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不接外部电源、不带电池的物联网。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无源“,不是网络无源,而是联网的终端节点无源,既不带电源线,也不内置电池。
看到这,显然会认为“无源”有悖于常理,毕竟芯片要靠电驱动,而能量不能凭空产生?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终端节点无源”是指通过其他形式来获取能源。
举个例子
按压式发电:通过动能转化为电能,如手摇式发电机
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将收集到的光能转换成电能
摩擦力发电:含有动力回收系统的电动车,将减速时的摩擦力积蓄的动能转换成电能
......
那么,这些和物联网有什么关系呢?
除了常见的使用太阳能、动能、热能等方式获得电能,还能通过无线电波能量转换获得能量。其原理是通过采集周围环境中的RFID、NFC、蓝牙、4G,5G、WiFi等无线电波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电能。
这也是无源物联网最受关注的方式,因为一个正常工作的物联网设备要正常运作,除获取工作能量之外,还需将数据通过无线电信号进行传输。借助这种方式,无源物联网终端既可以获取能量,也可以传输信号,同时成本、尺寸等都可做到很低,一举多得。
那么这方面有什么应用呢?
最主流的当属基于RFID的无源物联网,即RFID技术,俗称“电子标签NFC”,是我们最为熟悉、应用最广泛的无源物联网技术。
其原理非常简单,当RFID标签靠近阅读器后,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产生感应电流,获得能量。通过收集的这点能量,标签发送信息,实现与阅读器的通信。
目前,基于RFID的无源物联网产品NFC,几乎成了智能手机的标配。
然而,无线通信技术有多种,为什么常见的只有RFID应用,为啥极少见到基于蓝牙、Wi-Fi等无源物联网应用呢?
主要是因为,距离越远,电磁能量的密度越低,获取能量的难度越大。
NFC之所以能普及,很大的一点在于标签和阅读器的距离很近,通过感应耦合就能实现电池传送。而Ble、Wi-Fi、4G/5G的工作距离远大于RFID,若是采用天线技术完成电磁能量的传送,难度极大。
而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对终端设备体积性能更优体积更小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科技趋势的预判,所以人类对远距离通信技术的能量捕获和使用从未停止,所以还有这些无源物联网应用
基于蓝牙的无源物联网
无源蓝牙低功耗传感器标签无需供电,也可完成感知、存储和通信,该标签通过收集周围的无线射频能量来为其供电,并借助这些能量发送标签唯一标识码的数据以及传感器读数。
基于WiFi的无源物联网
该方案的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的后向反射通信技术,当附近WiFi路由器发射功率相对较高的射频信号后,无源物联网节点吸收射频信号并调制天线反射系数,将传感器信息传递出去。
基于LoRa的无源物联网
201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采用线性扩频技术,提升无源标签回传能力,并与商用的LoRa设备兼容,形成基于LoRa的反射调制系统。在测试中,研究人员成功地从射频源和接收器之间相隔475米的任何位置可以实现无源节点反射调制,成功回传传感器信息;将无源节点与射频源位于同一位置时,接收器最远可达2.8公里。
基于5G的无源物联网
通过5G蜂窝网络支持无源物联,一个难点是无源终端节点如何获取能量,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实现长距离回传,尤其是后者的难度更大。因为无源终端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能量是非常微弱的,回传路径过长,信号会快速衰减。
目前在实验室阶段最先进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在180米的范围内,收集特定频段的5G射频能量,采集到约6μW的电力。
事实上,现在对无源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受制于无源物联网自身缺陷,如节点能源获取存在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导致能量变化非静态性,甚至是存在信号断断续续,使得这种技术目前还无法很好的赋能工业场景。
究其原因,工业物联网应用场景,通常具备分布式特点,需求稳定可靠的运行。因此无源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并不多,网关一般也采用电池进行供电,以保证设备数据实时传输,7*24小时的自动采集数据和远程运维,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设备停工损失。这对企业而言,可以收获的好处便利远比节约能源成本来的重要。
机智云智能云网关,智能选择通信方式,支持Wi-Fi/Ethernet/4G全网通等,免开发快速接入机智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实现设备可视化动态运维和管理,广泛适用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农业、工业物联网、冷链追踪等行业,方便企业进行工业智能化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