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大条还是没有现实的压迫,我作为一个硬件工程师并没有感受到35岁魔咒的存在,哪怕还有2年就到了。不过铺天盖地的新闻还是有看到的,某某公司裁员几千还重点强调是35岁以上;著名企业要求清退35岁老员工等等。在个人看来这些都是在贩卖焦虑,这些企业和你有什么关系呢?有人可能会说,我就是裁员的一员,我想问裁员后你就永远没有工作了吗?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个人想法。
我不认为35岁门槛是一个普遍现象,它只是个别企业或者现象被过度放大了,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结合行业背景去考虑,经济规律就是周期性的,比如前几年的猪价,涨涨跌跌不断循环,行业的发展红利也是如此,一个行业的出现都会随着需求的增加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也就是所谓的行业红利期,接下来就是趋于平稳,然后新事物的挤压使其出现疲态,在新需求出现后又会有新的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不是一个个体能够左右的,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只能去适应。各种行业的迷惑想象也可能让人眼花缭乱,周期性的变化也可能让人无法接受,比如红利期的高薪到平稳期的落差。
这里就有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电子行业不需要35岁以上的人吗?并非如此,只是国情下的我们似乎都有一个固有的思维,工作年限是我们的资本,不否认时间教会的我们很多本事,可不一定永远保持价值增长。报酬是一个综合体现,不仅仅是付出的单一价值。
综合企业的不同表现,不可否认没有哪一家企业是完美的,一切都是一个相对的感官,比如我们这家私企公司,据我所知基本上没有主动开除过一个人,只要你还有价值输出,更多的是个人谋求更高的发展。每一个企业的文化或者理念都是不一样的,个人与企业更加契合才能长久工作。企业认同你的价值,才会合理的支出,平稳的发展。不可否认有很多黑心的企业想要白嫖,你不想吗,聪明的企业都是理解平衡之道的。
个人的角度去思考,人都是要生活的,获取的薪酬可以覆盖生活的支出,减少过渡的奢望才能拥抱幸福,工作就是一个近乎等值的交换,对自己要有清楚的认识很重要,知足者常乐,当然了多多益善。我没有感到危机也是因为我的付出对得起这份价值,生活才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我更愿意去享受生活。
危机虽然还没有到,不过我们也要提前做些事情来应对人生中的各种风险:
1、 不做生活的奴隶,多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需要清楚的认知一个综合的水平,不要过渡消耗自己,要清楚工作的目的;
2、 多培养兴趣。不要过渡的局限,猛子扎的太深,拔不出来就不好了;
3、 要时常开拓视野,接收新鲜知识。社会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停止不前就只能面临失败,需要自己抬起腿向前走,顺流才能急行;
4、 要有风险意识,当危险突然降临的时候,不能让他将你一棍子打趴下,例如一个家庭不要都是这个行业,有个缓冲地带,全面发展等等。
这些不是仅对一个行业而言,其实每个人的希望都是和国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昌盛。你们对中年危机有什么看法呢?
当下焦虑的是全局,个体适者生存何来焦虑?
其实,35+的焦虑来自于35-。人要会生也要会死,难为一个会字,不会则焦虑。