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信/手机/物联网
> >
通信与网络
【话题讨论】新时代的工程师都需要修炼哪些必备技能
前几天朋友让我帮忙找下会PS的,帮忙处理下图片。问了下身边朋友,才发现竟然没有会的。最后还是 我的果果超可爱(EDA工具与IC设计版主)帮忙才搞定。在此过程中得知,我的果果超可爱版主不仅会PS,就连FLStudio PR AE等音视频编辑软件也都会。不禁感叹自己已经有些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对于专业方面我们需要掌握的l软件有:
- PCB:AD, Cadence, PADs, CAM350
- 仿真:Multisim, Proteus
- 制图:CAD, Proe, Solidworks
- 编程:keil, IAR, Matlab, VS, eclipse, vim
但是在这个自媒体畅行的时代,我们工程师只要掌握自己专业方面的就可以吗?那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怎么给自己打签呢?各大威客平台上,大家都说自己会什么什么,那要怎么才能将客户吸引过来呢?
大家在自己专业方面都在用哪些软件?而除了自己专业领域外,又在用哪些软件呢?欢迎大家来秀,如果能说明为何使用及使用后又给自己带来了哪些益处那就更好了!
话题活动时间:即日起 - 2021/1/31
所有参与者将获得:20个 E币
- 身份:版主
- E币:1561
-
- 身份:LV3 中级技术员
- E币:352
-
- 身份:LV3 中级技术员
- E币:352
-
- 身份:版主
- E币:1952
-
- 身份:版主
- E币:865
-
关闭
热点推荐
/2
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很有意义。但是转念一想,又觉得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千人千面,要求就不尽完全相同,只要每位工程师能够很完满地完成他(她)自己的工作也就应当非常不错了,不应当一定要求整齐划一。但是又转念一想,据我自己掌握的情况,这里边确实还真有些问题值得大家认真探讨,因此也把问题写出来,供大家一起来议论议论。
这里所说的新时代工程师必备技能的“问题”,2016年以来科技部一直在另一个层面组织探讨,他们提出的问题说明白了就是,2008年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国策以来,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年,为什么中国创新就一直创不起来?
美国、德国、日本、中国都是制造大国,但是一句经典的评价将几个制造大国的科技水平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制造在中国实验室里,德日制造在中国工厂里,中国制造在西方商场里”。
为什么差距会这样大?其实这是与这几个制造大国工程师们具备不具备技术创新思维和掌握的技能是有太大关系的。象美德日这些国家的工程师们从他们骨子里就习惯从底层实施彻底的、从头到尾的硬件、软件开发,这同时也就要求工程师们在技能上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中国工程师们习惯“短平快”,习惯采用别人的技术、功能模块,采用C、C++等高级语言工具做点应用性开发就脱手。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已经完全习惯于“拿来”,不仅技术靠拿来、元件器件模块靠拿来、装备靠拿来、材料靠拿来、……,离开了别人几乎走路都成问题。
所以说能够不能够创新,首先在于人们具备不具备创新的意愿、创新的思维。
如果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十年里,中国还能够以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并基于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物质资源等红利迅猛发展几十年,而到了全世界都面临必须采用技术创新才得以使社会发展的当今这样一个发展关键期、阵痛期,如果在这个期间中国社会不能够培养出社会的创新活力这个代表着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推动力,那么国际上的竞争势力、敌视势力可能就不再会给我们翻身的第二次机会。
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的初期阶段释放了大量创新活力,较多的是体现在市场创新方面,与计划经济时代比,社会创新活力的确跃升了一个台阶。但是,受体制、机制束缚,受高校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束缚,受国际大分工条件下,中国广大企业只做制造,不做创造的地位束缚,同时受许多企业自身不愿意创新的僵化思维束缚,中国几十年如一日,几乎安于现状,波澜不惊,都不思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的固有惯性了。作为工程师们,连完成企业交代的技术任务都需要拼尽全力,谁还有多余气力去思考创新?尤其是在当前全国都靠“拿来”的大环境下。
能够不能够创新,第二位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工程师们有没有相应水准的技能了。
我个人根据自己做多年工程师的实际经验和近几年对于中国工程师技能缺乏情况的调查研究,就不更多阐述道理,直接谈谈新时代的工程师必须修炼哪些方面的技能。
为了赶上世界技术领先的几个国家,我认为新时代的工程师必须修炼以下4方面的技能,即第一、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层面的底层硬件、软件彻底的、落地的、全面的、前位的开发技能,第二、具备由原理样机向生产产品转化的定型与生产技术融合的技能,第三、具备将智能技术直接融合入所开发技术中的技能,第四、具备将可靠性直接融合入所开发技术中的技能。下面我们一项项稍微细致一点说明。
第一方面 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层面的底层硬件、软件彻底的、落地的、全面的、前位的开发技能
中国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尤其是目前在中美贸易战局面下特别需要的高技术人才,应当是完全不依赖先进国家的功能模块、基础软件,自己彻底地、从头到尾地进行底层硬件、软件的全面落地的自主知识产权层面的开发。之所以要这样要求,原因是我们一旦依赖别国的具备知识产权的功能模块、基础软件,一是将完全受制于对方并在我们大量投产后有断供的危险;二是在经济效益上完全受对方剥削,实质上是“外资吃肉本土喝汤”;三是完全短路我们自己的创新开发人才的培养。
底层技术开发要求从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自底层进行硬件软件的完整、前位的技术开发,要求是非常高的。整个开发过程包括原理样机和生产定型两个阶段。在原理样机开发阶段,为保障完备的功能和完善的性能以及绝对的高可靠性,开发过程有以下要求。硬件设计是从不具备任何生产企业知识产权的基础通用元件、器件开始(一般最好杜绝采用别的企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采用逻辑设计、时序设计、负载校核等手段生成原理性样机。底层软件设计首先进行严格的数据分析、信号分析和时序分析,再进行软件模块设计、软件结构设计和流程框图设计,然后进行硬件软件信号交互的过程和时序的设计(这项重要设计过程在国内教科书中严重缺乏),再在采用实时在线仿真开发仪的环境下采用汇编语言编制、调试底层程序,边编制、边调试、边修改以完成所有底层程序为止。应用软件设计与此大致类似,只是不再采用汇编语言而采用适合的高级语言编制。这里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大致罗列于下:
• 开发底层硬件技能 逻辑设计、时序设计、负载校核、结构设计、印制板CAD等
• 开发底层软件技能 三大分析:即数据流分析、信号流分析、时序分析,三大软件设计:即软件结构设计、软件模块设计、程序流程框图设计,过程与时序图设计(硬件软件交互的激励与响应匹配的时序设计,最关键的是时间响应裕量的选取,这个技能是整个底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也是高校教育中完全缺乏的),汇编语言编制程序、C语言编制程序、在线实时仿真
第二方面 具备由原理样机向生产产品转化的定型与生产技术融合的技能
这里又分生产样机(产品)的定型与生产技术融合两个方面。
在生产定型阶段,是在本企业检测环境和相关质量检验部门检测环境下,对于由原理样机转换的生产样机参照国家、国际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对电气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可靠性、可制造性、可测性、可维修性等进行考核并不断改进,直至符合相应标准为止。这里必须具备的技能有:
• 由原理样机转化为生产样机所需技能 3C认证、电气安全设计、环境适应性设计、电磁兼容设计、可靠性设计、可制造性设计、可测性设计和可维修性设计等
在生产技术融合阶段,还应当根据生产工艺、质量检验、标准、质量控制、技术安全、环境保护、生产管理、售后技术服务等一系列要求对生产样机进行符合性改进,直至合符国际、国家、行业或企业标准为止,或者虽然相关标准没有规定,但出于对更加有利于企业自己生产、销售、安装、售后技术服务等全过程进行符合性的改进。例如,我本人在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开发了对于已经焊装好所有元件、器件的电路板进行故障诊断的智能故障检验诊断平台,该平台能够对已经完全焊装元器件的电路板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故障检验(回答有无故障)、故障定位(回答故障在哪个范围)和故障诊断(回答故障具体情况,如:详细指示故障是某芯片数据总线D1、D2相互短路,或某芯片地址总线A3断路等),完全方便了维修,原来需要好几位大学生完成的工作,现在一台装置轻松搞定,每月省下的工资好几大万元。工程师在这里所必须具备的技能有:
• 有关产品生产所需技能 工艺设计与管理、质量管理、检验、标准、技术安全、环境保护、生产管理、售后技术服务等
第三方面 具备将智能技术直接融合入所开发技术中的技能
可能所有工程师们看到上面这个技能都会说,有这么夸张吗?有必要把大家都看得高不可攀的AI技术当成工程师们必备的技能吗?之所以当前要把智能技术技能当成工程师们必备的技能,是因为国际上先进国家早在上世纪末开始就已经将智能技术列为技术开发中的主攻方向。
现代技术中的自动化有效解决了生产当中的人力资源后继乏人的问题和人力高成本问题,但当自动化发展到当前高度的时候,人们又发现生产过程中无处不在的许多干扰问题成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严重障碍。有人谐趣地说:数控机床一阵风都把它的精度吹没有了!其实这并非夸张,而真是事实。就以数控机床为例,当高端数控机床发展到当前比较高水平的时候,其生产环节中的一些干扰因素,如加工过程中环境温度、湿度、压力的波动,冷却液、润滑液压力、流量的波动,丝杠的震动、丝杠与螺母之间间歇的波动,……等等,都会影响数控机床加工的精度,在加工过程中都需要对于这些扰动进行智能化的自适应调节。其它各行各业的各种技术中都有克服技术中各种内部、外部扰动或不确定性的大量问题,都需要智能化加以解决,以极大地提高技术质量。在当今国际生产力技术水平高度发展的状况下,单靠自动化已完全不能够与之抗衡,为解决产品高质量、高水平的问题,必须再进到智能化的层面。有人形象地比喻说,自动化替代人力,智能化替代人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智能化将是技术界的灵魂。因此,无论我们工程师原来是否是学习智能技术的,无论是否对于智能技术熟悉还是不熟悉,都必须将在技术开发中融合入智能技术技能作为我们不断进步的要求。工程师们在这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则至少有:
• 有关智能技术所需技能 智能检测、智能控制、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故障诊断和容错、常用的AI技术等技能
第四方面 具备将可靠性直接融合入所开发技术中并且始终放在首位的技能
工程师们可能都非常清楚,可靠性是一项技术产品的生命线。因此在在底层开发和应用开发的全过程中,除了完整融合入在线智能故障诊断和容错技术外,还必须融合进许多非常实用的可靠性技术,以保障所开发技术和产品的高度可靠性。这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包括:
• 有关可靠性技术所需技能 可靠性参数估算、硬件抗干扰措施、软件可靠性技术、在线智能故障诊断和容错、常用的可靠性技术等技能
囿于自己技术水平限制,上面的论述更多出于个人体会,不一定恰当,不一定全面,只想起抛砖引玉作用而已,更希望多听听大家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