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手臂已经出现在全球舞台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机器人万名工人占有率却未达到日、韩等国的十分之一,国产机器人占本国市场比重还不到三成。数据显示,国际上机器人替代率约为5%,而中国只有约0.2%。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在自主品牌上的差距更大。
  通过对购买机器人的企业给予现金补贴方式,来刺激市场需求,鼓励传统企业大量使用机器人,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则是推广机器人技术示范应用的良好尝试,对于进一步推广和科学普及机器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虽然对“机器换人”有不同的解读,但并不表示我们反对“机器换人”这项政策,反而是积极支持的。问题是,通过“机器换人”这项政策,如何能够实现本土机器人的成长,如何能够扶持和培育机器人这项产业?传统产业淘汰了,机器人这样的新兴产业又该如何壮大?
  这个命题曾经一度让东莞、佛山、广州、深圳这些城市的领导们困惑。他们说,“三五年之后,‘机器换人’的任务完成了,可我们的机器人产业如何才能壮大起来”。是的,当前我们着力推动‘机器换人’行动计划的政府领导们开始着急起来,他们积极推动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同时,也希望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然而目前做不到。大家都非常明白,这个机遇期一旦错过,今后再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希望可能将变得更加渺茫。
  
  “机器换人”的弊端非常明显:首先,由于国内机器人企业缺乏较强核心竞争力,在大量推广使用“机器换人”计划中缺乏足够竞争力,反而会被边缘化,进一步挤压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生存空间;其次,由于“机器换人”与扶持本土机器人政策脱节,机器换完了,当地的机器人产业并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再次,“机器换人”模式简单粗放,没有战略性与全局性,没有看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很多专家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当前的“机器换人”并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转型升级,而只是局部的调整,只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些机器手来代替一线产业工人。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又该是什么样子呢?应该是对企业进行总体设计,从生产环节、营销环节、管理环节,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全面改造,机器人只是生产线上的工具。当然,这样的改造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不仅投入非常巨大,而且对产品和市场要有足够信心。有些企业的产品可能并不具有好的市场,改造的意义已经不大;还有一些企业完全没有改造的意义,就应该关闭。我们现在仅仅依靠政策手段刺激企业购买机器人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效果还是有限的,应该从本地产业发展整体布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