甚至成为人类的情感伴侣。相比先进国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产业规模发展很迅速,未来市场潜力巨大。艾媒咨询机构发布的《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报告》显示,到2016年年底,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100亿元,年增长达到43.3%。预计今年的增长幅度将提高到51.2%,到2019年,产业规模或将增长至344.30亿元。在全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分布中,15.5%的公司位于深圳,广州则以7.7%的比例占到第四。
  
  广深两市在国内人工智能产业中,占据了将近四分之一的份额,这与南方沿海地区遍布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直接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以及整个珠三角地区依托毗邻港澳地区的地理优势,引进了大量制造型企业,依托当时的“人口红利”,取得了腾飞式发展。但是,最近十年来,随着独生子女一代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红利”的时代逐渐结束,这使得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用机器人替换工人,便成为珠三角当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选择。
  虽然机器人替代工人可以节省大量人力成本,但是并不意味着企业从此不再需要人力员工。机器人的管理、维修仍然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工,而这些人工不再是以往那种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人力,而是要求熟悉机器人运行原理、掌握了先进管理技术的技术工人。随着机器人应用在市场上的普及,对高端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如果出现短缺,就会影响到人工智能产业的普及。这就要求珠三角地区大量存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树立长远的发展目光,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
  在培训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后的技术工人的进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企业培训熟练管理和使用机器人的新一代产业工人。目前,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已经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不少经验,如,华为已经组建了100多人的技术团队,开发机器人语音技术。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像华为一样有这方面的实力,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政府没有为大量中小企业储备技术人才队伍,那么,在未来的急剧变化面前,中小企业就会措手不及,因为无法适应用工的这种变化而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